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相林
摘要:德育是學生人格發(fā)展的主導因素,是學校教育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它在學生的道德、智力、身體、審美和勞動的發(fā)展中起著關鍵作用。青春期是生活中良好品德形成的關鍵時期,是決定道德品性的特殊時期。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復興事業(yè)的肩負者,是中華文明的繼承者。人無德不立,業(yè)無德不興,因此,做好對未成年人的德育工作,既對自身有益,對他人也受益,對和諧發(fā)展也寄予希望。正確認識德育的重要性是促進學生發(fā)展的重要方面。
關鍵詞:教育;德育;青少年
一、青少年德育教育現(xiàn)狀
眾所周知,中國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于目中無“人”,“無人的教育是怎樣的?籠統(tǒng)地講,是重事實而輕價值,重科學而輕人文,重書本而輕行動,重理性而輕情感,重控制而輕關懷”。 【1】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家庭和學校教育幾乎統(tǒng)一地將注意力集中在智育上,使許多人感到當今的年輕人是垮掉的一代。
從傳統(tǒng)教育學的“無人”狀況,杜威曾一針見血的指出,這種教育學根本沒有考慮“沒有考慮教育的本質(zhì)”。【2】從近幾年未成年人犯罪率的上升來看,越來越多的父母和老師忽視了道德教育的養(yǎng)成,使學生在未成年階段,在最佳受教育年齡過早地經(jīng)歷生活的苦難,在自身遭受痛苦的同時,對家庭和社會造成了巨大傷害??梢姡嗌倌甑掠馁|(zhì)量不僅影響個人的未來成長,而且間接影響著整個國家的素質(zhì),以及國家整體文明的得失和連續(xù)性?!暗掠且豁楆P注人的靈魂的事業(yè),道德的內(nèi)容只有進入道德情感世界,才具有真正的意義。道德情感的發(fā)展是塑造健康人格的關鍵,而健康的人格又是正確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基礎?!薄?】
我們的道德教育方法經(jīng)常側重于外部紀律,而忽視內(nèi)部修養(yǎng),忽視了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yǎng),沒有充分考慮個人個性和人的內(nèi)在需求等因素,缺乏應有的人文關懷,平等的溝通和自我教育。我們所提出的主體教育管理觀,是在教育活動和教育管理活動中促進人(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主體性發(fā)展的管理觀?!?】學校品德教育具有塑造年輕人個性的歷史使命。
二、學校生活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的實質(zhì)是對青少年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以及道德意志的培養(yǎng)?!暗掠坏韧诘赖陆逃?,而是育德的過程。這里的‘德’不單單指道德,而是包括一定社會(主要是國家)對人的思想、政治、法紀和道德等品質(zhì)的標準和要求。”【5】將良好的社會道德的種子深植于學生的內(nèi)心深處,用以調(diào)節(jié)行為并增強思想道德,使學生最終成為對他人和社會有益的人。校園是學生接受教育的最重要場所。道德教育應該貫穿始終,不留遺漏。在整體環(huán)境方面,整個校園應該表現(xiàn)出和諧,熱情,開朗的精神,而不是簡單地美化布局。
人本主義的教育目標是人本主義的教育理念。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一切以學生為中心”?!耙匀藶楸尽北砻鹘逃仨殢娜说淖罡境霭l(fā)。而人之為人的最根本點就是自由,正如馬克思指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的特性?!薄?】作為主體,人獲得了主觀性、自主性和自為性等本質(zhì)特性。【7】因此,現(xiàn)代道德教育日益強調(diào)人的潛能發(fā)展,激發(fā)人的主體性,主動性和積極性,并注重人的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
從根本上講,“教育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過程,然后才成為科學獲知過程的一部分”。 【8】我們應該認識到德育不應該是居高臨下的說教;不應該過于凝重,過于規(guī)范,過于封閉;不應缺少應有的人文關懷、平等交流和自我教育。德育應該是有血有肉的言行、情感、事實與現(xiàn)象,是可見的、可感知的做人的教育。《兒童權利公約》指出:“關于兒童的一切行動,不論是由公私社會福利機構、法院、行政當局或立法機關執(zhí)行,均應以兒童的最大利益為一種首要考慮。”【9】我們中小學的座右銘經(jīng)常是:誠信,求實,勤奮等。然而,日本中小學的座右銘通常是一句話:“堅持到底”、“不要為他人帶來麻煩”,我們要求孩子追求真理,友善和美麗,這與孩子的實際生活脫節(jié)。道德教育是成就一個人的思想的工作,也是塑造一個人的靈魂的工作。培養(yǎng)學生學習成為人比學習更重要。
三、社會生活的德育教育
1972年,《學會生存》確定了一個指導教育發(fā)展方向的基本思想:“人類發(fā)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豐富多彩,表達方式復雜多樣;使他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家庭和社會的成員,作為一個公民和生產(chǎn)者、技術發(fā)明者和有創(chuàng)造性的理想家,來承擔不同的責任?!薄?0】《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又進一步指出:“教育不僅僅是為了給經(jīng)濟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為經(jīng)濟工具而是作為發(fā)展的目的加以對待的。使每個人的潛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發(fā)展,這既符合教育的從根本上來說的人道主義的使命,又符合應成為任何教育政策指導原則的公正的需要,也符合既尊重人文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又尊重傳統(tǒng)和文化多樣性的內(nèi)涵發(fā)展的真正需要?!薄?1】
未成年人的情緒不穩(wěn)定,其行為較為隨意。家長應及時督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養(yǎng)成“自己做事”和“今日事今日畢”的良好習慣,樹立自力更生和尊重老人的道德觀。我們應該敢于放手,讓學生感受到失敗的痛苦,享受成功的喜悅,以滿足他們對獨立和自由成長的渴望。
在學校期間,他們正在接受共產(chǎn)主義的理想未來教育、崇高的人生觀及其價值觀,并且受到愉悅的道德情感的影響。因此,當學生接觸或進入社會時,他們會深刻地感受到學校和老師灌輸?shù)睦硐?、信念和道德價值觀只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它看起來如此薄弱。愛因斯坦認為:“個人為人民最好的服務,是讓他們?nèi)プ瞿撤N提高思想境界的工作,并且由此間接地提高他們的思想境界。”【12】因此,新時期的德育工作不能再局限于學校的范圍了。必須將其納入大型社會系統(tǒng)。全社會必須重視,關愛和支持學校德育工作。學校,家庭和社會必須與教育合作并共同努力;形成多元化的模式,使新時代的道德教育成為可能。
加強學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實效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學校必須及時更新教育觀念,牢固樹立“以德立校,育人為本”的觀念,全面推進德育工作。
參考文獻:
[1]金生鈜.教育學的合法性與價值關涉——對元教育學的反思[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6(04):8-16+26. [2][美]杜威.民主主文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杜,1990.
[3] 劉大允,李倩茂.以人為本:現(xiàn)代德育的核心理念[J].中國高教研究,2006(02):76-77.
[4]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性思想請參閱下列文獻: 于述勝,于建福.中國傳統(tǒng)教育哲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42、40;黎紅雷.儒家管理哲學(第2版)[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95-199; 唐子畏,宋曉.人性與人際關系[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97:25.姜國柱,朱葵菊.中國人性論史[M].鄭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221;張智.論儒家人性管理思想[D].清華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97.30.
[5]恩格斯.反杜林論[A].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 [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德]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一哲學于稿[M] .北京:人民出版杜,1979.
[7]高清海.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 103.
[8][德]在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 .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4.
[9]北京大學法學院人權研究中心.國際人權文件選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杜,2002
[10]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會生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