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勤, 陳 沖, 岳 超
(1. 天津市第五中心醫(yī)院檢驗科,天津 300450;2.天津醫(yī)科大學腫瘤醫(yī)院檢驗科,天津 300060;3.天津市第五中心醫(yī)院輸血科,天津 300450)
腫瘤相關血栓嚴重影響腫瘤患者預后,靜脈血栓(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導致患者需進行長時間抗凝治療,從而延誤抗腫瘤治療時機[1-2]。腫瘤患者出血風險約12%,而存在VTE或進行抗凝治療的腫瘤患者出血風險可提高21%,抗凝治療會延誤或中斷化療,嚴重影響腫瘤患者生存質(zhì)量[3]。血栓形成可導致患者因非腫瘤本身原因死亡,降低患者生存率[4]。VTE的早期發(fā)現(xiàn)和及時抗凝治療對患者預后有重要意義[1-2]。
D-二聚體(D-dimer,DD)作為纖維蛋白是蛋白水解過程中產(chǎn)生的最小交聯(lián)蛋白,對臨床排除腫瘤相關血栓有重要意義[2]。胃癌、結直腸癌、肺癌、乳腺癌患者血漿中DD水平明顯升高[5-10]。有研究結果表明,許多實體瘤的預后與血漿DD含量密切相關[5-6,10-11],患者DD水平可預測是否存在VTE?,F(xiàn)階段臨床認可的DD診斷存在VTE的臨界值是500 ng/mL,由于腫瘤本身生物特性,導致腫瘤患者機體內(nèi)凝血和纖溶系統(tǒng)異常,臨界值為500 ng/mL雖有很高敏感性,但特異性很差,不能滿足臨床需要[12]。提高腫瘤患者DD的臨界值對預測是否存在VTE有重要臨床意義。本研究團隊前期通過回顧性分析711例可疑VTE腫瘤患者DD水平,發(fā)現(xiàn)腫瘤患者DD的臨界值提高至981 ng/mL時,可明顯提高預測VTE的敏感性和特異性[13]。
腫瘤進展與機體凝血纖溶系統(tǒng)密切相關,凝血系統(tǒng)通過纖溶酶原激活劑被激活,纖溶系統(tǒng)激活可促進腫瘤生長和遷移,降低炎癥細胞免疫應答,從而促進腫瘤進展。纖溶系統(tǒng)激活會影響肺癌患者化療耐受[10]。DD作為纖溶酶調(diào)節(jié)交聯(lián)蛋白凝塊降解產(chǎn)物,于凝血系統(tǒng)激活后形成[11]。有研究結果表明,DD含量高低是評估許多惡性腫瘤,尤其是肺癌患者腫瘤進展和預后的重要指標[5,8,11,14]。由于DD常規(guī)臨界值不能滿足臨床需求,本研究將DD的臨界值提高至981 ng/mL,回顧性分析DD與肺癌患者生存期的相關性,探討新的DD臨界值(981 ng/mL)作為評估肺癌患者預后的價值。
選取天津市第五中心醫(yī)院和天津醫(yī)科大學腫瘤醫(yī)院2012年10月—2016年10月住院的153例經(jīng)組織學或細胞學確診的肺癌患者(鱗癌38例、腺癌79例和小細胞肺癌36例),其中男108例、女45例,年齡28~78歲。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Ⅰ+Ⅱ期18例、Ⅲ+Ⅳ期90例;小細胞肺癌患者中局限期23例、廣泛期22例。記錄隨訪患者治療后4年內(nèi)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相關情況。
符合下列任一條件:體質(zhì)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35,肝功能異常(總膽紅素>15 mg/L),腎功能異常(肌酐>15 mg/L),正進行肝素治療或服用任何預防性抗凝藥物。
肺癌患者臨床病理分期采用國際抗癌聯(lián)盟和美國癌癥聯(lián)合會制定的第7版TNM分期標準。所有實驗室指標均為首次住院手術前或化療前檢測結果,實驗室指標包括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細胞角蛋白19片段(cytokeratin-19 fragment,CYFRA21-1)、鱗狀細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Ag)、乳酸脫氫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DD。
CEA采用MODULAR E170全自動電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瑞士羅氏公司)及配套試劑(電化學發(fā)光法)測定,參考區(qū)間為0~5.0 μg/L。CYFRA21-1采用Cobas e602全自動化學發(fā)光儀(瑞士羅氏公司)及配套試劑(電化學發(fā)光法)測定,參考區(qū)間為0~3.3 ng/mL。SCC采用Cobas e602全自動化學發(fā)光儀(瑞士羅氏公司)及配套試劑(電化學發(fā)光法)測定,參考區(qū)間為0~1.5 ng/mL。LDH采用Cobas C701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瑞士羅氏公司)及配套試劑(速率法)測定,參考區(qū)間為100~245 IU/mL。DD檢測采用VIDAS儀器(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及配套試劑(酶聯(lián)免疫法)測定。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各組生存曲線的比較采用Kaplan-Meier法,計量數(shù)據(jù)采用中位數(shù)(M)[四分位數(shù)(P25~P75)]表示,統(tǒng)計方法用非參數(sh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當DD的臨界值提高至981 ng/mL時,高齡組(≥65歲)與低齡組(<65歲)DD水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DD的臨界值為500 ng/mL和981 ng/mL時,不同性別、吸煙史、病理類型的肺癌患者DD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女性肺癌患者生存期明顯高于男性(P<0.01),不同吸煙史、年齡、病理類型、CEA、CYFRA21-1、LDH患者生存期無明顯差異(P>0.05)。不同DD的臨界值與肺癌患者生存期有關:當臨界值為500 ng/mL時,不同DD分組肺癌患者生存期無明顯差異(P>0.05);而當臨界值為981 ng/mL時,不同DD分組肺癌患者生存期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當DD的臨界值為500 ng/mL時,≤500 ng/mL組和>500 ng/mL組患者生存期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當DD的臨界值提高至981 ng/mL時,>981 ng/mL組生存期明顯低于≤981 ng/mL組(P<0.05)。見圖1。
表1 不同臨床特征肺癌患者DD水平比較
表2 不同臨床特征的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比較
圖1 以不同DD臨界值分組的肺癌患者生存期比較
腫瘤患者常伴有凝血和纖溶系統(tǒng)異常,而凝血和纖溶系統(tǒng)異常會加速腫瘤進展,尤其是纖溶亢進可溶解腫瘤基質(zhì)蛋白,改變腫瘤微環(huán)境,促進腫瘤細胞浸潤、遷移。有研究結果表明,纖溶系統(tǒng)與腫瘤轉移密切相關,DD與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淋巴轉移密切相關[15-16]。腫瘤患者由于自身腫瘤細胞浸潤和機體內(nèi)免疫細胞數(shù)量及功能異常,腫瘤細胞、免疫細胞及其他基質(zhì)細胞提供“免疫微環(huán)境”不同,導致腫瘤患者纖溶亢進,纖維蛋白降解產(chǎn)物之一的DD含量升高[13]。本研究團隊前期分析了711例腫瘤患者凝血和纖溶相關實驗室指標,發(fā)現(xiàn)腫瘤患者相關的指標異于正常人群,以500 ng/mL作為腫瘤患者DD的臨界值可能無法滿足臨床需求,將DD的臨界值提高至981 ng/mL可有效預測腫瘤患者是否存在血栓,為臨床及時進行干預治療提供實驗室依據(jù)[13]。
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性別、病理類型、CEA、CYFRA21-1和LDH肺癌患者DD含量無明顯差異,而年齡是影響肺癌患者DD水平的重要因素[17]。本研究發(fā)現(xiàn),提高DD臨界值至981 ng/mL時,不同年齡組DD含量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而以500 ng/mL作為臨界值時不能體現(xiàn)出年齡與DD的相關性,這與文獻報道是一致的[17]。
有研究證實,肺癌、胰腺癌患者常伴高凝狀態(tài),同時纖溶亢進[3]。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血漿DD可作為非小細胞肺癌進展和淋巴結轉移的重要指標,血漿中高水平的DD也是小細胞肺癌患者預后的不良因素[5,15]。本研究發(fā)現(xiàn),當以500 ng/mL作為DD的臨界值時,不同組別的肺癌患者生存期無明顯差異,這可能與500 ng/mL偏低,無法將肺癌患者不同纖溶狀態(tài)正確區(qū)分開有關。而將DD的臨界值提高至981 ng/mL時,>981 ng/mL肺癌患者生存期明顯低于≤981 ng/mL肺癌患者,因此,將DD的臨界值提高至981 ng/mL可能是準確評估肺癌患者預后的關鍵。
總之,將肺癌患者DD的臨界值提高至981 ng/mL可明確其機體內(nèi)是否存在纖溶亢進,高水平DD(>981 ng/mL)是肺癌患者不良預后的重要指標,故提高DD的臨界值可有效評估肺癌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