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國
摘要: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言思維訓練始終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學生的說話能力是“語用”的外在表現(xiàn)。
關(guān)鍵詞:讀圖;說話;語言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言思維訓練始終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學生的說話能力是“語用”的外在表現(xiàn)。課程標準中指出:“第一學段主要評價學生說話的態(tài)度和習慣,重在鼓勵學生自信地表達?!钡湍昙墝W生初學看圖說話,往往不知說什么,怎么說,不敢說,即使說了,也表達不完整,話說得不具體,而且雷同很多。剛?cè)雽W的孩子大多停留在圖上“有什么”。針對學生看圖說話現(xiàn)狀,教師在指導學生看圖說話時,要引導學生不但會看圖說“話”,而且能把話說“細”,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想象能力,并能在認識事物的基礎上發(fā)展學生的語言。
一、學會看圖
看圖寫話,看圖是基礎,但是低年級學生還缺乏觀察能力,特別是剛?cè)雽W的孩子,觀察事物無目的、無順序。這就要求我們要在指導看圖上下功夫,讓學生掌握看圖的方法,通過仔細看圖,判斷事物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了解畫面所反映的主要內(nèi)容。指導學生看圖時先從整體入手,初步感知圖畫的主要內(nèi)容,即弄清時間、地點、什么人在干什么,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對事物的認識能力和概括能力。時間的判定需要學生把圖片內(nèi)容提示與生活經(jīng)驗相結(jié)合,綜合分析。要想判定圖片的時間,需要讓學生首先明確什么圖像能代表時間,這要有一個生活的積累。透過窗戶,可以看到老師在臺燈下批改作業(yè),可以判斷時間是在夜晚。夕陽西下,炊煙裊裊,可確定時間是傍晚。特殊的時間可以從圖片的提示加以具體判斷。地點的發(fā)現(xiàn)一般來講比較直觀甚至一目了然,地點判斷也得建立在社會生活基礎上,特殊的地點判斷也要求孩子多方考慮,再下定論。在時間地點基本得到明確后就要觀察人物了,這是觀察重點。人物身份的觀察可從年齡、衣著、動作、行為等方面統(tǒng)一考慮,喜、怒、哀、樂的表現(xiàn)能一目了然,人物的外在表現(xiàn)與周圍環(huán)境只要結(jié)合起來統(tǒng)一考慮,是不難判斷的。圖上的人物動作,表情一般能比較直觀反映出畫面人物在做什么?在怎樣做?敘述要完整有連續(xù)性和必然性,這對他們表達能力的提高有著重要意義。在比較準確地全面地觀察畫面以后,要進一步培養(yǎng)他們有步驟地、按一定順序來觀察畫面的能力。
二、學會想象
想象在看圖說話中是至關(guān)重要的,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社會的進步,成為知識進化的源泉,這是無限的。低年級的說話課大多是看圖說一段話,講一個故事,其中童話故事占有很大比例,如《樹和喜鵲》、《小蝌蚪找媽媽》等,這些畫面雖然具有兒童情趣,但如果組織不好,學生說起話來平鋪直敘,就會感到乏味。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說話情趣,可以按故事的內(nèi)容讓學生分角色表演,他們都能進入角色,表演得有聲有色,有的學生還能修改語言,動作,而且大家都爭先恐后地想試一試,演一演,課堂氣氛十分活躍,無形中,他們語言中表達的創(chuàng)造性也就上了一個新層次。由于低年級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還處于萌芽狀態(tài),只要學生想象得有新意,與眾不同,就要給予肯定和鼓勵,以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逐步養(yǎng)成。此外,教師還要及時地根據(jù)學生的特點,設計多種情景,在看圖的“圖”方面下點工夫,也可以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又可以促進學生語言的發(fā)展,提高表達能力。低年級學生看圖說話的“圖”往往是多幅圖,就像連環(huán)畫一樣,情節(jié)連貫,如果我們有意識地掩藏中間的一幅圖畫,那么就給學生留了個懸念,在其頭腦中打了個問號:事情到底是怎么發(fā)展的?這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看法,此時,讓學生進行合理的想象,補充,就會對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yǎng)起到更大的作用,同時形成自己豐富的個性化的表達。如教學《猴子撈皮球》這幅圖,大致內(nèi)容是這樣的:一群猴子在踢球,不小心皮球踢到了河里。最后皮球又在猴子們腳下滾動……皮球是怎樣撈出來的?第三幅畫是一片空白,然后引導學生想象皮球是怎樣撈上來的。可以有哪些合理的辦法。這樣一來,學生們特感興趣,紛紛動起了腦筋,有的學生說用長長的樹枝把球撥過來的;還有的說小猴游泳撈起來的;有人想象大象伯伯來幫忙……學生的奇思妙想令我大開眼界,心悅誠服。經(jīng)常進行這樣的訓練,既鍛煉了看圖說話能力,也為今后學生多角度思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形成了個性化的作文思路。低年級課本中的看圖說話的內(nèi)容,大都純真,富有童趣,與學生的生活、學習息息相關(guān),有的還是學生的親身經(jīng)歷。在指導看圖說話時,我沒有讓學生單刀直入地看圖,而是讓學生回憶自己在教室里大掃除的情景,把自己的所見,所做,所思說給大家聽。同學們說話的興趣很濃,說得真切。接著我讓學生按一定的順序,觀察這幅圖,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看圖說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豐富詞匯
俗話說:缺什么補什么。對于識字量不多的低年級學生來說,他們閱讀量少,腦中自然空空如也。因而豐富他們的詞匯,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成為至關(guān)重要的事情。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從課本到課外讀物,詞語句子的模仿運用,是培養(yǎng)說話能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材料。在學習《泉水》時,我這樣引導學生:當泉水流到山下時,你說它還會看到誰?又會說什么?請小朋友展開想象的翅膀,想象泉水流向哪里?又做了哪些好事?請用:泉水流到……,它又看到了……,泉水說:“…….”的格式來完成。有的孩子說:“泉水流向熱鬧的小村莊,小朋友正在快活地玩耍。泉水說:“玩吧,玩吧!我的水很多很多,一定讓你玩?zhèn)€痛快?!庇械暮⒆诱f:“泉水流向清清的小溪邊,小姑娘正在洗腳。泉水說:“洗吧,洗吧!我的水很干凈很干凈,洗了以后,你的腳會很香很香?!庇械暮⒆诱f:“泉水流向長長的小河里,老爺爺正在洗澡。泉水說:洗吧,洗吧!我的水很暖和很暖和,洗了能治百病?!薄@就要求學生讀有所得,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此外,教師要多提供給學生一些美文,指導學生認真地讀背。在無形中變?yōu)閷W生的積淀,在實際運用中脫口而出。只要持之以恒,就會具有“萬物皆備于我”的能力,收到“使其言皆出吾之口,使其意皆出吾之心”的效果。另外,每天讓學生積累幾個好詞和好句,如:找出描寫各個季節(jié)花草樹木的好詞,描寫不同年齡的人的好詞好句……并專門準備一個本子記錄下來。同時讓孩子理解自己記錄的詞和句,與小組其他同學一起運用好詞好句進行說話練習,語言表達能力在交流中逐步提高。這樣分類積累詞語,便于查找,便于記憶。就為出口成章打下了基礎。
四、練習句式
學生對單幅圖的某一情節(jié),或所做的某一件事,往往只用一兩句話表達。要引導學生再仔細觀察圖上的細微處,抓住細節(jié),擴展基本句,要求講得具體,生動。如《吹泡泡》中,一個學生說:“小紅輕輕地一吹,大大小小的泡泡出來了。我一邊肯定“大大小小”這個詞用得好,句子也說得通順,一邊啟發(fā):這些泡泡形狀像什么?顏色又怎么樣?想一想怎樣說更加好。小朋友們頓時活躍起來,一個學生說:“有的像透明的玻璃球,有的像五顏六色的小圓點,有的像一串串紫葡萄,還有的像花花綠綠的小氣球?!边@樣把基本句一擴展,圖意說得更清楚了,句子具體了,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也發(fā)展了。
從心理學角度看,兒童學習語言是聽覺器官和其他器官一致活動的結(jié)果,聽讀是基礎,是對語言的理解過程,因此,訓練學生說一段話,要從聽讀開始。如:學習了《從現(xiàn)在開始》這篇妙趣橫生的小故事之后,我讓孩子們試著復述貓頭鷹、袋鼠、小猴子當萬獸之王時的情景。除要求學生對課文中的一些片斷進行復述外,還經(jīng)常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講些童話片段,寓言故事或看圖編故事,要求學生認真聽后復述,并要求語句完整、通順,口齒清楚,態(tài)度自然。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認真聽課的習慣,又進行了說話訓練,可謂一舉兩得。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
[2]第一學段《教師教學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