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舒瑞
一、眉山風物鐘靈秀
眉山之美,如卓文君乎?《西京雜記》卷二言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同?!泵忌?,遠望如眉黛,淡雅不可描。眉山既有卓文君之美,自當有司馬相如之才。
宋仁宗慶歷二年七月中旬,正是稻谷成熟而雜草衰敗的時候,眉山的百姓就買來豬羊酒醴,以祭祀田祖,慶祝豐收,當夜歡聚飲食,一醉方休。而其中酒量最大的,當推年逾七十的老翁蘇序。蘇序不僅酒量甚大,而且老當益壯,容貌英偉,樂善好施,為人慷慨,更有詩才卓然風流,敏捷立成,有所欲言,一發(fā)于詩。蘇序無疑是民間歡飲吟誦的主角。
百姓對蘇序敬服,自有緣由。蘇序在鄉(xiāng)下郊居時,田雖不多,然而全種稻谷。蘇序以谷換稻,儲藏起來,有三四千石之多。鄉(xiāng)人甚為不解。之后災年,蘇序就拿出自己的儲藏,先給族人,然后給妻子娘家人,再給佃戶和窮人,使眉山百姓都安全度過兇歲。原來,谷子可以保存多年,而碾好的米卻會受潮腐壞。鄉(xiāng)人這才領悟蘇序老而彌達、醉而不昏的大智慧。
蘇序還有一個怪脾氣,就是厭惡大小神廟中的木偶土埂。這一日,老爺子喝得醉意醺醺,憤然闖入了一間神廟,三兩下就把神廟像砸得粉碎,使得眉山敬神崇仙的風氣為之一震。
有趣的是,蘇序卻對于兒子蘇洵在家中祭拜張仙畫像的舉動,欣然納之。蘇序有三子,長曰澹,次曰渙,季曰洵,三子皆有岷江之靈氣乎?長子蘇澹、次子蘇渙皆以文學進士,震動西蜀,一洗西蜀文人安其鄉(xiāng)里、不愿出仕的風氣,而使得眉山學者達至千人中,蔚為大觀。然而,三子蘇洵卻縱情山水,游蕩不學。蘇序自認為蘇洵脾氣之剛烈、思想之獨立、個性之古怪最像自己,故而對其縱而不問,聽之任之。蘇洵學業(yè)無成,子嗣之事也甚為憂心。蘇洵娶書香才女程氏為妻,程氏幾年前生過一個女兒,還有一個男嬰小時候就夭折了。對于蘇序來說,盼望孫兒降生的心情似乎比盼望蘇家第三次進士及第的心情來得更加強烈。
那一日,蘇洵在集市上看到一幅張仙的畫像,自覺親切異常,就用一個玉鐲將其請回書房懸掛起來。七年以來,蘇洵一直敬奉張仙,于是,終于如愿以償?shù)昧藘鹤?,而且還是兩個。蘇洵大喜過望,蘇序更是狂喜不止,眉山的靈氣都在此時匯聚在蘇氏家庭之中。蘇洵欣然為愛子命名,長子蘇軾,字子瞻;少子蘇轍,字子由。
正可謂:鸞翔鳳集,鐘靈毓秀。南宋詩人華岳《山水吟》中正有這樣兩句詩歌:“君不見周家社稷生甫申,崧岳當年曾降神。又不見千里秀氣鐘三蘇,眉山草木皆焦枯?!?/p>
二、蘇門家風育全才
“穰歲之后,惟子之志,吾但當含飴弄孫,不能復知政事。”老翁蘇序一手拿著牛肉、一手挎著酒葫蘆,騎著毛驢一邊穿街而過,一邊醉意醺醺地喝念著《后漢書》里面的語句回到家中,正聽見來風軒傳來一陣陣稚嫩無比卻一絲不茍的瑯瑯書聲。蘇氏一門,有藏書的佳俗。蘇序將祖上典藏的經(jīng)史子集、畫譜書貼皆藏于樓上,題為“來風軒”。蘇序打酒之前,安排七歲的蘇軾、五歲的蘇轍二孫在樓上識字背書,不想這一路光景過去,二人已經(jīng)背得如此純熟了。
“孺子可教矣!”此時的蘇序更有一番黃石公得遇張良的欣悅之情。他半帶著醉意,滿含著喜悅,“子瞻、子由,祖父來教你們運筆?!碧K序說著,便提起毛筆在宣紙上揮毫寫下了“蘭亭”二字,說道:“千古文人,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翰墨之道,二王最圣,必當終生臨習,定有所成。”
蘇序淡然收筆,語重心長地對二孫說道:“書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亂也。正是書如其人??!”
二孫都已被祖父運筆的神韻所折服。蘇軾的目光透出無限的向往,傾慕而飛揚;蘇轍的眼神流露出由衷的敬佩,深沉而內斂。
日復一日,蘇序握著蘇軾、蘇轍的小手,一筆一劃地教習書法。此后,蘇軾少年時代勤于《蘭亭》尤甚,終成繼王羲之、顏真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書”。
“子瞻、子由。吾兒,開飯了?!背淌戏蛉嗽跇窍掠H切呼喚著二子的名字。
蘇軾、蘇轍就像兩只出籠的小鳥一般歡快地跑了過來??闪疃舜笫氖牵袢盏娘埵橙允恰叭障砣住保阂淮辂}、一碟生蘿卜、一碗米飯。鄉(xiāng)間盛傳的“眉山三富”,蘇家和程家都是榜上有名。而程氏夫人卻偏偏讓自己的兩個親生兒子吃這些粗茶淡飯,鍛煉他們吃苦耐勞的品性。
“父親大人怎么又沒來?”蘇軾問道:“父親不落座,孩兒怎敢先食?”
程氏夫人點點頭,說道:“那你就去書房請父親去吧?!?/p>
蘇軾、蘇轍二人來到父親的書房,但見蘇洵盤膝坐于萬卷書叢之中埋頭苦讀。
“父親大人……”
蘇洵見二子來到,心底涌起一番羞愧自勵之心。他懷抱二子,感慨地說道:“父親在你們這么大的時候,整日游山玩水、不思讀書,你們的二位伯父都高中進士,而父親仍一無所成。你們的祖父不聞不問,難道不是讓我自己醒悟,砥礪發(fā)奮嗎?于是,父親二十七歲發(fā)憤讀書,及至今日并無絲毫懈怠。你們既要吸取父親荒廢光陰的教訓,又要效法父親發(fā)憤讀書的精神??!”
二子頷首,靜聽父親教誨。
蘇洵用手蘸著近旁的茶水,在桌案上邊寫邊說:“構成一輛車子,輪子、輻條、上蓋、車廂底部的橫木,在車上都各有職責,唯獨攔在坐車人胸前用作扶手的那一條橫木——軾,好像是沒有用處的。即使這樣,去掉軾我也從沒見一輛完整的車。蘇軾?。∥液ε碌氖悄氵^分顯露自己而不會掩飾外表。天下的車沒有不順著轍走的,而講到車的功績,卻從來不給轍算上一份——這倒也好,假如車倒了馬死了,而禍患也殃及不到轍。所以說,轍是善處于禍福之間的。蘇轍??!雖然沒有福分卻可以免除災禍的,也就放心了?!?/p>
面對父親的諄諄教誨,蘇轍字字記在心間,蘇軾仿佛并不在意。
蘇軾說道:“少年當立雄志,奮勵有當世之志?!?/p>
蘇洵對于蘇軾鋒穎畢露的言語,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蘇軾果然滿懷自己少年的意氣。憂的是,蘇軾年少,恐怕未能全然領悟父親的一片良苦用心啊。
此后,蘇洵取《論語》《孟子》《戰(zhàn)國策》教子攻讀,尤其善以古今成敗之事,經(jīng)世致用之學,考問二子。
“文章具日工,而道將散矣,士慕遠而忽近,貴華而賤實?!碧K洵時常痛切針砭浮華不實的文風,教誨二子當以樸實勁健為務。正是“文如其人。”
三蘇之誼,亦師亦友。
母親程氏還把自家的才子親戚介紹給蘇軾兄弟。文同是蘇軾的表哥,年長十九歲,卻是川中有名的書畫天才。蘇軾追隨文同學習作畫,自味王維之畫,言道:“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碧K轍最喜歡看文同作畫,然而蘇轍沉靜謹重、溫厚謙和,只是默默地寫下了一篇《墨竹賦》,贊美畫家文同的非凡畫藝。
蘇軾、蘇轍還時常一起種松樹、探鳥雀、摘青菜、挖沙土。有一日,蘇軾竟然在院中挖出一片的青魚形石塊,色澤優(yōu)美,玲然有聲。蘇軾將其做成硯臺,日后寫成《天石硯銘》,這是他一生都引以為豪的童年趣事。
此外,蘇軾還偶爾童真大發(fā),趁父親不在家,從他書房偷出來著名的古琴——雷琴和琴譜,暗自研究彈奏。一番興致酣暢之后,再偷偷送回。
蘇軾老年曾感嘆道自己有“三不如人”——下棋不如人、喝酒不如人、做官不如人。由此看來,“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的蘇門家風幾乎培養(yǎng)了全才蘇軾。
三、游學四方露鋒穎
這一日,程氏對二子說道:“自周公死后五百年而有孔子。孔子死后五百年而有太史。司馬遷生于龍門,在黃河之北、龍門山之南過著耕種畜牧生活。年僅十歲便已習誦古文。二十歲開始南游江、淮之地,探察禹穴;北渡汶水、泗水,在齊、魯兩地研討學問,考察孔子的遺風。你們常在家中讀書,怎么能縱目天下,開闊壯懷呢?”
此后,程氏將蘇軾、蘇轍送入天慶觀北極院師從道士張易簡讀書。
張易簡于百名學童之中最喜蘇軾。一日,張易簡的朋友從京城帶來的《慶歷圣德國詩》。蘇軾便上前觀看,問道:“范仲淹是什么人?”
張易簡斥責:“你一個小孩兒,問這干什么?”
蘇軾答道:“范仲淹難道是天上之人嗎?如果那樣,我就不必知道。如果他也是地上之人,為什么不能問呢?”
張易簡見蘇軾果然出語不凡,就給他看《慶歷圣德詩》。
蘇軾看得入神,對范仲淹的人品和詩品都飲佩之至。
游學期間,蘇軾幸運地遇見山林隱逸——巢谷大仙,巢谷精通醫(yī)術,善用妙方。巢谷密授蘇軾醫(yī)學精華,使得蘇軾受用一生。
蘇軾十二歲時,祖父蘇序去世。這時,蘇洵也落榜而回,凄涼奔喪,蘇洵灰心至極,將往日所寫的百篇書稿付之一炬。
蘇軾勸說言道:“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堅忍不撥之志!”
此后,三蘇在眉山更加砥礪發(fā)發(fā)奮,蘇洵寫下《六國論》,蘇軾寫下《夏侯太初論》,蘇轍寫下《墨竹賦》,都是流傳千古的名篇佳作。
時至南宋,詩人楊萬里來游眉山,不禁對三蘇仰慕之至。
楊萬里傾情賦詩:
峨眉山下三蘇鄉(xiāng),至今草本文章香。
古來寶貴掃無痕,只有文章照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