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科
【摘 ?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進行課堂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已經成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通過對新課程標準的學習與研究,筆者發(fā)現適用于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有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因為該方法可以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合作學習探究的能力。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出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做好對其分析與運用至關重要,文章以此為切入點展開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 ?小組合作 ?應用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7.101
小組合作作為當下小學數學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式,不僅能有效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也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協作意識,讓學生認識到通過集體的力量解決問題的重要性。特別是現在的社會非常重視團隊合作,學生實際生活中也時常會遇到這方面的問題。所以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非常有必要。但是,該教學模式在實施的時候也會遇到困難,尋找相應的策略解決這些難點變得非常重要。
一、科學、合理地劃分學習小組
(一)合作小組的成員人數要合理
開展高效率的小組合作學習首先要有合理的人數構成,通常每組以6到8人為宜。人數過多或過少都不能充分地發(fā)揮出其功效。人數過多學生間不能夠高效率地交流,人數過少則不利于形成合理的小組結構,不利于帶動整個小組的活躍氣氛。因而,小學數學學習小組的人數要處于合理區(qū)間。
(二)合作小組成員的分工要合理,職責明確
俗話說:“鳥無頭不飛,兵無將不勇?!睕]有組長的協調組織,學習小組很難發(fā)揮其作用,容易流于形式。為了能有效地開展高效率的小組合作學習,教師要選拔并培養(yǎng)合格的學習小組組長。小組組長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小組活動計劃,小組內每一個組員都承擔著相應的責任:做實驗、記錄、總結發(fā)言等,責任到人,讓每一個組員都承擔起自己的任務,積極參與到合作學習中去。
二、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主要目的是實現教學目標。各個小組的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對數學知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并形成完善的知識結構體系。通過自主探究,小學生掌握了大量知識點與學習方法,并在合作交流中實現知識共享,促進小學生能講、敢問、善思、善辯的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在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一定的指導,避免學生的討論偏離方向。比如在“慶元旦——時、分、秒的認識”這一內容的教學中,各個小組的學生要準備一塊表,然后分別觀察表面,在組內討論發(fā)現了什么。在小組學生結束討論以后,教師讓各個小組代表進行發(fā)言,有的小組說:表上總共有12個大格,每個大格中有5個小格。還有的小組說:表上總共有三個指針,分別是時針、分針、秒針,時針走的是大格,分針走的是小格。在發(fā)言結束以后,教師讓小組與小組之間相互進行探討,這樣班級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快速掌握本節(jié)課知識,達到教學目標。
(二)與生活實際內容相聯系
數學是一門注重邏輯思維的學科,因此,相較于其他學科而言,科目的理論性、目的性更強,其概念普遍具有抽象性的特點。因此,對于學生的理解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由于數學知識體系的特性,往往會使學生理解起來產生困難,而如果小組討論內容過于抽象的話,學生就很難在討論過程中得到一個正確的答案,導致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產生嚴重的抵觸心理。為了避免出現這一現象,教師就需要從已有的教學內容、教學情境著手,做出改動,正所謂知識源于生活,教師在教學中還應該將生活與數學教學聯系起來,對于絕大多數人而言,學習數學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部分問題,因此教師需要正確引導學生,讓學生善于從生活中去尋找答案。
(三)注意隨堂引導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也要注意隨堂引導,而不是將學生分組后就任由學生自己看書探討。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需要放下學習的主動權,在引出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也要注意教師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在學生學習探究的過程中,由于知識儲備不足,時常會出現一些難以理解的地方以及理解錯誤的知識點,這時就需要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引導,從而保證學生的學習方向與學習效率。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情境、故事等多種方法來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一定的思維以及學習方法的引導,從而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更為明確的學習方向,這樣才能夠最終保證學生有更高的學習效率,課堂的效率以及質量也會在學生的高效學習中走上另一個臺階。
(四)效果評價
效果評價是小組合作學習完成以后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效果評價不僅只在教師中間進行,也要在學生之間進行,進而促進師生互評的效果。例如,在數學知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學習中,教師可以運用效果自評、師生互評和小組互相的模式進行數學學習效果的評價,讓學生在效果評價中檢驗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這樣既可以讓效果評價變成師生和生生相互交流的手段,也可以促進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特點與關系的掌握,進而促進小組之間學習效果的提升。比如數學教師可以安排一部分小組對長方形的特點進行分析,另一部分小組對正方形的特點進行分析,兩個小組討論結束以后,兩個小組之間可以針對正方形和長方形的特點進行討論,然后再共同總結出兩者之間的關系。最后得出共同的結論。共同之處就是: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條邊和四個角。不同之處就是:長方形的對邊相等,而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數學教師再針對學生的討論意見給出評價,促進小組合作可以持續(xù)地進行,激發(fā)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讓評價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改大力倡導的一種方式,能實現生本教育,使得學生在課程中的地位得到彰顯,是教師在教學中的可用手段。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實際開展的過程中,教師也應該不斷地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引入,并合理劃分小組、找尋合作時機、加強教師指導、及時評價效果等,使小組合作得到推進,達到理想中的教育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1]王麗霞.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實施小組合作學習[J].神州,2017(21):141.
[2]劉春晶.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探析[J].中華少年,2017(24):178-179.
[3]趙正梅.小學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分析及解決方法[J].中華少年,20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