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商標承載著企業(yè)的社會信譽,是企業(yè)生產的基礎保證。而在社會發(fā)展實踐中,有大量惡意搶注商標的行為存在,其不但嚴重擾亂了商標注冊管理秩序和公平競爭市場秩序,而且破壞了營商環(huán)境,浪費了行政資源。對于這種情況,相關部門應及時完善商標審查制度的同時,相關權利人可以通過建立和完善各自的商標監(jiān)控體系,來對自己注冊的商標進行實時監(jiān)控。當商標被惡意搶注時,可以依法提出申請商標異議、請求宣告搶注商標無效等方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商標搶注;原因;建議
1、商標搶注概述與立法現(xiàn)狀
1.1商標搶注概述。關于商標搶注的含義,理論界存在多種觀點。其實,商標搶注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商標搶注是指未經(jīng)在先權益人許可,將其享有財產權益或者人身權益的標識申請商標注冊的行為。狹義的商標搶注則是指未經(jīng)在先商業(yè)標識使用者許可,將其商業(yè)標識申請商標注冊的行為,則是指未經(jīng)在先商業(yè)標識使用者許可,將其商業(yè)標識申請商標注冊的行為。由于廣義的商標搶注如將他人著作物、享有專利權的實用新型或者外觀設計或者姓名搶注為商標,可以分別通過著作權法、專利法或者侵權責任法、民法進行規(guī)定,因此在商標法領域談論商標搶注通常是指狹義的商標搶注而言。狹義商標搶注的標識主要包括他人在先使用的商標(注冊商標和未注冊商標)、商號、域名[1]。
1.2商標搶注的立法現(xiàn)狀。商標搶注現(xiàn)象的長期存在,說明有效法律規(guī)制的匱乏。因此有必要梳理和完善當前我國商標法中的商標搶注規(guī)制體系[2]。2019年新修的《商標法》主要內容針對商標搶注行為作出了進一步規(guī)制。目前,就我國《商標法》規(guī)范體系來說,規(guī)制商標惡意搶注的法律規(guī)范主要有第四條、第七條、第九條、第十三條、第十五條、第三十二條。其中第七條僅宣示性地規(guī)定了“申請注冊和使用商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并未明確違反該原則應當承擔何種法律責任;第九條和第三十二條雖加強了對在先權利的保護,但對于“已經(jīng)使用并有一定影響”的法律認定標準仍未予以明確;第十三條是關于禁止在相同或類似商品上搶注他人未在中國注冊的馳名商標、在不相同或者不類似商品上搶注他人已在中國注冊的馳名商標;第十五條是關于禁止代理人、代表人以自己的名義搶注被代理人、被代表人商標。這些條文特別強調商標申請人必須具備真誠使用意圖,禁止不以使用為目的的商標注冊,同時要求商標申請人在申請商標時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不得損害在先權利人的合法權益。這在一定程度上對于搶注行為的個案認定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但適用范圍有限,仍無法包括搶注商標的全部類型[3]。
2、 商標搶注的成因
2.1商標申請條件寬松。從目前我國商標注冊審查條件的流程來看,商標注冊審查的過程不需要商標申請人直接參與而是單獨由商標局的工作人員完成的。這種審查流程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在整個審查過程中不可能有效核實申請人的主觀是否存在惡意及是否侵犯他人的其他合法權利;另一方面也不可能知曉申請人的申請目的是否是為了在商品和服務上使用注冊商標。過于寬松的注冊制度使得商標真正權利人要花費大量的精力監(jiān)控搶注其商標的行為,不但監(jiān)控成本和維權成本高昂,在面對可能出現(xiàn)的財產損失和商業(yè)機會喪失時往往顧此失彼,繼而侵害在先權利人的合法權益[4]。
2.2商標搶注成本低廉。商標承載著一個企業(yè)的商業(yè)信譽和社會對其產品價值、質量以及服務的認可。一方面,搶先注冊他人已經(jīng)使用并有一定影響的商標,可以節(jié)省大量的產品廣告宣傳、品牌培育及市場開拓的成本,利用他人已經(jīng)獲得的品牌效應,推銷自己的產品和服務,以迅速占領市場;另一方面,若搶注成功,搶注人便能從豐厚的許可使用費或轉讓費中賺取收益。如果搶注人惡意搶注商標并不是為了自己實際使用,而是對該商標進行許可和轉讓,其又能從中獲取一部分利益。
2.3商標搶注的賠償和懲戒機制不完善。由于我國目前尚未確立商標搶注的賠償和懲戒機制,而該賠償和懲戒機制的缺位所導致的后果,對于搶注人來說,一方面,其搶注即使日后會被宣告無效,但在被宣告之前,搶注人利用該商標所已有的商譽,往往已經(jīng)獲得非常可觀的收益;另一方面,商標搶注人即使事后被追責,鑒于我國現(xiàn)行法律對商標搶注行為并不能有效規(guī)制,故其所需承擔的法律責任也是僅僅失去搶注的商標,而無需承擔任何刑事責任。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商標搶注行為的發(fā)生。
3、關于完善我國商標搶注法律規(guī)制的建議
3.1 從立法層面遏制商標的搶先注冊。我國新修定的《商標法》一方面明確了真誠使用意圖的商標注冊制,能夠起到遏制商標搶注的積極作用;但另一方面對于尚未使用商標的轉讓卻缺少禁止性規(guī)定,由此使假裝有使用目的但實際上以轉讓獲利為目的的商標搶注仍然有其生存的制度空間,導致商標搶注的滋生。因此,在立法層面就應當禁止以商標轉讓為目的但是并不實際使用的商標獲得注冊,使商標搶注者無機可乘。
3.2完善商標審查制度。目前我國在商標注冊申請階段,只需申請人提供身份證明、營業(yè)執(zhí)照等資料,由于提供信息不完整,所以不能從根本上遏制商標搶注行為。在未來《商標法》的修訂中,可以一方面要求商標申請人申請注冊商標時增加遞交材料的內容;另一方面借鑒美國的《蘭哈姆法》,以“實際使用”為商標申請注冊的前提,要求申請者在商標申請注冊時,向商標局提供證據(jù)證明自己有實際使用此商標的意圖,并且已經(jīng)為實際使用該商標作了必要的準備。如果申請者僅在商標申請注冊時表明有使用意圖,但又不能提供相關證據(jù)證明其有實際使用的意圖,則應當認定其沒有實際使用意圖,從而駁回其商標注冊申請。
3.3構建商標搶注行為的懲戒和賠償機制。商標搶注行為本身是嚴重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秩序的非正當行為,因此不應將賠償金額僅僅限定在一定的范圍內,而應加大對商標搶注人的懲罰性賠償,從而加大對商標搶注者的威懾性。但我國目前對于商標搶注行為并未構建體系化的懲戒和賠償機制,僅規(guī)定的駁回注冊申請和宣告商標無效并不能對搶注人起到很好的懲戒和威懾效果;而《商標法》規(guī)定的誠實信用原則并非強制性規(guī)范,致使誠實信用原則在實踐中的可操作性不強。鑒于此,在今后的立法實踐中應進一步加大對商標搶注行為的規(guī)制和懲戒力度,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大商標審查的效率,增加商標搶注者的侵權成本,減少商標真正權利人的維權成本,從源頭上遏制商標搶注行為滋生的土壤。
4、結語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商標搶注是亟待《商標法》予以規(guī)制的重點對象。在國家強調全面深度保護知識產權、營造優(yōu)質營商環(huán)境的大環(huán)境下,《商標法》的第四次修改對于進一步遏制商標搶注意義重大。但是要想徹底根除商標搶注,進一步優(yōu)化我國商標法律制度仍然任重而道遠,應結合我國商標法發(fā)展的社會實踐,同時借鑒國外的有益經(jīng)驗,從根源上完善打擊商標搶注行為的規(guī)范,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秩序的健康發(fā)展,維護國家知識產權形象的建立。
參考文獻
[1] 李揚.我國商標搶注法律界限之重新劃定[J].法商研究,2012(02):76-84.
[2] 戴文騏.認真對待商標權:惡意搶注商標行為規(guī)制體系的修正.知識產權.2019年:34-47
[3] 秦卓瑜.惡意搶注商標的認定與應對路徑探析.山西農經(jīng).2019年:11-13
[4] 沈自鳴.惡意注冊商標問題的成因及法律規(guī)制建議.法制與社會.2020年:72-73
作者簡介:孫文敏(1994-),女,漢族,山東東營人,長春理工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知識產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