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
內容摘要:近年來,專家、學者對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加。新高考語文課程改革背景下,文言文題型也發(fā)生重大轉變。面對新的學科背景,高中文言文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設計應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基于這一背景下,本文研究文言文的教學模式,闡述培養(yǎng)文言文自學能力的意義,并且提出相應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 高中文言文 自學能力
隨著高中新課標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要求破除傳統文言文課堂中填鴨式的教學觀念,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回歸語文教育的本質。本文通過對高中生文言文學習現狀及效果進行分析,認為高中文言文學習應該由以教師為主體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主體,從“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增強高中生學習文言文的自學能力。
一.核心素養(yǎng)語境下高中文言文自學能力培養(yǎng)的意義
(一)促進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
在初中階段,學生學習文言文,初步具有感知能力。到了高中階段,還需繼續(xù)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在新課標下,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不能僅依賴教師傳授,而是以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為抓手,促進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
(二)提升學生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
新時代,我國語文教育的終極目的是立德樹人,為社會主義社會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膬?yōu)秀人才。高中教材所選的文言文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功能,還承擔著語文學科所特有的育人功能。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有助于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三)弘揚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綿延不斷,成為推動中華民族前進的動力因素。然而,傳統文化的傳承與語文教育息息相關。語文教育承擔著傳承文化的重要任務,而學生是傳統文化的主要傳承者。所以說,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有助于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
二.核心素養(yǎng)語境下高中文言文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一)語言建構與運用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素養(yǎng)整體結構的基礎層面?!盵1]學生學習高中文言文,經過語言建構到語言運用。在學習過程中,實詞、虛詞、一詞多義等知識的積累與記憶,也正是學生建構語言的過程。只有經過大量積累,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學生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1.采用慕課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所謂“慕課”,意為“大規(guī)模的在線開放課堂”。[2]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fā)展,慕課作為在線教育的一種表現形式,對于輔助高中文言文的學習可謂事半功倍。學生通過課前觀看慕課、微視頻,完成時代背景、作者簡介、基礎知識等方面梳理,從而在教師指導下更好地完成文本學習。例如教學《歸去來兮辭》一文,教師提前把錄制的視頻上傳至學校網絡平臺,學生根據教師布置的任務,了解“以”、“之”“而”等詞用法,自主解決重點實詞、虛詞等文言知識,初步梳理文意,為接下來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
2.加強朗誦教學,提升學生朗誦水平
眾所周知,文言文學習需要大量朗讀。只有聲聲入耳,熟讀成誦,學生才能夠從中獲取語感,構建豐富的語言經驗。因此,教師有必要進行系統地朗誦教學,幫助學生掌握朗誦技巧,積累語感,培養(yǎng)獨立閱讀能力。例如分析《赤壁賦》第三段的誦讀技巧:第一層從“蘇子愀然”到“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回憶歷史人物,描寫赤壁地理山川,讀時聲音高亢;第二層,從“方其破荊州”到“而今安在哉?”書寫其豐功偉業(yè),讀時激情高昂;而“今安在哉?”一句,與前文形成對比,慨嘆豐功偉業(yè)已成云煙,誦讀時聲音低沉;第三層,感嘆人生苦短,讀時低沉緩慢。通過案例分析,將語文知識與學生生活經驗相結合,促進語言經驗構建。
(二)思維發(fā)展與提升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是指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語言運用,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經過初中學習,高中生直覺思維、形象思維等思維能力和敏捷性、靈活性等思維品質得到提升。但邏輯思維、辯證思維等思維能力以及深刻性、批判性等思維品質還處于萌芽狀態(tài)。葉圣陶先生曾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3]學習高中教材中的文言文就在于憑借這些例子,使學生理解文本,舉一反三,發(fā)展思維。
1.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促進學生思維提升
由于背景知識的貧乏和基礎知識的薄弱,當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的時候,可能產生畏難情緒。因此,教師要適當點撥和引導。此時,結合文本內容,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就會恰到好處。例如教學《鴻門宴》一文時,教師讓學生根據文意自行編劇,再現“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場面。借助舞臺劇的形式進行表演,通過了解項羽和劉邦兩個陣營中的利益爭斗,學生從中看出項羽剛愎自用、優(yōu)柔寡斷的性格,最終明白楚漢戰(zhàn)爭最終結局在此一役早已注定,從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2.優(yōu)化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群文閱讀
2018年,教育部頒布新修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學習任務群”,指明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由若干個學習任務群組成。[4]在新課改下,培養(yǎng)學生的群文閱讀能力顯得至關重要。傳統單篇教學過分強調知識教學,忽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群文閱讀則打破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是單篇閱讀教學的重要補充。例如打破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的單元組合,重新把必修一《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和必修四《廉頗藺相如列傳》、《蘇武傳》四篇課文進行愛國主義單元組合。比較不同時期夜縋救國、荊軻刺秦、將相和解、蘇武牧羊所表現愛國方式的差異。通過自主學習,學生對文中歷史人物也會有所評議,這時教師再對人物性格進行提問。這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有助于提升學生深刻性、批判性的思維品質。
(三)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的發(fā)展,掌握發(fā)現美與創(chuàng)造美的方法。審美教育與語文教學密切相關,因此,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讓學生與文本接觸中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高中教材所選文言文語言精煉、立意高遠,不僅承載知識教育的重要功能,還承擔審美教育的重要任務。因此,教師應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引導學生發(fā)現文章所蘊含的真善美。
1.挖掘文本思想,培養(yǎng)審美鑒賞能力
高中語文教材所選文言文,具有豐厚的文化內涵和人文底蘊。每篇課文中蘊含豐富的思想,并且存在多元化的視角。因此,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解讀,發(fā)掘文本的多元價值。所謂個性化解讀,指不同的學生因為知識結構的差異,造成閱讀心理的不同,從而產生個性化解讀的傾向。例如在教學《赤壁賦》一文時,教師提出問題:歷來對于《赤壁賦》所蘊含思想眾說紛紜,大家又有怎樣的認識?學生通過課下查資料,有的學生根據“逝者如斯,而未嘗往矣....”,慨嘆人生苦短;有的學生根據“....耳得知而為聲,目與之而成色....”,表達珍惜韶光。類似回答還有很多。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讀出自身的獨特感受。
2.嘗試文言寫作,培養(yǎng)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
文言文寫作由來已久。先秦之詩、漢賦、唐詩等文學樣式的發(fā)展與繁榮,都是文言文創(chuàng)作的產物。直至近代,文言文寫作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文言文作為長期存在的語言形式,在新時期仍然具有持久的生命活力。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文言創(chuàng)作。這不僅打破了白話文寫作一枝獨秀的局面,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即使在白話文寫作成為主流時代,文言文創(chuàng)作也并沒有顯得蒼白無力。歷年來,一些采用文言文創(chuàng)作的高考滿分作文不乏其人,例如蔣昕捷《赤兔之死》、王若飛《綠色生活》。因此,教師要因材施教,進行分層教學,結合學生的古文功底,進行適當引導和鼓勵。這樣既加深學生對課內外文言文的理解和記憶,同時又改善了課內文言文教學效果。
(四)文化傳承與理解
文化傳承與理解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傳承傳統優(yōu)秀文化,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眾所周知,語文教育與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因此語文學科應該承擔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任務。然而,學生是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主力軍,是推動中華文明再現輝煌的主要群體。因此,教師要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傳承傳統優(yōu)秀文化。
1.開展誦讀活動,培養(yǎng)古人人格修養(yǎng)
2018年9月,教育部出臺《中華誦讀工程實施方案》,要求開展經典誦讀、書寫、講解等文化實踐活動。[5]因此,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朗誦水平。首先,教師示范經典誦讀,傳授知識技巧;其次,把學生分成不同小組,根據朗誦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指導;最后,讓學生進行課前朗誦。例如在教授《陳情表》一文時,教師在課前給各個小組布置朗誦的任務,學生通過課下查閱資料,疏通文意,討論朗誦技巧,不僅能夠體會李密對祖母的拳拳孝敬之心,而且加深了學生對傳統文化中孝道的理解。
2.成立文化沙龍,探討課文文化內涵
中國古代文學的發(fā)展與繁榮與文學群體的產生息息相關,例如建安文人集團、竹林七賢等文學群體的涌現。高中語文教材中所選的文言文,文質優(yōu)美,具有豐厚的文化價值,因此,教師可以組建文化沙龍,以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要。例如教授《離騷》一課之前,教師利用學生對屈原的文學興趣,讓沙龍內的學習成員提前搜集關于屈原創(chuàng)作《離騷》的時代背景,在課前予以展示,然后再進行必要補充和總結。除此之外,還可以將文化沙龍的活動穿插在教學過程之中。在教師講解香草、美人的意象之前,讓下一組文化沙龍?zhí)崆八鸭冻o》中常用意象。這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自學能力,而且也拓寬了學生的文化視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4.
[2]陳玉琨.中小學慕課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4(10).
[3]葉圣陶著.葉圣陶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231.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8.
[5]邵克金,徐林祥.對語文教學落實《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實施方案》的幾點思考.[J]語文建設,2018(34).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