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雁平
主題教學,即“1+x”閱讀教學,是一種以一篇帶多篇(一本甚至若干本)的教學方式。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們大多拘泥于一種方式,即精講一篇,讓學生再走馬觀花地略讀若干篇,雖然也達到了多讀的目標,但是方式單一,有時甚至并不適合文本教學,以致效率低下。因此,主題教學,也要根據不同的文本,選擇不同的教學策略,進行有效的設計。除了上面說的那種教師們慣用的單講一篇,其余由學生自學或者教師略講的教學方式外,還有三種實用的方式。
一、打破學科界限,進行無界閱讀
教學中,應培養(yǎng)學生無界閱讀的理念,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文本,促使他們成為真正的博學之才。
例如,統(tǒng)編本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主題是“熱愛大自然”,編排了科普童話《小蝌蚪找媽媽》《我是什么》與科普詩歌《植物媽媽有辦法》三篇精讀課文。 “我愛閱讀”板塊編排了科普童話《企鵝寄冰》。本單元旨在讓學生喜愛大自然,調動學生去仔細觀察大自然以及探究大自然奧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根據本單元文本特點,就可以讓學生拓展閱讀適合低年級學生的科普類著作,如魯克的《誰丟了尾巴》,這本書將科學知識與童話故事完美結合,且運用詩歌般的語言,特別適合低年級學生閱讀。也可以讓學生拓展閱讀《童言科普童話》,這本書也是將所闡述的科學知識融入到新穎有趣的童話故事中,通俗易懂,充滿童趣。
在閱讀整本書的時候,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跨學科閱讀,如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神秘島》是一部經典的科幻作品,里面涉及很多知識,如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在學生閱讀過程中,教師也可推薦相關資料給學生,幫助他們理解并拓寬知識面。
二、以問題為導向,進行探索閱讀
在學習文本過程中,學生難免會因知識范圍的限制,對一些文本不夠理解,如統(tǒng)編本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走近魯迅”,安排了四篇文章,兩篇魯迅寫的文章,即小說《少年閏土》節(jié)選和散文《好的故事》;兩篇寫魯迅的文章,即周曄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與臧克家的《有的人》。由于寫作時代距今較遠,寫作背景學生不了解,且語言相對來說拗口生澀,因此在理解文本上學生會有一定的困難。這時候,就需要學生帶著閱讀中出現的問題去查閱資料,拓展閱讀,以幫助自己理解。如,《有的人》中有句話是“情愿作野草”,為什么是“野草”,而不是其他呢?這里可以推薦學生嘗試閱讀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引導學生猜想答案。再比如,《好的故事》也選自《野草》,是一篇很難理解的散文,學生也許可以從文本中讀出魯迅恍惚中看到的美麗畫面,卻不能讀出畫面背后的深層含義。這時,我們不妨推薦學生閱讀名家對這篇文章的相關解讀,比如李何林的《魯迅〈野草〉注解》與馮雪峰的《論〈野草〉》,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文本中隱藏的情感。
三、根據學生愛好,開展異題閱讀
主題閱讀范圍并不僅僅限于緊扣教材的拓展類書籍與教材推薦的整本書,主題也不必統(tǒng)一,即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開展不同的閱讀主題活動。比如,喜歡科幻類作品的學生,可以推薦閱讀《三體》等;喜歡偵探推理類作品的學生,可以推薦閱讀《福爾摩斯探案集》等。教師根據學生不同的主題閱讀,設計不同的主問題,學生閱讀后根據教師的主問題制作不同形式的閱讀報告。這樣,一方面沒有過多地干涉學生的閱讀,保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一方面也對學生的閱讀提出一定的要求,促使學生有質量的閱讀。
主題閱讀是一個范圍很廣的概念,教師們應根據不同的文本選擇適合的策略進行拓展閱讀教學,從而實現學生的大量閱讀、真實閱讀。
(作者單位:山東蓬萊市第二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張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