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朝鮮族是中國各民族中流動較早、流動比例較高、流動范圍較廣的少數民族之一。朝鮮族社會自形成以來經歷了多次大規(guī)模的社會變遷,每一次都伴隨著朝鮮族人口的流動與適應。隨著全球化、改革開放,中國社會發(fā)生著劇烈的變遷,中國朝鮮族始終調整、適應著中國社會與國際社會的各種變化。本次研究綜述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理論研究,一部分是現實研究。其中將現實研究部分分為三大部分,分別為朝鮮族流動人口研究、朝鮮族動人口的社會適應研究、宗教因素對朝鮮族社會適應影響的研究。
關鍵詞:朝鮮族;社會適應;宗教適應
一、理論研究
(一)流動人口動力機制理論研究:
古典與新古典主義經濟理論,強調資源分布不均衡引起人口的流動與遷移,流動人口產生的原因是經濟方面的,即遷入地和遷出地經濟水平存在差異,而人口流動導致勞動力的流動,可以減少這種差異最終導致人口流動停止;新家庭經濟理論,隨著國家和政府開始重視流動人口和移民的身份以及生存狀況,以及非法移民和流動人口身份認同問題等,流動人口的動力不再只考慮經濟因素,逐步開始關注情感、文化等因素;世界體系理論:該理論基于結構—歷史—功能主義的范式,該范式提出人口流動不完全是由物質、勞動力資源的分布不均引起的,而是受到結構和歷史因素的影響,而世界體系理論并不將視野局限于某個地區(qū)的人口流動,而是著眼于宏觀視野、國際視角,將人口流動歸結于整個世界資本的流動;以及“推拉”模型理論:基于城市二元發(fā)展理論認為人口遷移既受到來自城市社會的拉力,也有來自民族地區(qū)鄉(xiāng)村的推力,是兩種不同方向的力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有促使人口遷移的正面積極因素,也存在阻礙人口遷移的負面消極因素,同時也與少數民族自身的具體情況有關。
(二)社會文化適應理論研究
社會網絡理論:社會網絡指基于人與人之間各種社會關系而形成的社會交往和互動的網絡系統(tǒng)。廣泛應用于后期流動人口的遷入動機,以及流動人口在流入地的生存機制;雖然社會網絡研究不能解釋最初移民的原因,但是卻可以解釋移民流源源不斷的原因,可以用來預測移民的趨勢;
社會資本理論:社會資本是一種促進人類交往的社會結構性資源,根植于社會網絡或社會關系之中,不僅是一種可以增值的資源,也是人們?yōu)楂@取各種效益的投資活動。對朝鮮族的跨國流動和國內流動的動因和途徑都有很強的解釋力;
個體化、跨文化理論:跨文化即指為了適應某種新文化而積極改變的過程。不同的地區(qū)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當一個地區(qū)的人群成規(guī)模地進入到另一個不同文化的地域時,必然會經歷文化接觸、文化震撼、文化適應和文化融合的過程,從微觀層面解釋了流動人口自身和其他方面的適應性變化。個體化指的是一種不斷強調人在社會文化形態(tài)和模式的環(huán)境中成為個體,并為自己的生活確定形式、秩序以及方向。個體化推動因素多元,政府管控、市場推動的同時也使得強流動性社會為個體生存帶來挑戰(zhàn)。
本節(jié)介紹了流動人口動力機制理論、社會資本和社會網絡理論,用于解釋朝鮮族國內與國外流動的動因、過程以及適應策略。個體化理論、跨文化理論分別從微觀層面解釋了社會適應的諸多風險與生存困境和挑戰(zhàn),和流動人口為了適應某種新文化而積極發(fā)生的變化。
二、現實研究
(一)朝鮮族流動人口研究
朝鮮族流動人口的定義是離開戶口所在地半年以上的朝鮮族人口,是空間流動視角??臻g流動主要是指全球化、城市化背景下朝鮮族的國內跨地區(qū)流動和跨國流動,本文中主要以朝鮮族跨國流動人口為主進行文獻整理。
朝鮮族流動人口現狀研究。朝鮮族是我國流動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之一,流動分為境內流動和跨境流動,文獻搜集主要以跨境流動為主,朝鮮族跨國流動人口的特點為女性多與男性且流動方向為單向型;人口流動的原因主要是出于經濟考慮,并且從過去單純追求經濟利益,轉向經濟利益和個人發(fā)展并行;由于在價值觀、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及心理特征等方面存在差異,很多朝鮮族感到在韓國很多不適應的地方,反而因在韓的隱形或顯性排斥強化對中國的國家認同;朝鮮族人口流動一方面緩解農村人口過剩和城市就業(yè)壓力,提高朝鮮族市場經濟意識和現代理念等方面帶來了積極影響;另一方面,朝鮮族人口大規(guī)模持續(xù)外流也導致朝鮮族社會的急速萎縮,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危機。
朝鮮族人口流動的問題研究。人口流動的直接后果就是人口大量流失,特別是在邊境農村出現了嚴重的空心化和老齡化現象,特別是認為中朝邊境許多村莊“空巢化”現象,成為中朝邊境安全的不確定因素;認為朝鮮族人口負增長,性別失衡人口增長乏力與國家計劃生育政策、人口流動、民族教育觀念、婚姻家庭生活變遷等方面相關,流動人口在社會認同與制度保障方面欠缺。
(二)朝鮮族流動人口的社會適應研究
關于流動人口社會適應層面的研究,主要從經濟整合、行為適應、文化接納和身份認同四個層面進行探討。
經濟整合層面:朝鮮族流動人口從事的工作,大多社會地位不高,收入水平不高,勞動時間長,勞動強度大,經常加班,升遷機會較少,職業(yè)聲望較低,工作不穩(wěn)定,社會保障不健全;從工作時間來看,外籍勞務人員的日平均勞動時間為10小時58分鐘??紤]到外籍勞務人員主要在3D行業(yè)中的中小企業(yè)工作,每周需進行50—60個小時的長時間且高強度的體力勞動;平均月收入男性稍微高于女性,但比較正常工資標準而言,勞務人員的工資水平相對較低;居住情況方面,約60%的勞務人員居住在工廠或集裝箱做成的臨時性住所里,居住環(huán)境惡劣。費用負擔方面,考慮到勞務人員的月平均工資,這部分費用將給勞務人員帶來一定經濟負擔。據調查,從事制造業(yè)的赴韓務工朝鮮族,四大保險的加入率不到。
行為適應層面:從婚姻交往方面看,朝鮮族女性涉外婚姻的途徑,大部分是通過親戚朋友的介紹或中介聯姻,導致信息不對稱;婚姻形式包括交換婚姻與虛假婚姻,以虛假婚姻形式來獲取韓國國籍達到出國掙錢的目的,或者雙方資源交換從而各自受益的交換婚姻;朝鮮族的社會關系網絡強度最大的是血緣關系,其次是朋友、同學關系,再次是工作關系,最后是與當地人的關系。親屬關系的強度高于非親屬關系,與正式群體以及當地人的關系較為松散。朝鮮族初到陌生的移居地,資源較少,選擇空間較小,為安全起見,他們會選擇抱團聚居的形式,逐漸形成行業(yè)集群化、生活聚居化、網絡社團化的朝鮮族社區(qū)。
文化接納層面:朝鮮族流動人口從朝鮮族文化到另一種文化的跨文化適應;需要適應不同的制度、語言、價值、信仰,改變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語言能力影響人際交往狀態(tài),語言關過了會消解一部分人際交往障礙。朝鮮族利用在語言、習俗方面與韓國相似的優(yōu)勢,利用各種親屬或血緣關系達到流動的目的。赴韓國打工后回國的朝鮮族在消費方面發(fā)生變化,朝鮮族具有“高消費、低儲蓄”的消費模式,存在“重生命”、“重人生”、“重娛樂”的消費觀念。
身份認同層面:有研究數據表明,74%的被訪者認為自己更適應中國的生活,只有16%的被訪者更適應韓國的生活,而44%的被訪者認為自己更不適應韓國的生活,這說明絕大多數朝鮮族在韓國普遍不適應,適應者為極少數。朝鮮族在韓國面對排斥和歧視時發(fā)生分化,一部分朝鮮族努力融入韓國;另一部分朝鮮族選擇回到中國。由于在價值觀、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及心理特征等方面存在差異,很多朝鮮族感到在韓國很多不適應的地方,反而因在韓的隱形或顯性排斥強化對中國的國家認同。
(三)宗教因素對朝鮮族社會適應的影響研究
近些年來,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劇增,其社會適應狀況得到一些學者的關注。其中,信仰宗教的少數民族人口在少數民族群體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宗教適應成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會適應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教適應是指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面對城市環(huán)境,為順利在城市生產、生活,對涉及宗教信仰方面所做出的某些調適。宗教信仰對信教的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領域產生深刻影響,對于信教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來說亦是如此;宗教因素的作用包括兩個方面,分別是正向促進作用和反向阻礙作用。首先,對大多數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來說,宗教不僅是其貫徹宗教信仰、鞏固民族文化、加強民族聯系的紐帶,還是在城市中互幫互助、解決困難、排解心理不適的橋梁紐帶。宗教適應是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會適應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教適應能夠促進其更好的適應社會生活其他方面。有研究朝鮮族的學者認為,宗教在構建朝鮮族的社會網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客觀上來說……可以促進遷移群體內部的團結,并解決群體的困難。通過教會,朝鮮族遷移者可以更好的與韓國人溝通交流,同時又團結了本民族群體,這又是原生性與工具性相結合的產物。反之,宗教適應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文化認同方面有一定的阻礙作用。有學者指出,宗教的維系使得這一群體緊密相連,形成共同的民族宗教心理,這一民族認同感內化到個人的生活中,成為一道阻隔城市文化的鴻溝;不同民族群體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在日常性社會交往中由宗教信仰沖突引發(fā)的文化意義上的排斥和沖突屢見不鮮。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宗教信仰往往與民族問題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交織在一起,由此引發(fā)的民族群體事件惡化民族關系、破壞社會穩(wěn)定。
宗教從來都是社會團結與社會整合的方式,并且在流動的少數民族中宗教信仰以及宗教精神所傳達的價值,韓國教會更有助于他們在主流人群中生存與發(fā)展。對于信仰基督教的中國朝鮮族來說,進入韓國、日本等陌生環(huán)境時,宗教適應的正向功能就會發(fā)揮極大的作用,其宗教信仰以及宗教精神所傳達的價值,更有助于他們在陌生的主流人群中生存與發(fā)展。有些在韓朝鮮族在進入所認為的想象的擺脫祖國以后的難以克服的生存困境時,基于教會的力量來尋求最基本的生存資源;有些借助教會中的社會關系來進一步拓展血緣社會關系網絡,從而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與社會認同。
參考文獻
[1]段成榮,遲松劍.我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狀況研究[J].人口學刊,2011(03):21-28.
[2]湯奪先.西北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現狀的調查分析——以甘肅省蘭州市的調查為視點[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2):37-43.
[3]呂紅平,李英.流動、融合與發(fā)展——少數民族地區(qū)人口流動研究[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4(06):14-21.
[4]佟春霞.我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研究述評[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0(03):1-5.
[5]王希恩.中國全面小康杜會建設中的少數民族人口流遷及應對原列[J).民族研究,2005,(3).
[6]樸今海,王春榮.流動的困惑:朝鮮族跨國流動與邊疆地區(qū)社會穩(wěn)定——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邊境地區(qū)為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35(02):12-16.
[7]樸光星.赴韓朝鮮族勞工群體的國家、民族、族群認同[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7(03):41-47.
[8]李梅花.跨界·認同·發(fā)展:朝鮮族跨國人口流動的三個面向[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1):38-43.
[9]孫春日.中朝邊境地區(qū)人口流失及對策——以延邊朝鮮族人自治州為例[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46—50.
[10]樸美蘭.20世紀90年代以來延邊朝鮮族人口負增長原因探析[J].東疆學刊,2010,(1):55—63.
[11]方艷花.中國朝鮮族在韓國就業(yè)的問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
[12]徐芳.中國朝鮮族流動人口社會適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
[13]孫巋,邊疆.文化互補:朝、漢民族消費規(guī)范比較與借鑒[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7(06):87-90.
[14]周傳斌,楊文筆.城市化進程中少數民族的宗教適應機制探討——以中國都市回族伊斯蘭教為例[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2):30-36.
[15]湯奪先,顧菲菲.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宗教適應——以安徽省合肥市為例[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2,21(05):35-39.
[16]任茵.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城市融入[D].延邊大學,2015.
[17]曾結珍.少數民族農民工的城市文化適應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
[18]陳紀.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問題:社會排斥的視角[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1(01):83-88.
作者簡介:
徐俊雪(1994年—),女,漢族,河南省鶴壁市人,碩士研究生在讀,民族學,單位:延邊大學,研究方向:民族文化與社會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