郭春香
摘要:普希金與李白,是生活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度,卻有著十分相似的品性與氣質(zhì)、十分相似人生際遇的理想主義浪漫詩人。普希金是現(xiàn)代俄國文學的奠基人,是俄羅斯詩歌的太陽;李白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座奇駿高峰,是中國的“詩仙”。兩位偉大的詩人,都有著濃重的理想主義浪漫情懷,卻都與當時充滿黑暗和危機的社會現(xiàn)實產(chǎn)生了巨大的落差和激烈的對撞。
偉大的詩人,他們的肉體被社會的黑暗吞噬了,但他們的精神和靈魂不朽,他們的詩歌化作了璀璨不息的星光。在沙皇反動統(tǒng)治的年代,只有普希金偉大的詩篇,表達了對自由、對生活的熱愛,對光明必能戰(zhàn)勝黑暗、理智必能戰(zhàn)勝偏見的堅定信仰,他崇高的使命感和偉大抱負深深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同樣,在封建王朝昏聵的統(tǒng)治下,李白蔑視封建等級制度,不屑于阿諛奉迎,更不屑與腐朽同流合污,他追求個性的自由和解放,以狂放不羈的態(tài)度來掙脫桎梏,爭取自由,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愛國內(nèi)涵,激勵著華夏兒女,隨其歌而起舞,而歌吟和奮斗。
關鍵詞: 普希金? 李白? 理想與現(xiàn)實
普希金與李白,是生活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度,卻有著十分相似的品性與氣質(zhì)、十分相似人生際遇的理想主義浪漫詩人。普希金是現(xiàn)代俄國文學的奠基人,是俄羅斯詩歌的太陽;李白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座奇駿高峰,是中國的“詩仙”。兩位偉大的詩人,都有著濃重的理想主義浪漫情懷,卻都與當時充滿黑暗和危機的社會現(xiàn)實產(chǎn)生了巨大的落差和激烈的對撞。
一、浪漫主義理想的成因
追溯普希金和李白的少年,一個生長在沒落的貴族之家,一個生長在移民的富商之家。兩人皆家境優(yōu)越,家中都有豐富的藏書,給他們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和接受高層次教育的環(huán)境。因此他們從小就飽讀詩書,見識廣博。
普希金12歲進入彼得堡皇村學校學習,那時他已經(jīng)開始顯露出卓越的詩歌才能,他在一次俄語公開考試的考場上朗誦了《皇村回憶》,深得在場的老詩人杰爾查文的贊賞。李白“五歲誦六甲”,十五歲已有詩賦多首,并得到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與獎掖。
兩位頂峰級的詩人,不只是優(yōu)越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他們成長的自然環(huán)境也有相似之處,都與美好的大自然相通相融。普希金雖生在莫斯科,但從十二歲開始,有六年時間在皇村學校學習。皇村位于圣彼得堡郊外25公里處,那里“小溪潺潺,流入?yún)擦值臐馐a”[1],自然環(huán)境十分優(yōu)美。而李白自五歲隨父遷入蜀地大匡山,大匡山距江油市區(qū)20公里,那里林壑深邃,山清水秀,“曉峰如畫碧參差,藤影搖風拂檻垂”[2],也是自然風景十分優(yōu)美的地方,少年李白在此青山秀水中讀書十載。
大自然是最好的藝術老師,是養(yǎng)育藝術家的天堂。美好的大自然,從小給詩人的氣質(zhì)和性格賦予了自由、純凈、高潔的基因,給他們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藝術源泉,也決定了他們一生熱愛自由、追求崇高理想的執(zhí)著品性。
最關鍵的是詩人思想啟蒙的教育,由于所處社會和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不同,兩者有著很大的區(qū)別,但又殊途同歸。普希金從小受到農(nóng)奴出身的奶娘的影響,讀書時又受到法國啟蒙思想的熏陶,并與未來的十二月黨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俄法戰(zhàn)爭激起的愛國熱潮也給少年普希金極大鼓舞,給未來追求民主自由和進步、反對封建農(nóng)奴制、抨擊沙皇專制埋下了浪漫主義理想的種子。而李白從小接受的是儒家“入仕”思想教育,又拜趙蕤為師,受到《長短經(jīng)》“國家興亡、權變謀略、舉薦賢能”[3]等思想的強烈影響,形成了以儒家思想為基礎,以追求“扶社稷、濟蒼生”為目標的理想的浪漫主義思想,從小就開始從事社會干謁活動,立下了出蜀建功的四方之志,孕育著未來“仗劍去國,辭親遠游”[4]的實際行動。
雖然啟蒙思想有所不同,但兩人都是憂國憂民的偉大詩人。普希金反對封建農(nóng)奴制和沙皇專制,希望百姓獲得解放,獲得民主和自由,希望國家改革和進步。李白“經(jīng)世濟民”,是要君王有道,體恤萬民疾苦,把國家治理得清正和興隆。只是普希金所處的時代,是古老的俄羅斯在逐漸擺脫落后的農(nóng)奴制,在向西方借鑒與學習中向近代化靠近的時期。十二月黨人發(fā)動了推翻沙皇專制制度的武裝起義行動,給了他極大的鼓舞,所以他可以直鞭時弊,直接歌唱和抒發(fā)理想,向皇權挑戰(zhàn),向貴族傳統(tǒng)文學挑戰(zhàn),所以他的思想更具有沖突性和爆發(fā)性?!鞍褘扇鯚o力的豎琴打破,我要給世界歌唱自由,我要打擊皇位上的罪惡”[5],普希金追求理想的詩篇更具有積極、勇往無前的特征。而李白是封建社會頂峰時代的詩人,那時封建的大唐社會處于“開元盛世”晚期,還沒有大分裂、大動亂、大辯論的政治環(huán)境,彼時他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海縣清一”[6]的功業(yè)自許,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實現(xiàn)“終與安社稷”的理想,不是才能不濟,只是生不逢時。李白的理想逃脫不了封建社會和儒家思想的束縛,不可避免地遭遇到現(xiàn)實的無情打擊?!巴1扼绮荒苁?,拔劍四顧心茫然”,“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盵7],他的詩篇兼具茫然失意和樂觀豪俠的浪漫主義特征。
二、政治的失意,詩篇的崛起
最為相似的,是兩位詩人追求理想、為實現(xiàn)理想而奮爭的曲折坎坷的路程。
普希金畢業(yè)后就進入彼得堡外交部供職,在此期間,他耳濡目染了十二月黨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參與了與他們秘密組織有聯(lián)系的文學團體,他民主自由進步的思想與當政者的專制和暴政產(chǎn)生了巨大的落差和沖突,他創(chuàng)作了許多反對農(nóng)奴制、謳歌自由的詩歌,如《自由頌》《短劍》等,直接反對和抨擊沙皇的專制統(tǒng)治。他的作品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于是就把他外派到俄國南部任職,其實是一次變相的流放。
同樣的,李白在進入政治統(tǒng)治中心后,不到兩年的時間,也遭到了變相的流放。只是李白尋求理想的路途更加曲折坎坷,他出蜀以后,邊游歷邊尋求入朝為官、實現(xiàn)政治理想的途徑,他不斷接觸達官貴人,歷時近二十年,直到年已不惑,才終于得到皇帝的賞識,受到皇帝“降輦步迎”、“七寶床賜食”的待遇,供奉翰林,常伴皇帝左右。按說,李白終于入朝為官,達成夙愿了,可悲的是,他并不知道,所謂的翰林供奉,就是幫助皇帝寫詩助興的“御用文人”,并不負責具體的國家事務,沒有任何實權,更別提實現(xiàn)安社稷,濟蒼生的夢想了。這讓李白大失所望,他“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的豪情壯志,他“以大道匡君”的政治理想,與昏庸腐朽、縱情聲色的皇帝,與皇宮里耽于享樂、宦官亂政的黑暗腐敗的政治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巨大的落差與撞擊。李白眼看著腐敗的宮廷生活內(nèi)幕和上層統(tǒng)治集團的腐朽,對繁盛的外表下隱藏的內(nèi)部危機產(chǎn)生了深切的憂患,又無法改變,就只好以酒澆愁,放浪形骸,“長安街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8],是李白無計無奈的寫照;“力士脫靴”引出嫉恨的讒言,使李白遭天子疏遠,被皇帝一紙圣諭,賜金遣返。
現(xiàn)實無情地粉碎了詩人的幻想,李白懷著失望與悲憤的心情離開了長安,這一時期雖不長,但他寫下了諸如《行路難》《梁甫吟》等許多抨擊現(xiàn)實的詩歌,有力地鞭撻權貴,表現(xiàn)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品德和反抗精神。
再談到兩位詩人遭到流放之后的思想和行為軌跡,以及最后的遭遇,也是大同小異。普希金被流放后,與十二月黨人交往更加頻繁,參加了十二月黨人的一些秘密集會,追求自由的思想更明確、更強烈了,此間他創(chuàng)作了《囚徒》《致大海》,表達對自由的強烈憧憬,挑戰(zhàn)沙皇的專制統(tǒng)治。
而李白被流放后,仍然抱著“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钡男坌?,相信有一天終能達到理想的彼岸。他結交了杜甫和高適,一面求仙訪道,抒懷遣興,尋求對政治理想失意的超脫,一面仍對“濟世”之志不能忘懷,與志同道合的友人一起評古論今,縱橫天下大勢,為國家隱患擔憂。安史之亂后,李白在退隱與濟世兩種矛盾思想中沖突,恰逢永王出師東巡,慕名邀他為幕僚,李白隨即應招,一個名動大唐的偉大詩人,抱著“經(jīng)世濟民”的理想抱負,走到了最高皇權的對立面。永王敗北被殺后,李白即遭牽連,被捕入獄。即便如此,李白在后來獲救出獄后,依然寄希望于朝廷,而現(xiàn)實卻是遭到夜郎流放,至死也未曾再次踏上仕途。只有此間震撼整個唐朝詩壇的《行路難》,成為抒發(fā)憤慨,面對人生遭遇挫折依然有千丈樂觀豪邁氣概的千古名篇。
如此際遇,普希金和李白幾乎是同出一轍,都是因為詩人對皇權的反抗和挑戰(zhàn),因為詩人對理想的追求,為了理想中的美好國度,觸怒皇權,遭到權勢的排擠,也正是在這樣的斗爭和沖突中,激發(fā)了流傳千古的詩篇。但是,兩人流放以后的追求和思想還是有所不同的。李白有尋仙仿道的出世思想,尋求解脫不得志的苦惱,想避世成為一個自由人,但矛盾的是,與此同時,仍忘不掉世事紛擾,忘不掉為朝廷效力的政治理想,這是詩人思想的矛盾,也與從小所接受的教育和封建社會的環(huán)境影響有關。而普希金卻比李白瀟灑得多,他在流放期間全身心投入了詩體小說和政治抒情詩的創(chuàng)作,把目光投向社會各階層的人物,向貴族傳統(tǒng)文學提出挑戰(zhàn)。接著又在被沙皇當局幽禁的兩年時間里,接近了農(nóng)奴制度下的農(nóng)村生活和俄羅斯普通的人民,他搜集民歌、故事,鉆研俄羅斯歷史,思想更加成熟,創(chuàng)作了近百首詩歌,實現(xiàn)了創(chuàng)作的豐收,追求自由的思想更明確,更強烈了。這期間,他也曾對新沙皇抱有幻想,希望尼古拉一世能赦免被流放在西伯利亞的十二月黨人,但幻想很快破滅,于是創(chuàng)作政治抒情詩《致西伯利亞的囚徒》,表達自己對十二月黨理想的忠貞不渝。
三、政治的犧牲品,詩歌的永生者
最為悲哀和悲壯的,是兩位偉大詩人的隕落,都與最高權力的迫害和株連有直接關系,都一樣的令人痛心扼腕。
普希金堅持真理,追求自由、民主和進步,反對沙皇專制的腳步從未停歇。他的創(chuàng)作活動讓沙皇政府不安和恐慌,他們用陰謀手段挑撥,導致了普希金與丹特斯的決斗,普希金身負重傷,不治身亡,年僅38歲,“俄國詩歌的太陽沉落了”。而李白亦是矢志不忘“使寰區(qū)大定,??h清一”的政治抱負,參與了永王反皇權的活動,最終被徹底流放夜郎,即使中途獲得赦免,也永遠地被排擠在了政治舞臺之外,永遠沒有了實現(xiàn)終生理想的可能性,最終郁郁寡歡,以酒澆愁,飲酒過度而死。一說李白因郁郁不得志,醉酒后入水撈月而亡,千古“詩仙”魂歸明月。
偉大的詩人,他們的肉體被社會的黑暗吞噬了,但他們的精神和靈魂不朽,他們的詩歌化作了璀璨不息的星光。在沙皇反動統(tǒng)治的年代,只有普希金偉大的詩篇,表達了對自由、對生活的熱愛,對光明必能戰(zhàn)勝黑暗、理智必能戰(zhàn)勝偏見的堅定信仰,他崇高的使命感和偉大抱負深深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同樣,在封建王朝昏聵的統(tǒng)治下,李白蔑視封建等級制度,不屑于阿諛奉迎,更不屑與腐朽同流合污,他追求個性的自由和解放,以狂放不羈的態(tài)度來掙脫桎梏,爭取自由,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愛國內(nèi)涵,激勵著華夏兒女,隨其歌而起舞,而歌吟和奮斗。
參考文獻
[1]《普希金詩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2007(3):145
[2] 瑞文網(wǎng)>古詩詞>古籍《別匡山·曉峰如畫碧參差》翻譯及賞析
[3]《反經(jīng)的智慧》西安:長安出版社 2006(1):1
[4]《上安州裴長史書》李白:1
[5] 《普希金詩選》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3(5):25
[6] 《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李白:1
[7] 《李白詩集》吉林:吉林出版集團 2010(12):23
[8]詩詞名句網(wǎng) 主頁>作者大全>杜甫:24
遼寧工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 遼寧 錦州 1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