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生物具有較強的探索性,要想使學生學好這門科目,教師就必須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合理安排教學活動,以此來促使學生激發(fā)學習興趣并增強探索意識。假說—演繹法旨在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演繹、實驗等過程促使其積極思考探究相關知識并掌握學習生物的方法技能,不僅有利于幫助其提升其學習熱情,而且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只有將假說—演繹法積極地引入到教學活動中,才能夠促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chǎn)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關鍵詞:高中生物;假說—演繹法;教學活動
引言:高中生物內容較為深奧,包含著大量的生命規(guī)律,使得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從而對教學效率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假說—演繹法要求于問題分析的前提下建立合理假說,并經(jīng)由邏輯演繹、實驗操作等方式來對假說予以驗證,有利于幫助學生獲取新知并強化其探索能力,從而形成良好的核心素養(yǎng)?;诖?,筆者對將假說—演繹法合理應用于高中生物教學活動中的教學策略進行了分析與總結,現(xiàn)報告如下。
一、以觀察為基礎,增強問題探索意識
觀察不僅是打開學生思考空間的鑰匙,而且也是對各種事物現(xiàn)象進行歸納演繹的前提。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要帶領學生細致觀察所學事物的具體細節(jié)以找出各種事物之間所存在的聯(lián)系,使其對事物由感性認知逐漸過渡到理性思考,引導學生通過原有認知以及生活經(jīng)驗積極分析各種事物現(xiàn)象,明確生物現(xiàn)象中的核心因素,從而促使其建立有意義的假說[1]。例如,在講授《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這一課時,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對純種高、矮莖豌豆雜交實驗后的實際現(xiàn)象進行細致觀察,然后再依其現(xiàn)象提出針對性的問題。具體如下:①觀察現(xiàn)象:子一代豌豆均表現(xiàn)為高莖,而子二代豌豆中卻表現(xiàn)出了高、矮莖比為3:1的生長情況。教師隨即提問如何利用遺傳知識解釋此種情況,學生便會發(fā)現(xiàn)這個現(xiàn)象是很難解釋清楚的。此時,學生出現(xiàn)思維障礙卻又不想放棄對這一現(xiàn)象的思考,從而便會產(chǎn)生疑問。②提出問題:子二代為什么會有部分豌豆表現(xiàn)為矮莖性狀?是什么原因使得子二代中按照3:1的比例出現(xiàn)了性狀分離?又如,在講解基因位于染色體上時,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白眼果蠅的性別,純種紅眼果蠅與純種白眼果蠅雜交的子一代全為紅眼果蠅,而子二代中白眼果蠅全為雄性;此時學生便會提出問題:為什么會出現(xiàn)白眼果蠅全為雄性這一現(xiàn)象。在完成實驗現(xiàn)象觀察的前提下提出問題不僅可以促使學生充分調動其原有知識儲備來展開分析推理,而且還可以促使其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討論的問題上,從而幫助學生培養(yǎng)邏輯分析能力。
二、以演繹為關鍵,提升假說推理技能
演繹指的是對客觀現(xiàn)象進行推理分析的過程,學生對相關生物現(xiàn)象進行演繹后可以形成初步的學習認知。在推理演繹時,教師不得單方面地為學生講授、灌輸整個過程,必須為學生留一定是思考空間,使其能夠充分利用原有知識儲備來思考所提問題,并促使其在互相交流中提出合理的生物假說,進而使其感受到探索問題的樂趣,從而確保學生能夠積極踴躍地參與到實驗探究與規(guī)律驗證當中[2]。例如,學生在分析上述問題時得出如此結論:①由子二代豌豆中存在矮莖性狀這一表現(xiàn)可知,子一、二代豌豆中均存在矮莖因子,只是其在F1代中時沒有表現(xiàn)出來,而在F2代中表現(xiàn)出來了;②由高、矮莖之比為3:1可知高莖為顯性性狀;③由隱性因子能夠存在于顯性性狀中可知遺傳因子保持著成對存在的形式。學生在進行邏輯推理后便可得到如下假說:①遺傳因子具有一定的相對關系且成對存在(基因D、d),同時生物的性狀表現(xiàn)是由其遺傳因子的結合形式來決定的(D與D或d結合都為高莖性狀);②在進行繁殖時,遺傳因子會出現(xiàn)分離而成為演化為子代的配子,不同配子隨機受精,從而出現(xiàn)了高、矮莖之比為3:1(3D:1dd)的性狀比。又如,在講解基因位于染色體上時,由子二代白眼果蠅全為雄性推理出白眼基因位于染色體X上。假說可以幫助學生對相應的生物現(xiàn)象形成新的認知,能夠顯著提升學生對于生物現(xiàn)象的學習興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務必要積極引導學生對相關現(xiàn)象進行深層分析,逐步提出合乎邏輯的假說,從而增強學生的邏輯推理思維。
三、以實驗為重點,提升判斷總結能力
實驗結果是現(xiàn)象結論的有力保證,所有的假說—演繹只有通過實驗驗證才能夠得出合理的規(guī)律與理論。因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分析課本中的實驗設計、操作過程以及最終結論,使其深刻感悟知識結論的形成過程并體會演繹結論與實驗結果的一致性,從而讓學生們感受到假說—演繹法的魅力。例如,師生們在提出前文所述假說后可以設計合理的測交實驗來對這一假說予以驗證,此時也要告訴學生要對該假說進行直接驗證就必須使用顯微鏡來對遺傳因子與繁殖子代時的傳遞方式予以觀察,這明顯是不可取的;因此,同學們便能夠依據(jù)假說內容來演繹出一個合理的結果并對其予以驗證。測交實驗的講授內容如下:①為學生指出:若F1代豌豆是雜合體則其在繁殖時必會形成等量的兩種配子;②告知學生:孟德爾由該假說設計出了如下的豌豆測交方法:取F1代雜合體與隱性純合子進行雜交,統(tǒng)計其后代中的高、矮莖比例,預測結果為1:1,實際結果也為1:1。③引導學生仔細思考上述實驗并總結相關結論。學生從這一結果中便可得到以下結論:遺傳因子之間是成對組合的,各因子在繁殖子代時分離并形成配子,高、矮莖因子經(jīng)過分離來傳給不同的子代。又如,在講解基因位于染色體上時,可以設計側交實驗,讓子一代與純種雄性白眼果蠅側交,實驗結果為白眼站1/4,且全為雄性,由此說明基因位于染色體上。如此一來,不僅使學生掌握了實驗操作技能,而且也幫助學生增強了對實驗現(xiàn)象的判斷總結意識。
四、結束語
高中生物的學習內容較為豐富,涉及生活中的許多生物現(xiàn)象以及生命規(guī)律,對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較高,以致于學生在理解相關生物知識與現(xiàn)象時常常會出現(xiàn)許多困惑。因此,在生物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通過觀察生物現(xiàn)象的方式幫助其培養(yǎng)問題探索意識,而且要借助演繹推理來增強學生的強化假說推理思維,此外還需積極幫助學生掌握實驗設計思路以強化其判斷總結技能。
參考文獻
[1]劉玲,孫瑞嫻,王華峰,楊根生,劉國平.假說演繹推理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妙用[J].中學生物學,2016,32(09):22-24.
[2]徐成會.例談“假說—演繹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課程資源,2015(11):18-19.
作者簡介:蔣斐雯, 1982年,性別 :女,民族:漢, 籍貫:江蘇蘇州,職稱:一級 ,學歷:本科,單位: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海實驗中學,單位郵編:21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