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諸子哲學時代,古始之道被概括為世界本原的“道”范疇加以統(tǒng)攝,從而形成了以“道”為本體的宇宙本原哲學。在宇宙生成本原哲學觀影響之下,“陰陽相合化生萬物,萬物生生不息”的生命本原哲學觀得以形成。對藝術(文學)本原的追問,能夠窺探到宇宙本原哲學和生命本原哲學對藝術(文學)的深刻影響,從而形成了中國文藝生成理論“宇宙原理——文學整體”的范式。
【關鍵詞】 本原哲學;生命本原;本體之“道”;《原道》;文藝生成
【中圖分類號】G1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10-0040-02
現(xiàn)代理性科技的發(fā)展是歷史的必然,但科學的片面性和一元化使得人的澄明本質被遮蔽。在現(xiàn)代文明中失落的存在者本質該從何處去尋?在中華文化的語境之中,唯有回到宇宙原初之處去追尋中華大地的本原哲學,這一本原哲學觀念世世代代扎根于中華文化之中。由此而衍生的文藝理論也是按照宇宙本原生成的方式而形成。
一、本原與先秦哲學的文化源頭
本原即源頭,原初。宇宙的生成成為本原探索不可避免的追問。對宇宙生成的形而上思考在老子的道論那里得到理性的概括。老子認為“道”乃是化生萬物的原初起源,恍惚不可見的“道”,于混沌之中生成宇宙,衍生萬物,而萬物最終又復歸于“道”?!暗馈?,老子曰為不可言、不可見、不可摸,恍兮惚兮如混沌。本原的追問最終歸于不可言說。老子之“道”的觀念從何而來?《老子》十四章曰:“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老子意欲把握遠古之道,意味著在老子之前,其實已經(jīng)存在著原始之“道”,而“道”在老子之前雖被經(jīng)驗到卻沒有被命名或者無法為之命名。老子既然要言說宇宙生成的原初,就必須要言說,而言說意味著命名,老子因此字之曰“道”。老子以一種理性的話語來闡釋世界本原源于什么?涂宗流認為老子的道源于古始神話本原,是對中國神話本原的哲學概括。盤古開天地的神話傳說中說“天地混沌如雞子”,涂宗流對此解釋為,“老子……對古始神話本原中的‘混沌’進行哲學概括,‘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以理性的‘道’取代神話本原,宣告古始神話本原的終結?!盵1]老子對形而上宇宙生成的理性概括不僅僅是終結了古始神話本原,而且“道”的觀念就此統(tǒng)攝了中華民族的宇宙生成觀,成了最具根本統(tǒng)攝性的范疇,是對中國哲學形而上觀念和各種實體學說的總述。在此意義上,“道”已不限于某一學派的學說,而具有了更為原始的文化意義。
道家哲學中以“道”為根本范疇無須質疑。在最富實踐性的儒家學說中,“道”的地位又如何?事實上,“儒家是把道看成更重要、更值得追究的東西?!盵2]78《論語》中提到有“天下之道”“邦之道”“先王之道”“古之道”“君子之道”“文武之道”等等,儒家看重道,甚于物質利益,甚至不惜以身殉道,即“朝聞道,夕死可矣”。即便在儒家哲學確立的是具有人格意義的天道,但對于古始之道的追求也不低于道家。俞宣孟認為,圍繞道的問題的論述構成了中國哲學的基本形態(tài)。對此,金岳霖《論道》說道:“中國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所謂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為最終目標。思想與情感兩方面的最基本的原動力似乎也是道?!盵3]16
在諸子哲學理性高漲的時代之前,已經(jīng)存在中華民族的本原哲學,即有共同的文化觀念或思維方式,帶有全社會的共通意識。它的精神還未達到理性哲學的階段,呈現(xiàn)為原始混沌的狀態(tài),是先秦諸子哲學的文化來源。到諸子哲學時代,則以“道”等范疇作為世界本原范疇加以統(tǒng)攝。
二、本原哲學下的生命本原哲學
本原哲學經(jīng)過諸子哲學的理性概括以及后來的發(fā)展,形成了“陰陽相和化生萬物,萬物生生不息”的本原哲學宇宙觀。在本原哲學影響之下,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本原文化。在以道為本體的黃老道家的經(jīng)典文本中,可以窺探到高度抽象的形而上哲學概括是如何逐漸下落并形成了中華民族的生命本原哲學。
白延輝認為:黃老道家以道為本體是其學派歸屬的依據(jù),同時把生命之“道”與“氣”聯(lián)系起來,用氣解釋生命的起源和歸宿。作者認為,從《皇帝四經(jīng)》開始,黃老道家把萬物的產(chǎn)生、生命的發(fā)源歸結于道,把道描述為宇宙未形成之前的混沌狀態(tài),道初步具有了“氣”的品格特征,道與氣開始初步結合并共同作為生命本原出現(xiàn)?!豆茏印匪钠缘罏槿f物的終極本原,第一次提出“精氣”的概念,賦予精氣以哲學本原意義,并且以精氣釋道,充分肯定了人類生命源于精氣?!秴问洗呵铩芬浴疤弧薄瓣庩枴薄熬珰狻痹忈尩?,提出“與元同氣”的思想,認為宇宙萬物盡管殊類異形卻具有統(tǒng)一的本質,這個統(tǒng)一的本質及感應的基礎就是“精氣”,生命由精氣構成,人體是“精氣之集”的產(chǎn)物。道的層次逐漸下落?!痘茨献印穼τ谏驹肋M行氣化的解析,提出氣生宇宙、氣生萬物、精氣為人。[4] “陰陽相和化生萬物,萬物生生不息”的宇宙本體論和生命本原論便成為本原文化的核心概念。統(tǒng)攝其中的是“氣”?!皻狻本哂行味系谋倔w意義,它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傳達出一種深邃博大的生命意味。
由此,生命的生成便與宇宙的生成圖式取得聯(lián)系,這取決于中國哲學體認宇宙的方式。中國哲學并不把世界描述為分離的兩個,哲學的精神——道也不游離于現(xiàn)實世界之外。“道不離器”“理在氣中”。道的不可捉摸性以及混沌狀態(tài)決定了其生成宇宙的方式只能是“化”而非分離成一個個的實體,如此,轉化而來的宇宙世界萬物仍舊充盈著“道”的本體意義。古人雖然認為道是不可言說的,但是他們肯定道的存在,認為道是可以被人直接體察到的。其依據(jù)就是,中國哲學把世界看作是一個整體,可以通過直觀的方式來把握世界的生成性。道遍及萬物,無所不在。人們可以在日常生活的體驗中,在形而下的“器”中體悟道的奧妙,在“神與物游”的馳騁中本質直觀“道”,從而達于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本原哲學下的文藝生成理論
本原哲學探討宇宙萬物起源。受本原哲學影響,根植于中華民族大地上的文化形態(tài)滲透著本原哲學的陰陽觀和生生觀,而這種本原文化觀念體現(xiàn)在文藝理論上,通過“道”,本原哲學與文藝理論之間便取得了緊密聯(lián)系。
《原道》篇:“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5]9-10當星辰日月和山川大地的上下位置確定了之后,天地便產(chǎn)生了;與此同時,星辰日月和山川大地自然形成了所謂“文”,而這一“文”乃是“道”之文。天地產(chǎn)生和文之形成的根本原初動力可以歸結為“道”,可以看到這一產(chǎn)生與本原哲學的宇宙生成的相同圖式?!对馈菲U明了道作為原初動力生成宇宙,并非意欲進行抽象的形而上哲學思考,而是為了人之“文”提供本原哲學基礎。“惟人參之,性靈所鐘,是謂三才。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盵5]10惟待人產(chǎn)生之后與天地相配為“三才”,宇宙才根本上彰顯其萬物皆有靈性的本質,人作為存在者乃是天地之心,心靈面對不可說的宇宙之道又必然要言說,于是人憑借語言成其本質。當語言確立了人的本質之后,人通過語言言說那不可言說之道,使道得以被體認,道的奧妙也被經(jīng)驗到。人似乎已經(jīng)轉變成宇宙生成之前道的角色,通過語言生成萬物。通過這一轉化,已經(jīng)可以在本原哲學中窺探到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是在“宇宙原理——文學整體”的參照范式中來考察文學的生成。如果說以上范式的轉化還不甚明確的話,劉勰在下文便直接將文學的生成歸結于天地未成之前的混沌狀態(tài):“人文之元,肇自太極”“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5]11天地形成之前便已存在著人文的開端,到了后來,圣賢才通過語言文字將其中的神理揭示出來。只有在語言的言說之中,人文才得以形成。語言所能達到的邊界正是宇宙天地萬物的邊界,而人居于其中成為最根本的動力,作為存在者的人,已然成為道本體。
如果說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常在“宇宙原理——文學整體”的參照范式中考察文學,認為文學是宇宙原理的顯現(xiàn)的話,那么,文學寫作從一開始,便掌控著時空的生成,主宰萬物的存在。作家提筆,便生成了時間、空間以及審美意象世界。作家此刻便像本體之道一樣,生成宇宙,化生萬物,宇宙萬物皆從作家筆下而來?!拔闹疄榈乱?,大矣,與天地并生者何哉?”單純思考文與天地并生的關聯(lián),文得以與天地并生,可以認為文學憑借語言的命名特性給萬物命名,從而在文學書寫當中即刻生出天地,并且與之并存。文學寫作所到之處,天地也必然沿著文學寫作的痕跡而來。
“歷史上向前一步的進展,往往是伴著向后一步的探本窮源。”[6]58人類在歷史長河中的發(fā)展似乎愈來愈感到自身與世界的格格不入,從而產(chǎn)生無所歸依的漂泊感。中國古人早已為后世彰顯了重返精神家園的途徑,那便是借藝術重新思考原初古始的本原之道,在“宇宙原理——文學整體”的范式中窮本溯源,重新回到存在者的純然本真狀態(tài)。
參考文獻:
[1]涂宗流.對世界本原的理性回答——評郭店楚簡中老子的”道”[J].沙洋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報.2001(10).
[2]俞宣孟.本體論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3]金岳霖.論道[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4]白延輝.黃老道家生命哲學的道(氣)本原論——以<皇帝四經(jīng)>等四種文本為依據(jù)[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
[5]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2013.
[6]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作者簡介:
甘秋莉,女,壯族,廣西來賓市人,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文藝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西方文藝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