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 ? ? ?要]? 英語作為我國教育中的基礎學科,在我們的學習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翻譯是英語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語言應用的一大難點。尤其是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我們與國外的聯(lián)系不斷深入,在進行對外溝通交流時,就必須具備良好的翻譯能力,才能確保溝通的順暢。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要認真對待中英互譯的學習,掌握翻譯的技巧,降低翻譯的難度。通過對中英互譯中的三個技巧進行分析,希望能給從事中英互譯教學的老師提供一些借鑒。
[關? ? 鍵? ?詞]? 中英互譯;技巧;增譯法;減譯法;轉換法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0)02-0198-02
一、中英互譯的三個技巧
(一)增譯法
增譯法就是在原文的基礎上對原文省略的主語、謂語等進行添加,使句子意思表達更為完整?;驹瓌t是不產(chǎn)生額外的語義。第一種:語法增補。在進行翻譯時,對代詞、冠詞、介詞等進行補充,例如:What about calling him right away?馬上給他打個電話,你覺得如何?(增譯主語和謂語)。This is yet another common point between the people of our two countries. 這是我們兩國人民的一個共同點(增譯介詞)。第二種:語義的增補。根據(jù)邏輯對原文省略的內(nèi)容進行增添,A book,tight shut,is but a block of paper. 一本書,如果緊緊合上不讀,只是一疊紙。(增譯暗含詞語)。第三種:文化增補。針對文中提到的故事人物有詳細的了解,然后根據(jù)兩個國家不同的表達方式進行不同的翻譯。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 瓢潑大雨(俚語,諺語翻譯)。If one is not patient in small thing,one will never be able to control great ventures. 小不忍則亂大謀。如果單純按照字面意識,如果不對小事有耐心,將永遠不能夠控制大事業(yè)。但是翻譯成中國的成語就會顯得更加有文化底蘊。為此,學生要對這些基礎的內(nèi)容進行增補,就必須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基本語法成分的劃分。在日常的課程教授過程中,注重對中西方文化的教學,使學生對中西文化有深刻的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將原文的意思進行準確的表達。
(二)減譯法
減譯法就是對文中多余的部分進行適當?shù)膭h減,使句子的表達更加簡潔完整。減譯不是簡單的對原文進行刪減,而是為了避免內(nèi)容的重復、文字的重復。由于中英文之間的語言差異會在翻譯的過程中出現(xiàn)很多問題,所以有必要對重復或者贅述的部分進行刪減。第一種是語法性減譯。包括代詞的減譯、動詞的減譯、名詞的減譯、連詞的減譯等,You will be staying in this hotel during your visit in Beijing. 你在北京訪問期間就住在這家飯店里。(省譯物主代詞)。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國政府歷來重視環(huán)境保護工作。(省譯名詞)。After they had entered the school,they were went into the library. 他們?nèi)胄:?,就走進了圖書館。(省譯主語)。I have just completed my fiftieth year. 我剛滿十五歲。(省譯定語)。第二種是邏輯性的減譯。針對語法邏輯進行相應詞語的刪減,例句:I hope you will enjoy your stay here. 希望您在這兒過得愉快。(在翻譯的時候就應省譯物主代詞)。第三種是修辭性減譯。對同義的詞語進行刪減,或者用新詞代替舊詞;簡練性減譯,語言講究簡潔、優(yōu)美。例句:There was no snow,the leaves were gone from the trees,the grass was dead. 天未下雪,但葉落草枯。但是按照直譯翻譯,則為這里沒有下雪,葉子已經(jīng)從樹上掉落,草也都死了。跟修辭性的減譯相比,缺少了文化語言的魅力。所以在進行減譯時必須注意語言的措辭優(yōu)雅,使人們能夠在簡短的話語中獲得更美的文字體驗,形成更好的畫面感。
(三)轉換法
在翻譯時,因為兩種語言在語法和習慣表達上存在差異,在重視原文的前提下,譯文必須與文化相匹配,這就是詞類的轉換。一是名詞轉換成動詞、形容詞、副詞,例句:Youll have to back the car up and turn around. 你得倒車,掉頭走。(名詞轉動詞)。All the students should develop morally,intellectually and physically. 學生都應該德、智、體全面發(fā)展。(名詞轉副詞)。二是形容詞轉換成副詞或名詞,I cant forget the very unfortunate. 我無法忘記那極其不幸的事情。(形容詞轉名詞)。三是動詞轉換成名詞、副詞或者形容詞。This book is about traveling. 這是本關于旅游的書。(動詞轉名詞)。四是介詞轉動詞。Im all for you opinion. 我完全贊成你的意見。(介詞轉動詞)。五是句型的轉換以及語態(tài)的轉換。We dont have much time left. Lets go back. 時間不早了,我們回去吧?。ň湫娃D換)。In some of the European countries,the people are given the biggest social benefits,such as medical insurance. 在歐洲有些國家,人們享受最廣泛的社會福利,如醫(yī)療保險等。(被動轉主動語態(tài))。在運用轉換法以及語態(tài)轉換法時,一定要對句子的結構以及詞匯的用法有良好的掌握,避免因為對語法的不理解,造成句子錯誤,創(chuàng)造“中國式英語”。
二、如何對中職學生進行中英互譯“三個技巧”的教學
(一)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根據(jù)句子成分進行“增譯、減譯”
中職學校的學生本身基礎較差,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加強學生對基本的單詞詞性以及句子成分的理解與學習。會劃分句子的八大成分,主語、謂語、賓語、表語、補語、同位語以及狀語。正確掌握英語的十種詞性,名詞、動詞、形容詞、代詞、副詞、數(shù)詞等,加強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只有更好地理解句子成分,才能更好地進行“增譯、減譯”。學生日常中對翻譯方法多加練習,達到熟能生巧的狀態(tài)。在教學的過程中,善于利用新的教學理念、教學工具等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英語作為外來語種,跟我們的母語——漢語不是同一語系,在很多的表達上都存在很大的差異,這就給學生的學習增添了很大的困難。如果學生失去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更加不利于英語知識的掌握。在課堂上出現(xiàn)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況,甚至會擾亂課堂秩序,耽誤他人的學習。所以,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英語歌曲以及故事等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利用網(wǎng)絡加強學生對西方文化的理解,學生在課下可以通過觀看英語電影的方式,提高自己對英語的興趣。通過電影,還能提高他們對英語的感知能力。時間一長,自己的聽力,甚至是即時翻譯的能力都會有很大的提高。
(二)在“轉換法”中注意中外文化區(qū)別
為了更好地進行中英互譯,必須加強對英語國家文化的理解。尤其是在“轉換法”翻譯技巧應用過程中,只有對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好地進行翻譯。例如,東西方的龍文化就存在很大的差異。龍在中國是一種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卻是罪惡的化身。還有在中文中的害群之馬的英文翻譯為a black sheep,英文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一只黑羊;瓢潑大雨被翻譯成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直譯為“下狗下貓”。原因是17世紀的英格蘭在下大雨的時候,一些城市的街道就會水流成河,而且這些污水中還會飄浮著大量的死貓死狗。所以,raining cats and dogs已成為英語里“大雨”的地道描述。為了避免在翻譯中出現(xiàn)問題,老師有必要加強對學生的文化常識內(nèi)容以及固定翻譯的教授。很多的中職英語任課老師關注的重點還是在學生的基礎知識上,并不注意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再加上,老師自身對中西方文化的了解也不夠多,在課堂教學上忽略了對文化差異的教學。中職學生不僅要學習文化知識,還要培養(yǎng)實際的操作能力,課程較多。集中進行學習翻譯的時間有限,這就需要相關的老師在學習中利用這些俚語、風俗等吸引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效率。
總之,在中職英語教學過程中,因為學生的基礎比較薄弱,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因為跟不上老師的教學節(jié)奏,導致學習興趣不高的情況。尤其是在中英互譯的課堂上,有大量的理論知識需要教授給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是非??菰餆o味的。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利用先進的教學設備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強對中西方文化差異之間的講解。本文對中英互譯中的三個技巧的研究還存在很大的不足,日后還會繼續(xù)進行研究分析。
參考文獻:
[1]馮偉年.論英漢翻譯中的增詞技巧[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2):102-107.
[2]高秀玲.淺談英漢翻譯過程中的轉換技巧[J].淮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3(3):80-82.
編輯 馬燕萍
作者簡介:趙麗芳(1977—),女,壯族,本科,中職講師,研究方向:中職英語語法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