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育改革的大前提下,新課程標準也提出了相應的變革,在歷史方面同樣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中,教師占據(jù)著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新課改要求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這就提出了在教師的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占據(jù)課堂的中心位置,發(fā)揮他們在歷史課堂學習的能動性,探究性。作為教師在看到新課改的變革之后,一定要與時俱進,順應教育趨勢,積極探索歷史教學方法,從而培養(yǎng)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思維能力,以及提高他們的歷史素養(yǎng),讓他們在歷史學習中獲得有用的文化知識。本文筆者幾何自身多年的歷史教學經驗,淺談在新課改背景下出紅歷史教學具體方法的變革,以供參考。
關鍵詞:新課改背景;初中歷史;教學方法探究
歷史文明浩浩蕩蕩,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留下的印記值得我們后人借鑒與反思。歷史學習讓我們了解到中國乃至世界人類發(fā)展史的歲月,在歷史中有我們文明的記載,也有我們苦難的印記。但是無論怎樣,歷史讓我們反思過去,讓我們正視未來,所以歷史學習至關重要。那么在現(xiàn)行的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該摒棄過去將歷史學習歸為死記硬背的范疇,在教學方法上注重學生歷史思維的發(fā)散,切實培養(yǎng)起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讓他們在歷史文化的滋養(yǎng)中回望過去,得到情感的升華,找到人生的價值,去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明天。本文筆者將從現(xiàn)如今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出發(fā),來探究歷史教學的具體方法,具體如下。
一、目前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目前的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具體如下:
第一,教師的教學觀念老化。雖然新課改標準已經提出,但是教師的思維還是固化在原有的教學方法上,在課堂教學中大多采用的還是傳統(tǒng)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學生聽得昏昏欲睡。試問學生難以提起興趣,注意力不集中的課堂,談何歷史素養(yǎng)的培育呢。
第二,教師的教學形式單一。教師在歷史教學課堂中,僅僅是依托歷史課本展開講課,歷史內容的呈現(xiàn)只是通過冰冷冷的文字,這樣導致學生思想難以活躍,課堂氛圍死板無趣,師生之間缺乏互動,最終導致學習效率低下。
二、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方法探究
(一)轉變教學觀念,堅持學生主體地位
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必須與時俱進,依托新課改的提出,轉變自己在歷史教學課堂中的教學觀念,主動把課堂的中心位置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中發(fā)揮出應有的能動作用,這才是新課改提出的“以人為本”的教育觀。轉變教學觀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師必須主動地研讀新課改的具體要求,主動地總結歸納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仔細觀察學生們在課堂學習中的學習情況,然后再與學生實時地交流歷史學習心得或者學生希望教師創(chuàng)建一個怎么樣的歷史教學課堂等等,這些舉措都是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堅持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重要表現(xiàn)。
例如:教師在講述《鴉片戰(zhàn)爭》的時候,可以采用“小先生制”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充當教師的角色在課堂上給學生們講述這節(jié)課。教師事先通知學生這節(jié)課將由一名學生給大家講課,至于是哪位學生,將采用抽簽的方式決定。這樣做的意義,是將所有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納入進來。當然學生畢竟教學經驗有限,教師首先給學生制定一個教學大綱,提出幾個問題,在發(fā)生鴉片戰(zhàn)爭之前,清政府做了什么事情?英國為什么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清軍為什么又會失敗,失敗后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什么條約,條約內容是什么?這次鴉片戰(zhàn)爭為什么說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準備課件,在準備過程中不明白的隨時向教師請教。在正式上課中,教師抽取一名學生進行講課,在學生講課過程中,教師認真傾聽,實時給予歷史解釋,補充學生講述內容。這種新型的教學方法,一是培養(yǎng)學生們的學習自信,二是培養(yǎng)是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學習思維。
(二)利用信息設備,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教師要想把學生的眼球吸引到課堂中來,就必須去創(chuàng)造一種愉悅、輕松的課堂學習氛圍,還有準備一些新型的教學材料,一方面能夠豐富課堂的教學內容,另一方面可以及大地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利用多媒體和電子白板等新設備進行歷史教學,已經成為一種潮流,也是一種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式。多媒體設備呈現(xiàn)歷史內容,節(jié)約了教師板書的時間,讓文字內容可以通過圖片、音頻、視頻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更加生動形象,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歷史知識。
例如:教師在講述《太平天國運動》這一課時,就可以利用信息設備,展示課件內容以及播放一些影視資料,來展示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fā)的始末,進一步豐富課堂的教學內容。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這個太平天國運動的時間線以及發(fā)生事件,讓學生對于學習內容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接下來教師可以結合教材,給學生系統(tǒng)講述太平天國運動發(fā)生的背景,過程以及結果,讓學生們對于學習內容有一個深入的了解。最后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之前整理的視頻資料,讓學生在觀看視頻中去系統(tǒng)了解這段歷史的發(fā)生,并且對人物有一個更加深刻的了解。這樣極大地豐富了課堂的學習內容,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問題導入法,是現(xiàn)行教師在教學課堂上利用的比較廣泛的一種方法,但是絕大部分教師的問題導入法比較淺顯,引不起學生的思考性,這就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一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歷史知識的自主探究。而且在課堂上,歷史問題,絕大部分是教師提出的問題,教師隨機提問,學生來回答。學生“問題”很少,可能因為性格內容或者對歷史知識缺乏自主探究能力,學生沒有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所以教師要結合這個“問題”現(xiàn)狀,創(chuàng)設一種有趣的問題情境,把學生吸引到問題中來,主動地思索,這是培養(yǎng)學生歷史探究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
例如,教師在講述《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一課時,就可以通過設置一種問題情境,來引起學生的思考,本節(jié)課著重講的是孫中山這個人物,他是時代變革的先行者,在歷史上康有為也有過變革的行為,讓學生去比較這兩個人物生平,談談對他們的看法。通過這樣一個問題,既讓學生回顧了以前的知識,也善于發(fā)散學生思維。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背景之下,教師主動地去適應新課程的標準,去改變歷史教學方法,從自己的教學觀念上首先打破“唯分論”,成績至上,死記硬背,才能讓學生改變他們對于歷史學習的看法,才能培養(yǎng)他們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于秀蘭《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山東師范大學,2013.
[2]王詠梅《新課改下如何創(chuàng)新初中歷史教學》[J]新課程 2013.
作者簡介:
唐陽波,岳池縣普安初級中學校。
作者單位:岳池縣普安初級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