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霜霜
【摘 要】蘇格拉底的“德性就是知識”理念強調(diào)“知”的重要性。他認為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才會去行善,作惡者和明知何為善卻還去為惡的人都不具有“善”的知識。蘇格拉底自己為履行其道德觀念而付出生命。在他處于危難時期,雖然有逃生的機會,但他卻毅然放棄,因為他認為自己知道逃跑是違反法律的,那么自己再如此做就是不正義的。王陽明的“致良知”強調(diào)了“行”的重要性。人們要去除心中蒙蔽的私欲就需要“致良知”,即將自己的良知極大地表現(xiàn)出來,從而獲得天理。
【關(guān)鍵詞】致良知;蘇格拉底;德性就是知識
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德性就是知識”,而中國集心學之大成者王陽明提出“致良知”。他們兩個人的理論中都包含了對“德”和“知”的探討,但是其二人對“德”與“知”的見解相差甚遠。
一、王陽明的良知學說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對“良知”有一個定義:“蓋良知只是一個天理,自然明覺發(fā)見處,只是一個真誠惻怛,便是他本體。”良知就是在是非知覺之中的至善本體,這種是非知覺蘊含著一個道德原則,就是天理。同時“良知”指的又是一種道德自律,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內(nèi)心立志、知行合一?!爸铝贾笔峭蹶柮髟谕砟晏岢龅模f“吾生平講學,只是致良知三字?!笨梢姟爸铝贾痹谒哪恐械牡匚皇呛苤匾摹Kf:“吾良知之所知者無有虧缺障蔽,而得以極其至矣?!边@里的“知”既做名詞又做動詞,做名詞時為極點、終極之意,做動詞時為向極點運動,“致良知”是使良知到其極點。王陽明后來提出的“四句教”是對“致良知”的具體展開論述。
“四句教”:“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币馑际钦f心體無所謂善惡,也可以看做是超越善惡,在這里心與性、性與天道合一。王陽明的一個弟子認為意念的萌動產(chǎn)生善惡,有了善惡首先要以良知來知曉善惡,其次才是為善去惡。此說法被稱為“四有”,而他的另一個弟子則認為,心體是無善無惡的,那么意也就是無善無惡的,則知是無善無惡的,同樣物也是無善無惡的,這種說法被稱為“四無”。王陽明對這兩種說法做了一個概括,他認為“四無”適合天生聰明的人,這種人可以領(lǐng)悟超越善惡的心體,同樣也會知曉意、知、物超越善惡,因此無所謂善惡。而“四有”適合一般人,他們不能領(lǐng)悟心體,因此認為有善惡之分,意、知、物必須通過為善去惡漸漸回歸本體。盡管這兩種人起點不同,但都能達到終點。但是王陽明更認同“四有”,并且將“四有”作為教人的核心,因為“四無”只適用于少數(shù)人,畢竟很少有人是天資聰穎的,因此“四有”更具有普遍適用性?!八挠小钡年P(guān)鍵在于理解“意”字,心未發(fā)時是無善無惡的,因為意動了后有了善與惡,因此要致良知,依靠道德標準去改正惡。
“四句教”表明“良知”具有絕對性,因為“無善無惡心之體”說明作為本體的心是“無善無惡”的,即為“至善”,是沒有被私欲蒙蔽的?!傲贾边€具有先驗性,王陽明說:“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求外。”意思是,良知是與生俱來的,見到父母自然知道要孝順,見到兄長自然知道要敬愛,見到即將掉入井內(nèi)的小孩子自然會產(chǎn)生憐憫之心,這就是人心中的道德,不是借由外物產(chǎn)生的。這便是良知的先驗性。“良知”還具有普遍性,王陽明說:“良知在人,隨你如何不能泯滅,雖盜賊亦自知不當為盜,喚他做賊,他還忸怩?!比巳硕加辛贾?,不管你是做什么的,良知都不會泯滅,即使是盜賊都知道自己不應(yīng)該偷盜,別人叫他盜賊,他還會感到慚愧。良知的先驗性說明了良知生來就有,每個人都有成圣的可能。良知的普遍性雖然表明每個人都有良知,但是強盜與圣人相比,強盜的良知被私欲蒙蔽,需要對其進行“圣人之教”,使其“克其蔽”而成為圣人。王陽明的良知的普遍性繼承了孟子的觀點,孟子認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辭讓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边@其中的“是非之心”就是王陽明所說的“良知”。
二、蘇格拉底的“德性就是知識”
蘇格拉底認為“ 德性就是知識”首先在于“認識你自己”。他認為那些認識自己的人知道什么適合自己,可以分辨自己能夠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每個人都具有善的知識,一個人知道善必然會去行善,知道善而不去行善的人其實并不知道善。因此,一個人獲得了“善”的知識也就獲得了德性。他認為知道正義的人比不知道正義的人更正義一些,智慧的人總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則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蘇格拉底自己的一生也是在實踐“德性就是知識”這一理念,在他被判處極刑時,他曾有多次逃跑的機會,他的朋友也愿意幫助他逃脫,但是他卻拒絕了,因為他認為別人觸犯法律是因為不知道法律,自己知道法律還要觸犯法律就是不正義的,于是他選擇接受不公正的判決。
從根本上說,德性的根據(jù)和本質(zhì)在于知識,因為沒有知識的人無法分辨什么是善與惡,也就沒有辦法做出善的選擇;沒有知識的人就沒有智慧,不能把握自身,也不能進行理智判斷。因此蘇格拉底也是從“知行合一”出發(fā)。
三、蘇格拉底和王陽明的理論的區(qū)別
蘇格拉底認為人先知善而后行善。他說人只會做自己知道是善的事情,而作惡的人是因為不知道什么是惡才會去行惡,他們?nèi)狈ι频闹R。要想讓人們行善,需要對其進行教育,使其具有善的知識。他說:
“正義和一切其他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總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則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即使他們試著去做,也是要失敗的。既然正義的事情和其他美而好的事情都是道德的行為,很顯然,正義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為,就都是智慧?!?/p>
因此蘇格拉底也是從“知行合一”出發(fā)。
面對其他智者提出的有的人即使知道什么是善,但也會作惡的說法,蘇格拉底予以反對,在他看來,知道善卻不行善的人其實是無知,無知使人不能分辨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惡的事情。無知是缺乏理性,使人順從自然,受不合理的欲望支配,不能控制自己,因此,人做惡不是自由的選擇,沒有人真正自愿做惡。一個人具有善的知識,就不會缺乏道德。所以蘇格拉底注重“知善”。
王陽明認為應(yīng)通過行善而知善。他說:“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保ā秱髁曚洝罚┖汀爸媲泻V行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離?!保?答顧東橋書>)知外無行,行外無知,二者不可分離。
“良知”作為至善本體在受到私欲蒙蔽后就不能處于其本然狀態(tài),不能探求天理。要想探求天理,則需“致良知”,需要去除私欲的蒙蔽,使其顯露出本然狀態(tài)。去除私欲的過程就是“行”的過程。王陽明認為知行合一是為了存善去惡,而存善去惡需要“致良知”?!爸铝贾笔鞘沽贾_到極點,也就是要依良知而行。因而,王陽明側(cè)重“行”。
蘇格拉底的“德性就是知識”和王陽明的“致良知”雖然都主張“知行合一”,但是為我們提供了不同的達到“善”的方法。蘇格拉底認為需要先知曉“善”的概念才能具有美德,才會去行善,因此他的教學方式是通過與人辯論去得到“什么是善”的答案。這種對真理的追求的理性主義觀念為歐洲倫理學奠定了科學主義的思維方式。王陽明的“致良知”是用行動去為善去惡,去進行存天理滅人欲的道德活動,主張通過行善而達到知善。知善與行善具有相同重要的意義,由學習的過程獲得善的知識,再去進行實踐,或者由行動得知善的概念再去行則是擁有了智慧。
參考文獻:
[1]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 M],吳光,錢明,董平,編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汪學群:《陽明學-四句教-解讀與評論之思想史考察》,《船山學刊》,201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