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天
摘? ? 要:指向深度學習的英語同主題閱讀教學,以教材提供的主題為主干,基于學生的認知,選擇相關聯(lián)的閱讀材料,強化同主題范圍的語言知識,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引導學生深度學習,探究語篇主題意義,從而優(yōu)化學生的思維品質,提升學生的閱讀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深度學習;同主題閱讀;思維品質;閱讀能力
深度學習是對學習狀態(tài)的質性描述,涉及學習的投入程度、思維層次和認知體驗等層面,強調對知識本質的理解和對學習內(nèi)容的批判性吸收與利用,追求有效的學習遷移和真實問題的解決,屬于以高階思維為主要認知活動的高投入、有意義學習[1]。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同主題閱讀教學,引導學生深度學習,探究語篇主題意義,從而優(yōu)化學生的思維品質,提升學生的閱讀技能。
一、同主題閱讀的教學意義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了由六個要素構成的課程內(nèi)容和內(nèi)容標準。主題語境是第一要素,其中學生對主題意義的探究式學習是核心內(nèi)容[2]。
以探究語篇主題意義為導向的同主題閱讀,一方面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因為同主題閱讀是對教材語篇的延伸,合適的閱讀材料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當中復習教材中所獲得的語言知識,避免學生脫離主題語境和主題意義的碎片化、淺層次學習;另一方面能提高閱讀效率,因為同主題文章往往在詞匯、話題、體裁等方面體現(xiàn)出一定的相似性,學生能更好地舉一反三, 實現(xiàn)舊知識的正向遷移,也能不自覺地運用閱讀策略與閱讀技巧。下面,筆者以譯林版《牛津高中英語》中“Cultural Differences”一課教學為例,介紹英語同主題閱讀教學中材料的選擇及實施步驟。
二、英語同主題閱讀教學中材料選擇的兩個環(huán)節(jié)
(一)逆向設計,明確教學目標
本節(jié)課采用逆向思維來設計教學。逆向教學設計共分為三個階段:階段1——預期結果;階段2——評估證據(jù);階段3——學習計劃,強調“以終為始”,即先確定單元預期的“大概念”,再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jù),最后才設計學習活動。筆者上這節(jié)課之前深刻地思考了“學生要學會什么?要做什么?”這些問題,而不是單純地思考“為了達到學習目標,學生需要什么?”的問題[3]。
本節(jié)課教材提供的語篇是一個相對簡單的對話,分別來自中國、文萊和英國的三名學生關于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進行觀點上的交流。筆者所執(zhí)教的班級是文科實驗班,學生英語基礎相對比較好,從學情方面分析,這個語篇相對于學生來說比較簡單,道理也比較淺顯,就是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但是《新課標》在主題語境中提出能夠通過中西文化的比較,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引導學生構建多元文化視角,教師要樹立語言教學和文化學習相互促進、相互滲透的意識,引導學生采用多種方式學習中外文化知識,樹立正確價值取向的認知、行為和品格,要正確認識和對待他國文化,吸收中外文化精華,增強國家認同感,自覺傳播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因此,本節(jié)課光教材內(nèi)容遠遠不夠,還可以增加一個同主題的閱讀材料。
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不再僅僅局限于對教材文本的理解,而是借助同主題閱讀材料,將文化差異這個主題進行深度挖掘和升華。由此,筆者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學生能夠理解閱讀材料,并且能夠對文化差異有個正確的態(tài)度,即對于他國文化,學生要持尊重、包容、學習的態(tài)度;對于本國文化,學生要有認同感和自豪感,要做一名文化傳播小使者,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
(二)根據(jù)目標選定閱讀材料
相對于“除了理解閱讀材料之外,還要對中外的文化持有一個正確的態(tài)度”這個教學目標,教材文章只是淺顯地列舉了各國的文化差異,因此,需要選定一個能夠進一步深化主題,推進課堂活動的同主題閱讀材料。筆者利用英語報紙、網(wǎng)絡資源、其他老師優(yōu)秀課例資料和學生的閱讀訓練材料等諸多途徑,最終在一次集體備課中,從同事的推薦當中獲得靈感,想到了一份高考模擬卷中的一個閱讀材料“Fish cheeks”(魚頰)。
這篇文章由著名的華裔女性作家譚恩美所寫。作者出生在美國,她是中國移民家庭的第二個孩子。她的文章多在探索中美文化的差異和沖突,被譽為美籍華人中最具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在“Fish cheeks”這篇文章中,作者按照自身早年經(jīng)歷描寫了一個故事。主人公Amy,暗戀牧師的兒子,一個美國男孩。圣誕節(jié)那天,Amy父母邀請了牧師和他的兒子到家里做客,Amy對自己的中國移民身份深感自卑,希望像美國女孩一樣熱情美麗。所以她的父母和親友在飯桌上表現(xiàn)出來的諸多中國傳統(tǒng)習俗讓她很羞愧,當她父親將魚頰夾給她吃的時候,她更是無地自容。但是她父母的愛和語言,讓她在日后的成長中慢慢地接受了自己的身份,認同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文中的Amy其實就是譚恩美的化身,她最終成為一名作家,將中國的文化傳揚到世界。這篇閱讀材料經(jīng)過改編后難度符合學情,契合主題。
因此,本節(jié)課同主題閱讀材料的選擇,按照《新課標》的要求,符合學情,也基于教學目標而確定。
三、指向深度學習的同主題閱讀教學實施步驟
(一)了解文化差異,引入活動主題
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按照由淺入深、層進式展開。首先是對教材文本的處理,讓學生了解許多文化差異,相當于一個引入,學生對不同的文化差異產(chǎn)生很大的興趣。其次,筆者進一步詢問:“Should we learn cultural differences?”在學生討論后列出為何要學習文化差異的原因之后,筆者進一步追問:“When faced with cultural differences, what should we do?”在詢問學生如何對待文化差異這個問題上,引導學生快速閱讀同主題的材料“Fish cheeks”。
(二)基于問題導引,提升思維品質
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即找出文中提到的所有中美文化差異。這部分教學起承上啟下作用,承接上一個活動“認識文化差異”,轉入下一個活動“對文化差異的態(tài)度”。在找出所有文化差異后,筆者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文本,歸納出主人公的情感態(tài)度變化。學生很容易找出,作者由要見暗戀對象的緊張害怕到由父母親友的行為帶來的尷尬,再到故事高潮部分——父親給她吃魚頰肉讓她羞愧,無地自容,到最后父母的愛讓她認同自己的文化帶來的民族自豪感。接下來,通過三個深層次的問題引發(fā)學生深層次思考。
問題1:Why did Amys father offer her the fish cheek? What does it represent?(學生通過思考和討論,可以得出,魚頰其實象征著中國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愛)
問題2:Why did Amys mother give her a miniskirt as a present?(這個問題的設定,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中國父母對于子女細心體貼的愛。媽媽全程都知道Amy的內(nèi)心活動,她也知道Amy渴望入鄉(xiāng)隨俗,成為一名真正的美國人,所以這一細節(jié)反映了媽媽對女兒的理解,也為下文的情感變化做好了鋪墊)
問題3:After giving the present, why did Amys mother say “Your only shame is to have shame”?(這個問題是考查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高潮部分的理解。為什么媽媽會這樣說?媽媽是想點醒自己的女兒,雖然她送了一件美國女孩子愛穿的迷你短裙,雖然他們移民到美國,他們可以在外在方面,例如穿著上,像個美國人,但是他們的內(nèi)在永遠都是中國人,永遠不能失去一顆中國心,要認可和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要有民族自豪感)
以上三個問題考查了學生對于文本細節(jié)描寫的理解能力,讓學生能夠對文章的主題思想有深刻的認識。
(三)解決實際問題,靈活遷移應用
在最后的活動當中,筆者向學生介紹,文本當中的主人公Amy指的就是譚恩美,她成了中華文化的傳播者。于是筆者設計了實際應用活動,就是設計了一個情境:譚恩美受邀于一個著名的美國電視節(jié)目,在節(jié)目中,她會談到自己的早年經(jīng)歷,自己的思想態(tài)度變化以及向大家介紹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所以假設一名學生是譚恩美,另一名是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讓學生在課堂上編出一段采訪并且展示給大家。
由于前一個單元教授過如何進行采訪,而且在課堂前段部分大量充分的鋪墊下,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很快準備并表演這段小對話。其中有一組男生表演得格外出色,給老師和同學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介紹一種中國文化”中扮演嘉賓的男生忘詞了,他的搭檔馬上提醒:聽說你們中國人在有些場合特別喜歡吃面條。這個男生馬上反應過來,說:中國人在生日的時候會吃面條,面條象征長壽。這個活動設計得很巧妙,學生參與度非常高,在對文本所學內(nèi)容進行簡短闡述后,就是對中國文化的介紹,學生都很感興趣,情感態(tài)度也得到了升華。
本節(jié)課完整地呈現(xiàn)了同主題閱讀教學。在主題探究活動的設計上,筆者非常注意激發(fā)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深化對該主題的理解和認識。通過一系列相關聯(lián)的、綜合的語言學習和思維活動,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理解和語言表達能力,推動了學生對主題的深度學習,幫助他們建構新概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任虎虎.指向深度學習的高中物理教學研究[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2019:4-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8-10.
[3]格蘭特·威金斯,杰伊·麥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第二版)[M].閆寒冰,宋雪蓮,賴平,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