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追求名師的課堂教學境界,學習研究名師的課堂教學藝術,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不二路徑。以余映潮老師執(zhí)教的《夏》為例,探究其課堂中的點撥與提升教學藝術,對提升教師的教學藝術和駕馭課堂的能力頗有啟迪和幫助。
關鍵詞:教學藝術 課堂點撥 《夏》
著名特級教師余映潮執(zhí)教當代著名散文家梁衡的《夏》一課時,在課堂中精準點撥、總結提升的教學藝術,使課堂既放得開,又收得攏,不僅把課堂學習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達到了點鐵成金的教學效果,更讓學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學習了什么、學會了什么,真正實現了課堂的高效。
對于《夏》這堂課,余老師采用了“板塊式”教學。整堂課主要包括三個活動板塊:整體感知課文;細讀、闡釋課文;精讀、賞析課文。下面,筆者順著《夏》這節(jié)課教學的三個板塊設計,來依次探究余老師精準點撥、總結提升的課堂教學藝術。
一、點在憤悱處,豁然開朗
第一個板塊是整體感知課文。本堂課開門見山,直奔重點:閱讀課文,在文章標題“夏”的前面或后面添加一個字或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這個問題既貼近七年級學生的學情,又頗具開放性,所以問題一出,學生在瀏覽課文之后,略加思考便有了自己的答案。有選擇從前面添加修飾語的,如忙碌的夏、熱烈的夏、金黃的夏等;也有選擇在后面添加中心語的,如夏的旋律、夏的升騰、夏的收獲等。學生的發(fā)言,基本上仍停留在粗淺、直觀的感受層面,并沒有從整體上對文本的內容進行全面梳理,更沒有達到對文章內容進行理性概括和提煉的要求。如何把學生對文本的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認知,達成整體把握文本并教學生學會概括提煉信息的學習目標?在這個關鍵節(jié)點上,余老師適時進行了精準而巧妙的點撥。這篇文章的原題并不是“夏”,而是“夏感”,將原題“夏感”改為“夏”,是教材編寫者根據“多彩四季”的單元主題需要所做的改動。文章所寫的是作者對“夏”的感受和感悟。這樣,在精準點撥之后,學生豁然開朗,發(fā)現自己添加的詞語都只是文章內容的某一個方面,并不能概括文章的全部內容。而要真正準確全面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必須經歷一個由具體到抽象、從個性中發(fā)現共性的過程。經過余老師的這個看似隨意實則精巧的點撥,學生不僅對《夏》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有了整體的把握,更從中學到了概括提煉信息的基本方法。
二、點在疑難處,柳暗花明
課堂活動的第二個板塊是細讀、闡釋課文。細讀闡釋、品味賞析是絕大多數教師在散文教學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教學策略。余老師的這節(jié)課也選擇了這種簡便有效的教學策略。在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之后,要求學生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段落,用圈畫批注的讀書方法寫下自己喜愛的理由。先小組交流,然后再全班討論。在全班交流討論的環(huán)節(jié),有的學生說:“我喜愛第一段,因為第一段開宗明義,點明了夏的特點。獨立成段,總領全文。”也有學生說:“我喜愛課文的第二段,因為這一段作者從色彩、聲音、味道、感覺、形態(tài)等多個方面具體生動地描寫了夏的美麗多姿。”也有學生喜歡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并且都一一闡明了自己喜歡的理由。這樣,通過師生的合作交流與對話,學生基本對課文每一段的主要內容和寫作特色都做了品味和賞析。
在師生交流對話活動后,余老師適時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大家都覺得《夏》這篇文章寫得很美,那么究竟美在何處呢?”這是一個思維容量很大并極富課堂張力的問題。面對教師的發(fā)問,學生盡管在前面的閱讀交流中已充分感受到了文本的內容、結構和表達之美,但基本還只是停留在感性認知的階段,缺乏系統(tǒng)的理性歸納。就這樣,學生原本以為對課文已經讀懂讀通,現在,一下子又陷入了新的困惑疑難狀態(tài)中。在這樣“似有所知又疑竇叢生”的課堂氛圍中,余老師再次祭出他的精準點撥、適時總結提升的法寶。
余老師先從全文所寫內容的角度進行總結:《夏》全文共五段,第一段是總寫一筆,開門見山;第二段是宕開一筆,委婉有致;第三段贊頌一筆,承前啟后;第四段深化一筆,由景及人;第五段收束一筆,直抒胸臆。緊接著,余老師又從文章寫法的角度進行了總結分享:第一段是線索設置之美;第二段是著力鋪陳之美;第三段議論描述之美;第四段筆鋒轉折之美;第五段是直抒胸臆之美。經過余老師這樣一個及時高效的點撥、總結與提升,學生對《夏》這篇課文美在何處的問題,從內容、寫法等角度,都有了清晰具體的認識。而且,在此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收獲的不僅是對《夏》這篇課文的理解與欣賞,更從余老師的總結中獲得了閱讀欣賞優(yōu)美散文的方法,真正達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最佳學習效果。
三、點在攀升處,更上層樓
課堂的第三個板塊是精讀、賞析課文。余老師設計了讓學生對課文第三段進行美段賞析的活動。余老師先安排學生分男、女生齊聲朗讀課文第三段,男生先讀,讀到“正是一個承前啟后、生命交替的旺季”,女生后讀,從“你看,麥子剛剛割過……”讀到全段結束。安排這個課堂集體朗讀活動不是為了朗讀而朗讀,而是把朗讀作為一種有效的閱讀教學策略在運用。讀完后,余老師又向學生提了一個問題:為什么要分男、女生讀?經過短暫的討論和余老師的點撥,學生明白,這一劃分,正好把該段分成了兩個層次。緊接著,余老師再追問男、女生朗讀的內容在表達方式上的區(qū)別。經過討論,學生明確男生朗讀的主要是議論的句子,而女生朗讀的則是描寫抒情的句子。所以,男生朗讀的時候要深沉理性,女生朗讀的時候則要充滿深情。
對該段的品讀賞析中,有的學生抓住了“煉字”進行品析,如“挑著七八片綠葉的棉苗”中的“挑”字,“朝天舉著喇叭筒”的“舉”字,賞析了該段文章的煉字之美;有的則抓住了修辭進行了品析,如“匍匐前進”“向秋的終點作著最后的沖刺”等,賞析了比喻、擬人的形象生動之美;還有的從多種表達方式運用的角度進行了賞析,等等。在學生進行了充分品讀賞析的基礎上,余老師又一次進行了點撥與總結提升:第三段值得欣賞的美點實在不少,清晰的層次之美;精妙的動詞之美;形象生動的修辭之美;恰當的穿插之美;深刻的感悟之美。這樣一個看似隨意的總結提升,同樣也收到了點鐵成金之效,不僅幫助學生欣賞了課文第三段的美妙,更是教給了學生賞讀一個精美片段的角度與方法,學習攀升到了一個新高度。
在《夏》這堂課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充分展開之后,余老師都適時地進行精準點撥、總結提升,不斷把課堂引向深入,不斷把學生的學習推向更高的層次。而且這種精準巧妙的點撥和理性的總結提升,不僅基于學生學習的內容,更側重于對學生的閱讀方法、策略與路徑的指導,充分凸顯了教師在自主合作探究式課堂中“教”的作用。
陶行知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語文教師只有把學習語文的方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教給學生,學生才能夠更好地自主學習、獨立學習,新課程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才能真正得以實現,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yǎng)也才能真正得以提升。
參考文獻
[1]于漪,劉遠主編.余映潮講語文[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8.
[2]馮大海主編.課例品評的智慧[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
[3]徐金國.智慧語文[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三期立項課題“提升學生思辨力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批準號:2019JK13—L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