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小惠
摘要:目的:探究在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治療中行為訓練的療效。方法:選取2年半內(2017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101例為研究對象,按照住院先后順序分為行為訓練組(51例)與對照組(50例),訓練組采用藥物治療加行為訓練綜合性治療方式,對照組采用藥物治療,兩組患者治療9個月后對NOSIE和IPROS情況進行分析。結果:在NOSIE和IPROS上訓練組分數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可比。結論:在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治療中行為訓練可以促進患者自理能力提升、社交能力增強、減少患者抑郁,促進患者更加積極面對生活,對患者康復重新回到社會生活中具有積極作用,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行為訓練?慢性?住院?精神分裂癥?康復療效
精神分裂癥英文名稱為Schizophrenia主要指患者出現情感、思維、行為等分裂,個性改變等,主要特征為患者精神活動與周圍環(huán)境出現不協調,屬于一種較為常見的精神性疾病。此種疾病常會導致患者出現情感、思維、知覺等方面的障礙.多發(fā)于青壯年時期,此種精神疾病住院患者占精神科住院患者一般以上。精神分裂癥屬于較為典型的一種復雜精神疾病,慢性精神分裂癥屬于其中的一種,當前在慢性精神分裂癥治療中主要采用藥物治療聯合行為訓練治療。本文以101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行為訓練對患者康復效果影響,具體報告如下。
1.研究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年半內(2017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101例為研究對象,按照住院先后順序分為行為訓練組(51例)與對照組(50例),訓練組女患者與男患者比為24:27,最大患者年齡37歲,最小患者為21歲,均齡為27.46±1.25歲,最短病程2年,最長病程5年,均病程為3.75±0.62年;對照組女患者與男患者比為23:27,最大患者年齡36歲,最小患者為20歲,均齡為26.87±1.43歲,最短病程2年,最長病程6年,均病程為3.87±0.59年,兩組患者病程年齡無明顯差異(P>0.05)。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所有參與研究患者都符合《ICD—10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中慢性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病程皆在2年及以上,且患者服用二代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病情處于慢性穩(wěn)定期,排除存在其他軀體或者腦等器質性疾患者,所有參與研究患者及患者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訓練組采用藥物治療加行為訓練綜合性治療方式,對照組采用藥物治療。針對對照組采用普通治療與護理方式,醫(yī)護人員按時叮囑患者做軀體檢查、按時服藥,患者可以依據自身興趣喜好參與活動。針對訓練組在普通藥物治療基礎上增加行為訓練治療,具體方法如下:(1)日常生活動作訓練,每日隨時開展。針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專項生活技能訓練,從整理床鋪、按時起床等日常生活技能方面進行訓練,讓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可以自行洗漱、進食等,讓患者自行處理好個人衛(wèi)生,并可以積極保持周圍環(huán)境衛(wèi)生。(2)特殊工娛治療,每周5次,一次45分鐘。鼓勵患者積極參與娛樂文體活動。組織慢性精神分裂患者定期參與跳健身操、打太極拳、廣播操、運動會、歌詠比賽、聯歡會等活動。增強患者溝通欲望,提高患者交際能力。同時在集體活動中增強患者集體意識與觀念,幫助患者克服社交恐懼,促進患者良好樂觀生活態(tài)度地樹立。(3)社會功能康復訓練,每周3次,每次45分鐘。針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社會生活技能訓練,從簡單勞動入手,之后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適當增加勞動難度,激發(fā)患者對外界事物的好奇心,增強慢性精神分裂患者之間的配合默契度,增強患者之間配合??筛鶕颊弑憩F情況,增加一些種植花卉、手工編織等謀生技巧訓練,為患者康復后回歸社會做準備。(4)訓練意義及目的告知患者及家屬。在采用行為訓練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治療前將行為訓練的意義與目的告知患者及家屬,鼓勵患者積極參與同時配合訓練,營造一種積極的治療氛圍,同時鼓勵慢性精神分裂患者之間相互加油與鼓勵。
1.3康復療效觀察標準
訓練組慢性精神分裂患者與對照組慢性精神分裂患者,采用不同方式治療之后,對照兩組患者治療9個月后NOSIE和IPROS情況。IPROS即住院精神患者康復療效評定量表:測試項目共36個,通過與患者交談及觀察,采用5級(0~4分)評分法對患者進行評定,分數越低表明患者恢復情況越好。NOSIE即護士專用住院觀察量表:測試項目共30個,通過與患者交談及觀察,采用5級(0~4分)評分法對患者進行評定,從患者社會興趣、個人整潔、社會能力、精神病表現、激惹、抑郁、遲緩等方面進行分析,總積極因素分數越高(前三項),總消極因素分值越低,表明慢性精神分裂患者康復療效好。IPROS和NOSIE分別由經過專門培訓的精神科醫(yī)師兩名、主管護師兩名進行評定,Kappa值0.92。
1.4統(tǒng)計學方法
以SPSS21.2軟件為工具,行統(tǒng)計學處理,數據行t檢驗, P=0.05為界值,P<0.05具統(tǒng)計學意義可比。
2.結果
2.1訓練組與對照組IPROS分數情況
采用兩種不同方式分別對訓練組與對照組慢性精神分裂患者治療9個月后,兩組患者IPROS分數情況如下表1。從表中可知訓練組IPROS整體情況更好,P<0.05具統(tǒng)計學意義可比。
2.2訓練組與對照組NOSIE分數情況
采用兩種不同方式分別對訓練組與對照組慢性精神分裂患者治療9個月后,兩組患者NOSIE分數情況如下表2。從表中可知訓練組NOSIE整體情況更好,P<0.05具統(tǒng)計學意義可比。
3討論
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一般在溝通靈活方面與社交方面缺乏,這些問題致使患者日常自理能力比較弱,在融入社會生活中存在一定問題。采用普通藥物治療方法較為消極,缺乏一定主動性,且容易對慢性精神分裂患者健康生活質量造成不利影響。慢性精神分裂患者由于長期受到精神疾病困擾,經常性居住在單調、封閉的住院環(huán)境中,缺乏家屬及社會關愛,容易產生一些消極情緒,生活質量大幅度下降。慢性精神分裂癥在臨床上常會表現行為、意志、感知、情感等不協調,患者對事物好奇度會降低,情感體驗逐漸貧乏。
慢性精神分裂癥疾病治療與康復可以歸為一個過程,即患者不斷適應社會的過程。當前,由于醫(yī)療資源相對不足等情況,使得所有精神分裂癥患者都能得到專業(yè)治療十分困難,因此如何利用簡單易于操作的治療方法,降低慢性精神分裂癥治療難度,縮短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住院周期,促進患者盡早康復十分值得深入研究與探討。另外,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隨著病情不斷加重,長期處于一種相對封閉環(huán)境中,極易導致其社會功能減退,自理能力與人際交往能力等大幅度下降。故,幫助患者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保持樂觀心態(tài)及對周圍事物的興趣,對于增強患者社會感,降低患者重新回歸社會生活的難度具有重要意義。通過行為訓練治療方式,可以綜合訓練患者多方面能力,幫助患者增強生活自理能力與社交能力,為患者重新回歸社會做準備。通過上述研究發(fā)現,訓練組采用藥物治療加行為訓練綜合性治療方式NOSIE總積極因素86.98±6.32分,總消極因素31.36±1.65分,療效明顯(P<0.05),且在IPROS上也明顯優(yōu)于采用藥物治療的對照組,療效明顯(P<0.05)。
綜上所述,在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治療中行為訓練可以促進患者自理能力提升、社交能力增強、減少患者抑郁,促進患者更加積極面對生活,對患者康復重新回到社會生活中具有積極作用,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韋毅, 黎麗燕, 溫紫嫻. 利伯曼精神康復技術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癥狀改善和社會功能的影響[J]. 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 2018(16):P2561-2563.
[2]童捷, 孫喜蓉, 俞瑋. 團體繪畫藝術治療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康復與生活質量的影響[J]. 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 2019, (6):P532-537.
[3]劉磊, 黃海鋒, 蔣廷云. 3R健康教育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競爭性就業(yè)和工作滿意度的隨訪研究[J].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2018(8):P493-496.
[4]趙蕾, 崔倩, 劉寧. 意念及模仿行為訓練干預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影響[J]. 齊魯護理雜志, 2018(21):P55-57
[5]吳開文, 鄭華勝, 陳小寒. 意念與模仿行為訓練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的影響[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8, (018):P2152-2155.
[6]張瑩, 曹淑華, 柯文英. 現實導向訓練對慢性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社會功能恢復的作用[J]. 四川精神衛(wèi)生, 2018, (003):P24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