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慧
小學習作教學歷來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難點。我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習作教學的難點其實在于學生無素材寫。要讓學生有素材寫就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生活是習作創(chuàng)作的源頭活水。習作與生活是血肉相連的。我們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課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廣泛地應用,在用中學,在學中用,以此提高學生習作的興趣,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提高學生的習作素養(yǎng)。
一、習作教學要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指導積累素材
生活,永遠是習作創(chuàng)作的源頭活水。習作教學生活化,就是強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關注生活,擴大信息接受量,讓源頭活水滋潤學生的心田。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學習習作、應用習作?!吧钐幪幗粤曌鳌保瑘罂s志要看,廣播電視要聽,名勝古跡要賞。無一不是聽說讀寫能力的運用。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多讀、多聽、多說、”,努力把習作自然而然地由課堂擴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廣闊,習作就有多廣闊。習作教學是語文課程中最具生命個性的教學層面,是具有個性的學習主體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學生放飛情感,表明態(tài)度,實踐人生價值的體現。新課標要求習作教學“要為學生的自主習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習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谶@一理念,我認為,習作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敢于表達的能力,為學生提供體驗生活的機會。讓學生在開放中放膽習作,寫真實的生活,述生動的情感。我作為班主任及語文教師,深知作品來源于生活,生活是習作的源泉。
(一)培養(yǎng)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
學生周圍有各種各樣的事物,這是他們練習習作表大達自己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豐富源泉,教師應該有意無意的引導他們學會觀察周圍事物,這樣既能使他們開闊視野,豐富知識,積累素材又培養(yǎng)了他們的觀察能力,養(yǎng)成勤于觀察思考,樂于動筆的習慣。
(二)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寫日記的習慣
學生每天都要經歷一些事,要培養(yǎng)學生學會把每天發(fā)生的事情中有意義的寫下來,在寫日記時,要指導學生抓住重點,重點要寫好自己感觸深,收獲大,興趣濃的那一部分。通過天長日久的寫日記,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習作興趣,又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積累習作素材。
二、習作教學要利用教材,在閱讀中指導積累素材
(一)在課堂教學中指導積累素材?!缎抡n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了小學各學段的閱讀量,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讀中培養(yǎng)語感,讀中積累優(yōu)美詞句,重視語言積累,把教材當做例子,學習作者的習作方法,表達順序,背誦摘抄優(yōu)美詞句,從而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如:學習《石榴》這篇文章時,文中多次出現了擬人句、比喻句,我讓學生帶一個石榴來,引導觀察外形、顏色、手摸上去的感覺,剝開皮子看到的是什么樣子,嘗一嘗味道等,在朗讀感悟的同時引導學習作者觀察細致,用修辭手法的方法仿寫其他的一種水果。這樣積累習作素材。又如學習《廬山的云霧》這篇課文時,學習總分構段方式的兩個自然段時。圍繞“千姿百態(tài)”,感受比喻之妙學習時,我要求學生默讀課文段落,說說這段主要講了什么,是圍繞哪個詞語來寫的。在學生找出詞語后,我告訴學生,這一自然段是圍繞第一句話來寫的,我們把這樣的句子叫做中心句。中心句可以放在一個自然段的開頭,也可以放在自然段的結尾。放在前面是總起句,放在自然段結尾叫總結句。并結合同學們的課間熱鬧場面教學生仿寫出一個先總寫后分寫的段落。突出同學們的課間活動真熱鬧。在學習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時,學生已經知道這句話就是總起句。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看到這瞬息萬變的云霧,展開豐富的想象,運用形象的比喻把廬山的云霧描寫下來??粗@些云霧讓我們也展開豐富的想象,那么廬山的云霧還可能像什么呢?練習說話。選一兩個你喜歡的或你想象到的云霧變化的樣子寫在這一段的句尾。學生通過想象:像一朵朵盛開的蓮花。張開大口的獅子:眼前的云霧,剛剛還是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轉眼間就變成了————……一朵朵盛開的蓮花:明明是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變成了————……一只吃竹子的熊貓。一只只可愛的小企鵝。一朵朵盛開的百合花。把教材當做例子,利用教材在學習中仿寫來學會方法和積累習作素材。在語文教學中聽、說、讀、寫的活動總陪伴我們左右。在三十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認為引導學生“多讀、多聽、多想、多說、多寫”是提高習作能力的重要途徑。
(二)鼓勵閱讀課外讀物,在課外閱讀中指導積累素材。給學生推薦適合年齡段、感興趣的書籍。要求每周讀一至兩篇,寒暑假每天讀,學習做讀書筆記,摘抄好詞佳句寫寫讀后感。課外閱讀能力提高了,豐富了課外生活,增長了見識。在每周的閱讀課的組織教學時間里,我指名一、二位學生將課外書中抄錄的好段落、好句子念或背給大家聽。另外,加強課外閱讀練習做閱讀真題,要做題就要多讀幾遍,讀的多了,積累的素材也就更多了。一個學期下來,明顯收到了效果。一方面,更多的學生主動去閱讀課外書,另一方面,寫作水平有了較大提高。
三、語文教學生活化,在體驗生活中積累素材
習作是語文知識的實際應用,語文是否學得好、學得扎實,是作文成敗的前提。“語文教學生活化”就是把語文教學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應用語文,學好語文。我在教學中是這樣做的:
(一)、三年級作文的主要形式是看圖寫話,結合習作教學,我的組織教學內容也有了改變。有時,我著重訓練學生的看圖說話能力。一上課,就用多媒體出示色彩鮮艷的圖畫,學生的注意力馬上就被畫面吸引,邊觀察邊議論。然后就指名用一、二句話說說圖意,用上好詞好句的給予表揚。這樣,既完成了組織教學,又訓練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為說文章的主要內容,段落大意打下良好的基礎。有時,我讓學生進行詞句積累。投影一段詞句優(yōu)美的文字,讓學生用快速識記。經過訓練,發(fā)現許多好詞好句已在學生的習作中出現,從而使文章生動起來。
(二)、充分利用班級舉行的各種活動學習語文。如班委選舉,做競選演說;運動會等活動語文化。學生既是在實踐語文,又是在搞班級建設;教師既是在進行語文用法訓練,又是在進行班級教育。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無處不生活。讓生活成為語文學習的動力和參照,同時讓學生通過對語文的學習去關注生活,獲得各色人生經驗,品味各色別樣人生,書寫心中的篇章。
(三)、結合上課時出現的突發(fā)現象指導現場習作,學生興趣濃厚。如,上課時,一只小鳥或一只小蜜蜂突然飛進教室,教室內迅速有了反應。孩子們上課是心不在焉的,我想,不如就抓住這樣的機會指導孩子們習作練習。首先指導觀察小鳥或小蜜蜂這位不速之客的樣子,發(fā)出的聲音,再結合同學們的表現及心理活動等指導學生寫下來。又如天空中突然下起小雪花或出現了朝霞,孩子們被吸引住了,特別是小雪花飄進來,孩子們不由自主的往窗外望,窗邊的孩子們紛紛伸出小手接住小雪花,哪里還有心思學習課文。我靈機一動,那就帶著孩子走出教室,到走廊觀察小雪花,觸摸小雪花,并讓孩子們說說此時的心情等寫下來。像這樣的習作練習機會,我從不放過。適時的給孩子練習積累習作素材。
法國雕塑家羅丹說:“生活中本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的眼睛。”生活中處處存在動人之處。對小學生來說,作文素材俯首可拾,很多就在學生身邊,只要我們鼓勵學生做有心人。學會用心觀察,勤于思考,加強閱讀。再加上教師的適當指導,相信提高習作素養(yǎng)就不是難事。
(昆明市五華區(qū)西壩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