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琰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推進和素質教育的發(fā)展,語文教學越來越受到有關部門和學校的重視,將審美教育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這是實行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
美是人類生命的本質需求,也是多重認識機能的綜合。融合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通過感性的形式達到理性的認識結果是美的一種表達藝術。教學是一種關乎人生命與認識的活動,與人對美的需求和滿足緊密相關。美學與教學的內在聯(lián)系為我們重新認識教學過程提供了嶄新的思路。教學實際上就是通過教師的中介作用,把知識情境化,使知識與學生的內在經(jīng)驗發(fā)生聯(lián)系,從而形成學生自己的個體性知識。
多年的語文教學經(jīng)驗,讓我感覺到對學生的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而且還有對美的體驗。鑒于學生知識儲量、學習能力、生活閱歷的局限,需要教師的扶持引領、參與調度,如何在語文課中指導學生審美呢?作為語文老師,必須在教學意識上解決兩個問題,其一是審美的內容,語文教材中,課文題材多樣化,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審美對象,其二是遵循學生審美規(guī)律的問題。學生的認識總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從體驗到評判,因而教學時又必須遵循這個規(guī)律。基于以上兩點,我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如下方法的嘗試。
一、引導尋美,讓學生發(fā)現(xiàn)美
畫家羅丹說:“美到處都有,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語文教學要從詞句入手,在品嘗詞句中發(fā)現(xiàn)美。
如教學《望廬山瀑布》時,抓住“疑是銀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導學生質疑:詩人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這樣學生就會從記憶中提調出瀑布從極高處傾泄而下的表象,腦子中出現(xiàn)了“真”有從天而降的圖像。假如我們再來一個追問:詩人為什么不說“像”而“疑”?讓學生更進一層地想象詩人當時真實的感受——驚嘆這條瀑布的奇特。因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黃河之水天上來一樣,懷疑它是從九天之上落下來的銀河呢?只有反復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當,從而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引導入境,讓學生感受美
學生感性經(jīng)驗不足,知識水平又有限,往往難于直接入境。如何引導學生入境,我采取以下三種方法:
(一)圖畫入境法
《火燒云》描寫的是夏天傍晚的自然景象。“火燒云”之所以值得描寫,就在于它美而多變的色彩和形狀,發(fā)人遐思,令人神往,給人美的享受。如何再現(xiàn)自然美呢?我采用了“對文作畫,評畫學文”的方法,讓學生入其境、會其情。如何作畫,老師給作畫提示如下:
1.畫面要分天空,地面兩個層次。
2.課文提到的地面人物、動物的位置及其身上的顏色,還有天空中的“馬、狗、獅”的朝向、姿勢、神態(tài)、背景都要與文字相吻合。
3.課文前半部描寫的是一幅農(nóng)村夕照圖,要發(fā)揮想象與聯(lián)想,給畫面添上些背景物才能表現(xiàn)農(nóng)村風情。
把畫圖引入語文課,至少有兩點好處:一是通過作畫,把自然美展現(xiàn)出來,能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二是通過評畫,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yǎng)感受美、評價美的能力。
(二)表演入境法
《荷花》后部分寫荷花的動態(tài)美。教學這部分內容時,可組織學生表演“荷花舞”。讓全體女生都飾荷花,其中一個當作者;選兩個男生,分別扮蜻蜓、小魚。學生在表演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對比入境法
比較是認識美的差異的基本手段。教學《西門豹》這類內容中含有比較因素的課文,可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對兩種人和事進行比較分析。這樣做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使學生識別什么假、丑、惡,什么真、善、美。此外,對褒此貶彼的詞語的比較分析,也能培養(yǎng)學生鑒別美丑能力。
三、引導想象,讓學生拓展美
如果說理解比較能夠再現(xiàn)形象美的話,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創(chuàng)造意境,常言道“詩情畫意,詩中有情,畫中有意”。教學時我們總是讓學生馳騁想象的風帆,去開拓最美的意境。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為了開拓學生的想象,我首先要求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然后具體提出三個問題:
第一,煙花三月的長江是一派怎樣的景色?你注意到了嗎?
第二,你是怎樣目送朋友遠離的?朋友的船是怎樣消失的?
第三,當時你的心情怎樣?經(jīng)過老師的點撥,不少學生由第一人稱想象出了形象的意境來:晚春小草碧綠碧綠的,百花散發(fā)著芳香,彩蝶輕輕的飛舞,然而這美麗的一切我都無心欣賞,我站在江邊,任憑春風拂面,只是目不轉睛地望著遠方,江中的船越來越小,小小的白帆慢慢地消失在遙遠的天邊。滔滔的江水不停地流著,一個浪花推著另一個浪花,嘩嘩地滾向遠方,朋友啊,此次分別又要等到何時相見?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chuàng)造。
所以,通過以上的方法,就會讓學生在學習中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這樣就會有了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1]葉美玲.淺說小學語文中的審美教育[J].考試周刊,2015(18):30-30.
[2]郭守臣.小學語文課的審美教育[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17(7):44-45.
[3]匡薇.語文核心素養(yǎng)視野下的小教專業(yè)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提升[J].智庫時代,2018(45):159+161.
[4]劉海英.小學語文教師文學審美素養(yǎng)探究——以小學一二年級語文教師為例[J].才智,2018(27):60.此文系課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美的發(fā)現(xiàn)與探究》結項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