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天齊
摘 要:信息時代的發(fā)展與革新中,微電影這一影視概念應運而生。微電影通過演繹生活藝術,表達社會文化價值觀念,豐富影視藝術形式。因此,本文以微電影《是孤獨啊》的創(chuàng)作、實踐為實例,著重分析該影片的藝術特點,以反映當前時期微電影藝術本體文化特征。從而在大眾媒體發(fā)展中,展現微電影藝術節(jié)奏感強、時長短的市場優(yōu)勢與文化價值,促進我國微電影藝術的現代化建設。
關鍵詞:微電影;藝術特點;影片;孤獨
微電影是網絡時代的產物,其創(chuàng)造形式和傳統(tǒng)電影較為相似,但在投資、成本、時長方面和傳統(tǒng)電影存在較大差異性。微電影的藝術特點是電影藝術進步中,對社會環(huán)境、公眾生活常態(tài)的深化與反映。因此,本文基于微電影《是孤獨啊》主要內容,對《是孤獨啊》微電影的藝術特點展開分析,旨在明確微電影發(fā)展、制作歷程中,電影藝術價值、特征的變化,為影視藝術從業(yè)人員提供借鑒與參考。
一、微電影相關概述
微電影又稱微型電影,是一種衍生于電視、電影藝術的“濃縮型”影片。微電影雖然時長短,但故事情節(jié)完成,具有較強可觀賞性。在網絡時代背景下,各類電影形式逐漸豐富,微電影在30-60分鐘內所闡述的劇情、故事,在電影藝術發(fā)展中,同樣有著用立體化人物、飽滿情節(jié)傳遞生活觀念的藝術傳播價值[1]。微電影相較于影院電影,它更適合大眾在移動狀態(tài)、休閑狀態(tài)進行觀看,但微電影在創(chuàng)作內容方面,卻絲毫不會受時長限制。目前各網絡、電視平臺所傳播的微電影,在藝術表達中融合著教育、情感、商業(yè)、時尚等多領域文化思想。此外,微電影基于時間、人物、主題、情節(jié)、地點等電影要素的全面性,微電影本體藝術形式不斷豐富,并趨于多樣化發(fā)展。例如《是孤獨啊》《失愛》《輕晃的流年》等愛情類微電影,《夢想到底有多遠》《成功之路》勵志奮斗型微電影,以及《九歌學堂》《等你一聲媽》等古風、親情類的微電影,都體現出微電影藝術類型的多元化發(fā)展。
微電影是新時期信息多媒體技術下的新型電影形態(tài),其內涵、傳播價值,同樣體現著社會文化特性。微電影是現代快節(jié)奏生活中、個性化藝術訴求下的“微文化”。當前時期,相關學者針對微電影商業(yè)意義、內容層次研究頗多,卻少有人著重研究微電影本體藝術特點,使得微電影本體發(fā)展的全面性難以保障。而社會素材、大眾思想在變化中,微電影行業(yè)在不斷探索、進步中,已經成為一類新興藝術媒體形式,屹立于藝術領域內,并形成獨特的微電影藝術語言。具體來說,微電影本體的理論建構,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保留基礎性拍攝技術
傳統(tǒng)電影在百年發(fā)展歷程中,多以長鏡頭和剪接組合鏡頭為根本電影語言,并在實踐中,轉變著鏡頭各類樣式[2]。因此,微電影作為在通過鏡頭銜接完成影像敘事任務時,應在恰當鏡頭配以具有情感線索的曲子。比如在微電影《是孤獨啊》這部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矛盾激化后,所鋪設的是阿桑的《葉子》。該歌曲渲染電影氛圍的同時,用歌詞“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秉c明主題“孤獨”?;蛘呶㈦娪霸趧?chuàng)作中,通過保留傳統(tǒng)電影對燈光、配樂、拍攝技巧、調色等基本技術手段,使得微電影在傳統(tǒng)電影創(chuàng)作引導下,保障電影整體畫面的豐富性。
(二)精簡傳統(tǒng)電影形式
微電影在文化實踐中,根據傳統(tǒng)電影形式,針對性表達社會某一生命個體的日常,以突出個性化文化訴求。微電影在拍攝時,敘事時長非常有限,情節(jié)演繹不會過于追求復雜化。所以微電影中空鏡頭、長鏡頭應用較少,以確保鏡頭數量、劇情闡述的契合度。第三,微電影創(chuàng)作的需求性。微電影是新興文化媒介,其藝術語言、鏡頭語言方面都服務于電影本身的表達、塑造。因此,微電影在公眾文化、審美需求的基礎上,更注重對“生活細節(jié)”的刻畫[3]。
二、《是孤獨啊》微電影劇情梗概
微電影《是孤獨啊》上映于2016,該時期是互聯網、新媒體發(fā)展的關鍵階段。影片是由某高校畢業(yè)生拍攝,電影主題是圍繞“手機”和“愛情”、“戀人關系”展開。微電影《是孤獨啊》全片時長為18分鐘,電影主要講述男女主人公,在相戀過程中,因“手機”產生矛盾。同時在男女主人公矛盾激化中,兩人分手。男主人公在回憶與反思中,主動尋找女主人公,希望兩人和好如初。但在男主人公失落、頹廢期間,女主人公已經開始進入下一段戀情。之后,男主人公站在女主人公家門口的路燈下,女主人公看著男主人公寫的紙條潸然淚下,電影結束。微電影《是孤獨啊》中所表達的“手機”和“愛情”的矛盾,是信息技術發(fā)展下,互聯網和社會情感的矛盾。電影以此為方向,所敘述的愛情故事,在于幫助人們尋找協調手機、交流的方式、方法[4]。電影劇情發(fā)展中,故事情節(jié)對“孤獨”二字的演繹,主要體現在“路燈下男主人公難過的身影”、“女主人公臉上的淚痕”如圖1、圖2所示。該電影中的孤獨感,不同于傳統(tǒng)認知中的孤單、孤獨,電影中的孤單,在于手機阻礙情感交流后,所產生情景化孤獨感。
微電影《是孤獨啊》主要由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對影片矛盾的表演。如圖3所示,影片一開始就將電影劇本中的矛盾點“手機”拋出,以表達主題。劇情發(fā)展中,女主人公因“手機”爆發(fā),說出分手二字,留下男主人公一人,在約會地點難過。較為諷刺的是,女主人公表達不滿過程中,男主人公仍被手機提示音所吸引,使得女主人公當即離開。電影第二部分主要講述男、女主人公相識于某同學生日會,在相互溝通、交流后,相戀相知。在兩人相戀期間,手機這一“攔路虎”出現,為兩人感情發(fā)展留下隱患。第三部分中,男主人公買著鮮花,企圖和女主人公和好,卻不料女主人公已有新男友,就這樣,兩人在“手機”的干預下錯過。微電影《是孤獨啊》時長較短,但情節(jié)完整,且立意清晰,文化傳播意義是對大眾生活、情感交流的警醒,讓大眾明白新時期新技術出現后,在應用其改善生活條件的基礎上,并不能忽視人與人之間的語言交流[5]。
三、微電影《是孤獨啊》藝術價值分析
微電影因自身大眾化制作模式、播放手段,在娛樂、文化交互、傳播中占據著較大優(yōu)勢。微電影起源于網絡媒體,但在文化傳播中,仍有著獨屬于微電影的藝術價值。網絡空氣多元化、復雜化特征,使得傳統(tǒng)電影市場審查、限制程度大,而微電影結合自身表達意愿、社會文化需求,創(chuàng)造出符合社會文化傳播觀念的微電影類型[6]。以微電影《是孤獨啊》為例,影片反映出現代年輕人生活常態(tài),符合當前時期大眾審美、接受習性。因此微電影《是孤獨啊》,成為能夠反映社會現狀、表達大眾心聲的文化載體。微電影《是孤獨啊》自2016年上映后,用劇情引發(fā)大眾思考,傳遞著適應于社會發(fā)展的文化價值觀念。
微電影《是孤獨啊》在創(chuàng)作、上映期間,讓大眾在生活化鏡頭語言中感受文化,逐步構成健康文化生成機制。除此之外,微電影《是孤獨啊》有著微電影本體的開放性、即時性、互動性特點,屬于具有基礎性的功能電影。微電影在文化凝聚期間,用劇情將所有經歷相似的人裹挾其中,引發(fā)大眾沉思,讓大眾在劇情帶動下,成為社會藝術文化的傳播者、創(chuàng)造者。電影形式多元化是社會進步的主要標志,微電影《是孤獨啊》以多元化訴求、媒體視角為藝術源泉,表達社會沖突,為我國文化藝術創(chuàng)新改革提供助力。微電影創(chuàng)作、傳播、放映、制作屬于開放性文化系統(tǒng),所以微電影參與者具有動態(tài)性。微電影《是孤獨啊》的上映,將大眾直觀生活微電影演繹的更為具體,讓大眾對電影文化關注程度不斷深化。
四、《是孤獨啊》微電影的藝術特點探討
(一)影視表達的個性化
移動客戶端進步的同時,微電影作為優(yōu)秀文化產品被各類影視愛好者青睞。在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快的今天,大眾在碎片時間中,通過手機、平板等移動客戶端滿足自身觀影需求[7]。而微電影因其時長短、內容完整等優(yōu)勢,占據著大眾碎片時間,微電影興起在于制作、時間、成本的微型特征,在微電影從系統(tǒng)性產業(yè),轉變?yōu)閭€性化產業(yè)時,其影視表達形式同樣發(fā)生著改變。微電影《是孤獨啊》在創(chuàng)作期間,其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影視表達的個性化。微電影《是孤獨啊》的表達技巧和社會背景息息相關,電影劇情內容貼合大眾生活。該影片通過對日常生活的整理與表達,豐富著大眾生活,并在傳播中,受到影視愛好者的喜愛與關注。
圖1? 微電影《是孤獨啊》截圖
電影藝術發(fā)展中,聲音技術、欣賞角度、畫面色彩都經歷過較大變革,產生電影藝術變革的原因,在于藝術家對電影文化、美學發(fā)展的探索。微電影產生于數碼技術發(fā)展時期,其影響制作群體范圍擴大,不僅局限于藝術家內部,普通人同樣有著藝術創(chuàng)作的可能。與此同時,微電影在互聯網傳播中,微電影作品傳播逐漸廣泛,創(chuàng)作者有著作品展示平臺。任何人都能夠利用微電影表達個體生活感悟,因此微電影《是孤獨啊》,這部由院校學生所創(chuàng)作的微型電影,在電影藝術發(fā)展中,有著影視表達個性化的藝術特點。
電影敘事過程中,一般采用“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的敘事模式,但是微電影由于時長限制,所以微電影故事劇本和電影敘事結構有著明顯差異性。在此基礎上,微電影《是孤獨啊》在時間、內容上卻有著更多表達形式,并在探索中,形成特殊性表達模式。微電影由于拍攝技術限制低,在手機、電腦影視軟件發(fā)展中,大眾利用手機和電腦拍攝視頻,且通過互聯網展示、保存[8]。
(二)敘事表現的碎片化
不同題材電影,多以“情感敘事”、機構性敘事作為電影主脈絡,而基于情感敘事形式的電影表現手法,會讓電影情節(jié)發(fā)展更具觀賞性,吸引大眾觀看電影。機構性敘事形式,穿插于影片中,是為避免電影鏡頭過于冗長,因此微電影《是孤獨啊》會將敘事表現重點擱置于開頭、結尾處,從而用碎片化敘事表現形式,確保影片情節(jié)、人物的豐滿。具體來說,微電影《是孤獨啊》在情感敘事基礎上,利用碎片化情節(jié),闡述電影劇情,串聯電影故事情節(jié)。微電影《是孤獨啊》敘事結構是以“三段式”為主,并通過人物言語交流,幫助觀眾理清人物關系。影片中,創(chuàng)作者以倒敘手法演繹男主人公對兩人甜蜜過往的回憶,保證該影片在短時間內能夠吸引觀眾注意力。
故事結構作為微電影劇本基石,是一種綜合性文化藝術,是需要通過碎片化電影語言來呈現[9]。微電影《是孤獨啊》雖劇情簡單,但在拍攝期間,創(chuàng)作者運用鏡頭、電影色彩、演員服飾、背景音樂、細節(jié)處理來表達該影片文學劇本的隱藏情感,進而達到引發(fā)觀眾情感共鳴的文化傳播目標。如圖4所示,男、女主人公因“手機”分手后,鏡頭切換至男主人公后方時,發(fā)現背景中的大部分人,都沉溺于“手機”中,毫無交流。這一細節(jié)處理,是對“孤獨”這個影片主題的表達,同時進一步明確電影故事內容、文化價值觀念和移動互聯網發(fā)展載體相關。
互聯網普及后,網民通過手機參與其中,讓現實中言語交流變少,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距離增大。在互聯網時代,網絡、科技發(fā)展中,大眾工作、知識普及便捷性在提高的同時,大眾內心深處同樣發(fā)生著變化[10]。虛擬網絡似乎成為大眾接觸世界的“唯一”渠道,而對面交流卻表現出忽視感與陌生感。微電影《是孤獨啊》創(chuàng)作靈感正是來源于互聯網背景下,對大眾生活產生的影響。因此,一個企圖從現實中尋找溫暖的女生,和一個有著手機依存癥的男生之間故事就此誕生。男女主人公這對情侶,從相識、相戀到產生矛盾并分手,較為諷刺的是,兩人之間的矛盾點不是第三者,不是性格、經歷,而是手機這類互聯網載體。微電影《是孤獨啊》通過碎片化敘事手段,揭露出當代人生活狀態(tài)下隱藏的情感危機,所以可以說該影片的藝術特點,在于敘事表達的碎片化。
圖3? 微電影《是孤獨啊》影片截屏圖
圖4? 《是孤獨啊》微電影的影片截圖
(三)藝術形式的平民化
微電影故事情節(jié)在時間限制下,會讓影片記敘方式有著更多選擇[11]。微電影《是孤獨啊》在創(chuàng)作階段深入研究電影劇本后,將影片時長限定在二十分鐘內。創(chuàng)作者著重考慮觀眾是否能夠在自身碎片時間內將影片看完,同時思考在短時間內,讓觀眾在簡單化故事脈絡中,理解影片主題。而創(chuàng)作者從觀眾角度完成影片拍攝的方法,恰好體現出微電影《是孤獨啊》的藝術形式平民化的演繹特點。之后,影片根據故事線刻畫人物關系、人物性格,并利用沖突情節(jié)表達主人公心理變化。微電影《是孤獨啊》的藝術形式主要體現在“矛盾激發(fā)”、“回憶過去、“回到現實”過程中。主人公從相互了解、互相依賴到矛盾不斷的情感變化,以及思想價值觀不同而導致的分手,在情節(jié)轉換中帶動觀眾情感。與此同時,為吸引觀眾注意力,該影片將矛盾點鋪設在片頭,確保觀眾在好奇中觀看影片。
影片第二段中,男女主人公因相互猜疑而導致矛盾激化,男主人公何琳依賴手機過程中,忽視著對女主人公夏菲的愛護。但何琳并未意識到手機會影響到自己的愛情,一直將注意力集中在手機中。性格敏感、缺乏安全感的女主人公夏菲在男主人公忽略中,更為難過。兩人矛盾爆發(fā)后,并未及時和解,而是迎來真正的分手。微電影《是孤獨啊》對當代普通情侶相處模式的演繹,是對社交媒介下人與人關系的現實反應,從而深化影片平民化藝術特點。
再者,微電影《是孤獨啊》中男女主人公代表著當代社會中孤獨而缺乏安全感的我們。比如男主人公何琳的藝術形象代表著在虛擬網絡世界,渴望表達卻內心孤獨的大眾,而女主人公夏菲同樣象征著現實生活中,內心脆弱、易受傷、需要溫暖的社會群體。不論是哪一類人都在現實中演繹著孤獨,渴望著溫暖心靈的靠近。微電影《是孤獨啊》藝術形式的平民化藝術特點,讓該影片在形式探索中,用情節(jié)起伏、簡單故事結構,講述微電影文化傳播核心,并通過刻畫人物性格、心理狀態(tài)表達影片的價值理念。由此可見,微電影不同于傳統(tǒng)電影,依賴于固定傳播平臺、受眾群體,微電影創(chuàng)作本體就體現出平民性特點[12]。在多渠道傳播中,觀眾能夠對微電影的欣賞,不受時間、地點形式,甚至參與到微電影創(chuàng)造中,促進微電影藝術實踐的平民化發(fā)展。
(四)情感價值的豐富化
微電影創(chuàng)作中對情感元素的應用,使得微電影在人物情感融合中,表達出真實、具有吸引力的價值觀念。同時在情感遞進中,帶領觀眾感受影片情感。觀眾在觀看微電影后,升華自身情感,并將自己投入影片情感演繹中,從而獲取影片傳遞的文化精神,展現微電影藝術價值[13]。微電影《是孤獨啊》在創(chuàng)作時,添加大量情感元素,使觀眾情感、情緒表達中,獲取更多欣賞體驗,并以此為方法,掌握影片社會文化價值、藝術傳播價值、情感演繹價值。因此,微電影《是孤獨啊》有著情感價值豐富化的藝術特點,微電影《是孤獨啊》情感價值的豐富化,在藝術演繹過程中,主要體現在影片故事情節(jié)情感價值的多層次,以及影片鏡頭語言的多樣化表現。具體來說,影片劇本故事中,男女主人公交流、相處、矛盾處理中衍生出的“缺乏安全感”、“渴望溫暖”、“孤獨”等情緒,以及影片對互聯網、手機與人際關系的影響,都表達著影片層次鮮明的情感價值。
鏡頭語言的多樣化表現,在于鏡頭語言對影片情感立體呈現。語言是人交流方式,在語言文明進程中,視聽語言就此誕生。視聽語言是感官系統(tǒng)中聽覺、視覺的融合,電影藝術以畫面、聲音作為影視創(chuàng)作的基石。所以微電影創(chuàng)作期間,需全面掌握、理解影片視聽語言,進而保障視聽語言表達的形象化。鏡頭語言是視聽語言的重要構成部分,是符號化、具體化的視聽語言表達手段,是一種能夠將電影虛擬想法,通過現實情節(jié)演繹的鏡頭技術[14]。微電影《是孤獨啊》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創(chuàng)作者為綜合性、豐富化展現鏡頭語言,將美術藝術中透視、構圖、色彩造型等藝術語言要素,設計在影片拍攝內容中。例如在作品創(chuàng)作前期,導演需判斷鏡頭語言演繹孤獨,體現影片現實性的方法。因此在微電影《是孤獨啊》實際拍攝中,導演為使演員情緒自然飽滿,主要使用運動鏡頭拍攝。
微電影藝術特點中,鏡頭語言敘事形式不同于以往,主要應用長鏡頭表達電影時間、空間連續(xù)性、完整性。它是從單一角度拍攝,表現影片多視角,給予觀眾更多體驗感。微電影是“動”的藝術,它在鏡頭語言表達中,多采用直觀性拍攝方式,反應現實生活中,人物、物體運動過程、基本形態(tài)[15]。同時在鏡頭調控中,用音樂、畫面豐富人物自身的“孤獨感”。微電影《是孤獨啊》在以鏡頭語言為渠道,講述故事時,創(chuàng)作者將長鏡頭、剪接組合鏡頭相結合,突出人物內心孤獨感受,使短片具有觀看性、節(jié)奏感,符合當代文化藝術的微記敘特征。此外,微電影《是孤獨啊》使用多種鏡頭語言,完成影片情節(jié)內容的時空轉換。比如通過道具制造夢境,利用魚缸里的魚兒游動說明時間,或是應用黑白轉場、畫外音轉場的轉換方式,表達鏡頭語言中,對影片情感價值的傳遞。
鏡頭語言是電影藝術特點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微電影《是孤獨啊》在實際拍攝后期,用剪接組合鏡頭表現男女主人公情緒情感,引發(fā)觀眾對手機這一社交網絡載體的應用思考。社會網絡在影片中代表著現代人生活的社會背景,是大眾內心情感意識復雜和矛盾。但這種矛盾,缺失生活、社會常態(tài),微電影《是孤獨啊》在自身藝術實踐中,貼合大眾審美,用藝術、非藝術鏡頭語言形式,表達微電影的美學藝術,進而展現微電影藝術價值。微電影《是孤獨啊》藝術文化主題為“孤獨”,該情感點是隱藏性的價值表達,是該影片創(chuàng)作的核心目標。影片在篩選拍攝手法時,為讓觀眾直觀性感知人物情緒,將影片基調呈現出憂傷且甜蜜的藝術色彩。影片主人公內心狀態(tài)、情感觀念在劇情的帶動下不斷改變,而影片鏡頭語言中的色調、構圖都隨之調整,使鏡頭呈現下人物更加立體,并在強烈畫面節(jié)奏感中,喚醒人物生命力。微電影《是孤獨啊》在本體藝術特點表達中,傳播影片情感價值,同時在鏡頭語言應用中,聯系觀眾視覺習慣,在拍攝中用運動鏡頭拍攝手法,吸引觀眾注意力,發(fā)揮微電影《是孤獨啊》的藝術創(chuàng)作價值。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微電影作為新型電影藝術形式,有著傳播社會文化價值觀念,拓展電影藝術表現渠道等優(yōu)勢。微電影《是孤獨啊》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其藝術特點主要包括影視表達的個性化、敘事表現的碎片化、藝術形式的平民化、情感價值的豐富化。該影片的藝術特點,充分體現著微電影行業(yè)的文化傳播、藝術形式的市場優(yōu)勢。因此,在互聯網發(fā)展歷程中,微電影行業(yè)在發(fā)展中,應懂得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利用影片藝術特點,展現其社會傳播價值,為我國影視文化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蒲鵬舉,龐理科,李國瑞.新媒體背景下微電影的創(chuàng)作[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9(11):286-287.
[2]宋黎.微電影創(chuàng)作的情感表達與策略[J].藝術科技,2019,32(11):85-87.
[3]楊恩慧,孫強.藝術微電影審美特質研究[J].滁州學院學報,2019,21(04):50-53.
[4]孔朝蓬,劉葉琳.中國早期電影藝術觀念演進中的媒介意識[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05):117-124.
[5]魏軍.新媒體語境下微電影的藝術手段分析[J].傳媒論壇,2019,2(08):148-149.
[6]黃瑞玲,肖堯中.微電影的傳播特征及監(jiān)管路徑探析[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19(01):66-67.
[7]戴巍.論微電影的主要特征[J].包頭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8,19(04):82-85.
[8]張濤.兩種藝術的融合與再生——“從小說到電影:藝術形式的轉換與生成”學術論壇綜述[J].文藝爭鳴,2018(10):158-164.
[9]鄒雪婷.微電影表演創(chuàng)作形態(tài)探討[J].大眾文藝,2018(13):185-186.
[10]陽海洪,王怡.論微電影時代戲劇與影視學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轉型[J].華中傳播研究,2018(01):204-213.
[11]魯淑媛. 阿恩海姆的“電影作為藝術”觀研究[D].湘潭大學,2018(1):24-25.
[12]王瑞晨.試論微電影的藝術特點及傳播機制[J].大眾文藝,2018(01):160-161.
[13]張茜.電影藝術的時空形態(tài)特點[J].文化學刊,2017(08):104-105.
[14]林曉杰.電視電影的藝術特點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7(01):31-32.
[15]姜懿峰.微電影創(chuàng)作中編導與監(jiān)制一體化模式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