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雨竹
摘要:核心素養(yǎng)的研究與我國教育改革發(fā)展息息相關,教育部頒布的新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即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作為理論依據(jù)。本文試圖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理論中的“史料實證”為切入點,結合部編版高中歷史教材第23課《從局部抗戰(zhàn)到全面抗戰(zhàn)》的部分內(nèi)容對歷史教學過程中史料的篩選、運用等問題進行闡述。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史料實證”;高中歷史教學
教育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新起點,核心素養(yǎng)引入學科領域亦近數(shù)年。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史料的搜集與整理為必要步驟,原始材料必不可少。近年來科技飛速發(fā)展,各種類型的文獻資料層出不窮,就高中歷史教材而言,涵蓋文字史料、圖片史料、地圖史料、圖表數(shù)據(jù)史料等,如何甄別多樣化史料,深入挖掘史料下的歷史,實現(xiàn)“史料實證”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等問題層出不窮。本文以部編版歷史教材《從局部抗戰(zhàn)到全面抗戰(zhàn)》一課為例,力求探尋侵華罪行史料下的歷史實證。
一、實證下的史料搜集
“史料實證”指篩選辨析歷史材料,力圖最大限度的還原歷史,引導學生建立歷史認知,推理形成獨立見解,故史料搜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史料搜集過程中應基于實證,遵循多多益善,一網(wǎng)打盡原則。歷史學科并非一成不變,史料的甄別切勿墨守成規(guī),適當掌握學術動態(tài),注意主流觀點和前沿性研究,將相關領域研究成果引入課堂,實現(xiàn)歷史教學的靈活性、多樣性。構建歷史課堂過程中,應以原始檔案為主,期間輔以報刊、雜志、地方志等史料,適當引用他人著作未嘗不可,但避免斷章取義,應反復核對,考證材料的可靠性,去偽存真,使真實材料得以充分應用。注重史料整體質(zhì)量,對于同一版本或同一翻譯版本的資料,以名家為主,同時關注出版單位,中華書局為首選。
恰到好處的引文可使課堂更具代入感,但史料運用應以輔助教材為主,切勿喧賓奪主。收集與整理材料是歷史學科的基礎,課堂效果的好壞亦受史料的真假、多寡所制約,歷史授課應具有真實性、權威性,正真做到論從史出。綜上所述,史料的合理運用應當引起教師的重視。
二、實證下的多樣化史料
史料與歷史授課相輔相成,學生接觸范圍內(nèi)的史料大都局限于教師的結論設計,指向性明確、引導性極強,史料的來源、史料的真?zhèn)?、史料的價值凡此種種均經(jīng)教師篩選,服務于教材中的既定結論。拘泥于傳統(tǒng)教學形式,學生搜集、辨析史料,形成獨立歷史結論的能力相對弱化,課堂教學中多側重于單純的結論輸出,學生對史料的理解易被動而為之,缺乏整體概念,史料的運用或流于形式,或粗略解讀,很難凸顯其內(nèi)在價值。史料類型的不同,決定其對研究主題的價值亦有所殊。培養(yǎng)學生辨析史料類型及價值的能力,是史料實證的基本要求,也是實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目標的基奠,下就《從局部抗戰(zhàn)到全面抗戰(zhàn)》中部分具體案例進行分析:
案例一:關于九一八事變的敘述
材料一:1931年(民國二十年)9月18日。恰逢東北農(nóng)歷節(jié)日,我和于振海同學趕排話劇,慶祝東北農(nóng)歷節(jié)日。夜間十一時,正在講去排練,忽聽炮聲!以軍事常識判斷,炮聲自城西南日本站方向打來。當時,奉天日本站有駐華關東軍的一部。炮聲越來越緊,彈著點好像在北大菅一帶。這時,東北講武堂十一期軍校學員在忙亂中集合……誰料想,這竟然是我們永別祖國大好河山的開始。[1]
材料二:
《申報》[2]
設計問題一:上述兩則材料描述的是哪一歷史事件?
設計問題二:兩則材料分別屬于什么類型?哪一種更具說服力?
教師拋出兩種材料,循序漸進啟發(fā)學生由簡入繁的進行思考,提取有效信息得出結論:材料所述事件為九一八事變,進而引導學生區(qū)分史料類型,鑒別史料價值。報刊文獻立足時代背景,報道國內(nèi)外形勢,更具真實性和客觀性,對相關問題的研究較于著作具有更高的史料價值?!笆妨项愋偷亩鄻右约氨嫖鍪妨蟽r值的復雜性都要求學生以多個角度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史料的運用能夠更加客觀與公正,更有說服力,”[3]因此,歷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拓寬歷史研究視域,真正做到物盡其用。
案例二:關于七三一部隊的記載
材料一:七三一舊址保護范圍一覽表(局部)[4]
材料二:
據(jù)田村良雄口供“我以第四部第一課課長鈴木少佐助手的身份,在第一部特別班里,對被關押的五名抗口地下工作人員進行了活體實驗……對被關押在特別班的五名抗口地下工作人員,各取5C.C的血液,測定免疫價。第二天對其中四人注射了四種疫苗(加溫疫苗,混合疫苗,包裝疫苗,生菌疫苗)。一星期后又注射一次。然后將他們的血液取出,測定免疫程度之后,又注射了估計含有零點零五瓦的鼠疫液1C.C。其中三名三天以后死亡,在第一部笠原班進行了解剖,以后就在特別班附設的火葬場燒了?!盵5]
材料三:
(731部隊遺址)
設計問題:日軍對華的侵略行徑有哪些?
設計問題:上述材料是否都具有實證性?
基于之前辨析史料類型和價值能力的引導,學生己認識到歷史研究中,關于相同主題的記載,呈現(xiàn)內(nèi)容亦千差萬別,如若最大限度的還原歷史真相,即需實現(xiàn)史料間的相互佐證。在初步掌握辨析史料價值方法的基礎上,合理得出正確結論:日軍對華侵略行徑有細菌戰(zhàn)、毒氣戰(zhàn);上述材料中原始檔案及圖片遺址更具真實性。針對史料所設計的問題,應邏輯合理、難易適中,問題與問題之間體現(xiàn)層次性、漸進性,在逐步追問的過程中,發(fā)揮歷史材料應有的價值。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史料挖掘愈發(fā)充分,關于何種史料方可客觀、全面的還原歷史,何種史料易于培養(yǎng)學生思考辨析的能力,或可在實證過程中秉承孤證不立的原則。
三、實證下的思考
對于本課的教學設計,往往側重于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相關內(nèi)容的探討,對于日軍侵華的既定事實鮮有材料佐證。因此,在課堂實踐過程中,應充分挖掘抗戰(zhàn)背景下的日軍侵略行徑,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感受中華民族在抗日戰(zhàn)爭過程中不畏強暴,英勇抗擊侵略的偉大民族精神,引導學生感悟歷史,塑造家國情懷。故恰到好處的史料運用和分析,可以“增強課堂代入感,這也是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提到的增強學生的實證能力,能夠以實證精神對待歷史與現(xiàn)實問題”。[6]
史料是聯(lián)系教師、學生與歷史教材的重要紐帶,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更是循序漸進的過程而并非一蹴而就,在引導學生進行史料甄別,提高實證能力的同時,亦應提高教師自身能力和素質(zhì),力求重塑“有血有肉”的歷史課堂,堅持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借用史料撥開歷史的迷霧。
參考文獻:
[1]方軍:《親歷“九一八”》,九州出版社,2014
[2]《申報<日軍蹂躪遼東情形>》
[3]丁潔:《史料實證素養(yǎng)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培養(yǎng)研究——以人民版教材為例》,云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4]《侵華日軍第一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檔案室藏檔案(編號:A2-3)》
[5]中央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等,《細菌戰(zhàn)與毒氣戰(zhàn)》,中華書局,1989
[6]厲益:《尊疑與重據(jù):聚焦史料實證的教學實踐》,《中學歷史教學》2010年第1期
(江山中學?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32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