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憶
摘 要: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對外經濟、貿易、文化等方面交流的快速發(fā)展,新形勢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與實踐,以及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發(fā)后,世界多個國家相繼暴發(fā)疫情,國際協(xié)作更加緊密,語言服務的需求必將不斷增加,資深型、服務型與應用型的合格口譯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口譯工作者也需秉持社會責任感,眾志成城。在此背景下,應用型高校中開設的法語口譯技能與實踐課程、商務口譯課程,便應運而生,并且體現著充分的實踐性和應用型特色。而漢法語口譯課程從建課到現在,存在的教學問題,以及學生反映出的學習問題與瓶頸也日益突出,本文將就應用型高校法語口譯課程的現狀及問題展開分析。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口譯課程;現狀;問題
基金課題:本文為武漢東湖學院2020年校級教學研究項目(人文社科)成果。
一、應用型高校法語口譯課程概況
法語口譯課程分為法語口譯技能與實踐1和2,以及后期準備開設的商務口譯課程??谧g課程法語專業(yè)的專業(yè)課程,在三年級上下學期開設,旨在幫助學生了解翻譯及管理,使學生具有國際視野,能運用法語順暢地完成口頭與書面的各種跨文化交際任務,所以這門課程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法語基礎語言知識,和足夠的知識積累。課堂上以訓練學生的法語聽力能力,發(fā)音與語調,會話能力、記憶力、理解力、抗壓力為主,同時幫助和鼓勵學生在課上課下主動地進行知識儲備,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擴大知識面。
應用型高校培養(yǎng)雙師雙能型教師過程中,既鼓勵教師在教學與學術層面積累高度與厚度,也同時培養(yǎng)和鍛煉教師在課外社會工作實踐中,將積累的經驗與方法帶回課堂,完善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外語教學中,法語口譯課程,是培養(yǎng)“服務型”“應用型”法語人才的課程,對教師的素質要求便是雙能型要求;同時需要在學術方面和非學術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必備口譯素質。
二、應用型高校法語口譯教學的問題現狀及原因
在口譯教學中,反映出的問題很多,首先是學生法語聽力不過關,聽不懂,聽不全。究其原因,首先是在基礎法語學習階段,過度重視單詞拼寫和語法練習,忽略了基礎的法語語音語調的訓練,如法語獨有的連音、聯(lián)誦訓練,以及每日應有的口語練習也存在大量缺失。口語表達的不正確或不熟練,直接導致的后果就是遇到法語句子會聽不懂。第二個原因,也是“萬年不變”的原因——單詞量匱乏,很多單詞或固定搭配表達沒有見過,自然影響理解。最后一個原因便是在聽的過程中,學生一旦遇到聽不懂的詞匯,便會過分執(zhí)著于推敲該單詞或短語的意思,而忽略了整個句子、整個段落上下文的整體把握。
反映出的第二個非常典型的問題,便是學生普遍認為的法譯漢較難,因為聽懂法語原文不容易,而漢譯法相對簡單,因為漢語原文為母語,不存在聽不懂的情況,但譯出為法語時,表達并不地道,以及用詞和語句錯誤較多。針對法譯漢聽不懂原文的問題,課堂制定了口語練習計劃,加大聽力訓練;針對譯出語法語表達不地道、不準確的問題,課堂設定了演講目標,加大口語表達訓練力度。這樣通過大量的、重復的訓練,帶來的效果卻不是特別明顯,甚至還會出現一段法語原文中,沒有生單詞,但學生依舊聽不懂的情況。究其原因,是技能、知識、語言,這三者之間的順序與關系的錯誤認識,而基于這一錯誤之上的大量重復訓練是無用的。學生語言知識的學習,翻譯技巧的掌握,以及大量學科外的知識積累是培養(yǎng)口譯能力最重要的三個要素,所以訓練語言輸入和表達的地道性,積累不同領域的專業(yè)知識,提高翻譯技能,提高漢法語之間切換自如的水平,并且在每一章節(jié)的口譯專題訓練中,整合各項技能,才是提高口譯能力的正確方法。
而針對漢譯法表達不夠準確,不夠地道的原因便是,學生容易被漢語形式所束縛,形成中式法語(法語是chifran?ais),而學生認為漢譯法相對簡單,因為漢語原文為母語,不存在聽不懂的情況這一現象,其實是一種假象,只是覺得聽懂了,翻譯完了,自我感覺良好,但事實上,單詞的地道性,語法的準確性等諸多方面的問題還很多,而學生完成的任務僅僅只是將聽懂的句子翻譯完了而已。這樣的聽譯瓶頸,也是在口譯教學中需要正視的問題。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在口譯課的教學過程中,口譯是一門考究綜合能力的課程,學生在聽力、記憶和文化理解方面都有所欠缺,教師應有針對性地加強引導,鼓勵學生擴展各個領域的知識面,培養(yǎng)汲取新知識的能力,不斷更新知識,在翻譯中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白露.對法語口譯課現狀的思考[J].現代交際,2020(01):191,190.
[2]董逸倫.以法語口譯為例 淺談口
譯員必備的素質[J].教育教學論壇,2020
(11):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