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曰水 山東省齊河縣華店鎮(zhèn)中心小學
摘要:在小學四年級的科學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但是這一階段的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存在一定的困難,既有學生自身分工合作混亂、合作意識不強的原因,也有教師沒有給出明確的研究目標,沒有實施有效指導,沒有給學生思考時間的原因。因此,教師要選擇適合合作學習的內容,采用提高合作學習有效性的策略,如,學分組、明確分工、拓寬渠道、抓準時機、有效指導、評價多元。
關鍵詞:小學科學;四年級;課堂教學;合作教學;方法應用
合作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一種有效形式。小學教育中是學生關鍵的過渡期,也是學生各方面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期。如何在科學教學中通過小組合作提高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是值得關注的問題。本文通過分析在科學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遇到的困難,結合具體教學內容,提出了提高合作學習有效性的策略。
一、科學分組
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時候必須要認識到,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和學習認知是不同的。其差異性導致了學生的個體發(fā)展有快有慢,有高有低。但是,這并不能說明學生的思維建設與發(fā)展會受到制約和影響。因此,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需要對學生從多個方面進行相應的培養(yǎng)與引導,以此讓學生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了解到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并且以富有趣味性的科學教學方法有效帶動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提升與發(fā)展。
例如,教師在開展科學課堂教學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從生活中結合一些較為有趣的內容進行學習。而且,在開設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對學生進行靈活的分組。因為,很多學生在長期的個人學習過程中會感到非常疲勞,而且會沒有動力。如果能夠將學生進行有效地組合與分配,此時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將會得到較大的提升與發(fā)展。如,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自然界的各種花兒,然后對學生講解不同花兒的不同生長方式和作用等,或者再讓學生通過收集標本的方法對其進行長期保存。這對于學生學習科學知識有著很大的觸動。而且,學習小組在這一過程中會有人負責觀察、記錄、分析、研究等,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有著很大的幫助作用。
二、引導學生自主交流
學生平時在課堂上是不被允許隨便進行討論交流的,即便學生對于教師講解的內容有一些新的理解和思路,只要不是教師提問時間,學生都不能去進行發(fā)言,打斷教師的講課進度,這樣在課堂上學生的想法都被束縛住了,只會按部就班地根據課本上的知識回答教師的問題,缺乏發(fā)散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性見解。而小組合作模式在課堂上的應用,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即便其中有些想法不是那么正確成熟,也可以說出來讓學生在交流中不斷進行改正完善自己的想法。
例如,在講解“生銹”這節(jié)課的時候,我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他們去討論自己在是生活中見到過哪些物品會生銹,人們又是如何進行防銹處理的,這樣可以很好地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盡情去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無論是自己真的見到過的,還是自己想象的,根據學過知識推測的,學生都可以表達出來,作為小組討論學習的切入點。讓學生在小組中進行討論,可以讓學生更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見解,無所顧忌,不會瞻前顧后地考慮自己這樣說是不是不太好,教師會不會批評自己,沒有了這樣那樣的顧慮,學生的思維會非?;钴S,各種思路得到拓寬,對于課堂上的學習也會感到更加輕松。
三、明確分工
教師在對學生開展科學知識教學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與安排,而且還需要在分組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工作和任務布置。這樣,學生在后期的學習過程中,以及在小組合作與學習的時候便會主動地承擔自自己的責任,并且會盡力幫助組內其他成員更好地、更快地完成工作。在任務分工的時候,教師需要特別關注一些平時在班級上少言寡語的同學,或者要關注一些學習成績較差的同學。進而通過合適的方法使其能夠更好地發(fā)揮出自己的作用與優(yōu)勢,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教師在進行分組時,可以根據學習能力進行有效的劃分,小組長可以先不用著急確定,因為在一個小組中能夠擔任組長的不一定非要是學習最好的。我們要通過后續(xù)的觀察,觀看小組中哪位同學具有指導和領導的能力。對于小學科學的學習,學生之間不會拉開太大的差距,因為小學科學這門學科本身帶有一定的趣味性,自帶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優(yōu)勢。因此,在小學科學的課堂中,學生都是比較遵守課堂紀律的,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比較認真,因此,科學教師要把握好每個機會。
四、有效指導
有效地評價可以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得到大大的提升與發(fā)展。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將之合理利用起來,以此來帶動學生的學習素養(yǎng)進步。而且,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過程中,需要應用指導的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與學習感知能力。這樣能夠改變學生傳統的學習方法,且可以建立起一個全新的學習和知識指導與評價體系。
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不同的科學知識教學過程中,需要結合小實驗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引導與培養(yǎng)。這樣可以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熱情得到較大的提升。如,在設計空氣槍的時候,學生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學會。在此,教師便需要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引導,以此讓學生發(fā)現其中的問題,以及如何讓空氣槍的氣壓更大等。隨后,教師便可以對學生提出相應的評價,且評價的內容要以鼓勵為主,以批評為輔。在這一模式下,學生的學習素養(yǎng)和學習自信均會得到較大提升。
綜上所述,小組合作在小學科學課堂上的應用,可以讓學生在小組成員營造出來的氛圍中,被帶動到小組討論的活動中去,感受到課堂參與的生動趣味,鼓勵學生主動在課堂上進行學習,積極參與課堂上的各種活動,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可以更加自由的表達自己的各種想法和意見,看到自己在課堂上所做出的學習成果,對于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yǎng)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參考文獻
[1]杜世勛.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學周刊,2015(15).
[2]黃亞忠.關于小學科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思考[J].學周刊,20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