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教學研究
2019年11月23日,《魯迅十五講》課程研討會在溫州大學白鹿廳正式開幕。多所高校的知名專家、中小學一線教師、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編和慕課開發(fā)專家齊聚一堂,以中國大學MOOC愛課程《魯迅十五講》為契機,共同探討中國魯迅教學的知識譜系及中國網(wǎng)絡人文教育的前景與問題,矚目一流MOOC(慕課)的建設。本期選登幾位與會專家的發(fā)言,以饗讀者。
——編者
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你可能學術(shù)水平很高,你對魯迅可能很有研究,但是,如果你不研究教學,你的魯迅研究課是很難講好的。這也是很多人的經(jīng)驗和體會。高遠東老師研究魯迅使用的“相互主體性”概念,也可借用到我們的課堂教學上來。當今中國的大學課堂上,多數(shù)是以教師為主體的單一關(guān)系的存在,而不是師生相互關(guān)系的平等存在。有些老師講課,只是把自己想要說的話生硬地灌輸給學生,很少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比如能接受什么,怎么能提高學生的接受質(zhì)量。所謂為學生著想,絕不是遷就學生,而是對接受主體的尊重。因此,備課、講課都要時刻考慮到學生的接受度,對于那些不負責任的老師我們不說他,就是單說很多學術(shù)水平很高的老師,他講課的時候給本科生念自己的論文,就不能說是負責任的。無論你論文寫得多么好,好的論文并不是好的講稿,就如黃健老師說的,論文不能寫成教科書,同樣講稿也不能寫成論文,因為接受對象不同。論文是寫給學生看的,講稿是講給學生聽的,接受的方式不同。書面表達和口語表達是兩種不同的接受,所以備課的時候就一定要“備學生”。
怎么“備學生”呢?在確定了你應該講什么的基礎上,首先要考慮學生能接受的是什么?學生想接受的是什么?然后,再設計你講哪些東西,不講哪些東西。這個問題解決了,學生才會感覺到聽你的課有收獲,你講的“有東西”。具體來說,我以為大概包括這樣一些東西:
首先,學生要聽的是未知的東西。例如,講魯迅首先要講魯迅生平??墒牵瑢W生從小學就接觸魯迅生平了,而且他知道的這些東西,中學老師也講了,到了大學課堂你再重復一遍,學生怎么可能愿意聽呢?其次,學生要聽有意思的東西。你講的東西沒有意思,學生肯定不愛聽?,F(xiàn)在和過去很不一樣,你講的沒有意思,學生可就看手機了。再次,學生要聽有深度的東西。所謂深度就是思想含量和學術(shù)含量高的東西。以上三點是從學生主體這一方面考慮,但是,教師不能只考慮學生想要什么,還要考慮教師應該講什么。二者能夠結(jié)合起來嗎?當然能。先說未知的東西。學生未知的東西有很多,教師應在學生未知的東西里面挑選學生最應該知道的東西。再說有意思的東西。有意思的東西也很多,教師也是要講其中學生最應該知道的東西,而且必須是真實可靠的東西。八卦的東西不能講。有的老師講魯迅愛講“兄弟失和”,這的確是學生未知而且感興趣的東西。教師亂講是不負責任的。其三,有深度的東西。教師應該從有深度的東西中講授學術(shù)價值更高的東西。這樣結(jié)合起來,學生得到的是未知的、有意思的、有深度的。學生肯定愛聽。教師講學生應該知道的、真實可靠的而且學術(shù)價值高的,老師也愛講。學生愛聽,老師更愛講,老師愛講,學生更愛聽。如此良性循環(huán),課程教學質(zhì)量就會不斷提高。反之則是惡性循環(huán),課程質(zhì)量只能是越來越差。
下面,我以自己的教學為例,介紹我如何講魯迅生平,請大家提出意見。我講魯迅的生平,重點內(nèi)容肯定與其他老師不一樣。我說完大家就知道了。
先說未知的東西。關(guān)于魯迅生平,學生已知的不應該再講;學生不知道的,如最新的學術(shù)論文,因太學術(shù)直接傳達給學生,他們沒有學術(shù)基礎難以接受??紤]到學生的接受,首先得要他們相信,比如說講魯迅生平,一般教師講的是教師本人整理出來的魯迅生命歷程,學生未必能接受。我講魯迅生平用的材料是魯迅1930年5月16日修訂的《魯迅自傳》,讓學生了解魯迅自己怎么說自己的生平。絕大部分本科生沒有看過《魯迅自傳》,連很多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的研究生也沒看過。講《魯迅自傳》重點講什么呢?《魯迅自傳》中著墨最多的文字,都是他自己失敗的記錄。這些東西,對于學生來說既是未知的,又是有意思的。學生已知的東西是魯迅改造舊中國的吶喊,卻很少知道魯迅個人的悲哀;他們都知道魯迅勇往直前的堅韌,卻很少知道魯迅“橫站”的無奈;他們知道的是滿頭桂冠的成功的魯迅,卻少了解遍體鱗傷的失敗的魯迅。而《魯迅自傳》中重點強調(diào)的恰恰是個人的悲哀、無奈和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具體來說,我是這樣講的。
《魯迅自傳》中凡是學生已知的東西,我只是提示一下,如“家道中落”“棄醫(yī)從文”,我不多講,但我強調(diào)這是魯迅失敗的痛苦體驗。以下是我重點講的魯迅《自傳》的第二段和第三段,占了全文字數(shù)的一多半:
其時我是十八歲,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師學堂了,分在機關(guān)科。大約過了半年,我又走出,改進礦路學堂去學開礦,畢業(yè)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學。但待到在東京的豫備學校畢業(yè),我已經(jīng)決意要學醫(yī)了。(“棄醫(yī)從文”部分略)再到東京,和幾個朋友立了些小計劃,但都陸續(xù)失敗了。我又想往德國去,也失敗了。終于,因為我底母親和幾個別的人很希望我有經(jīng)濟上的幫助,我便回到中國來;這時我是二十九歲。
我一回國就在浙江杭州的兩級師范學堂做化學和生理學教員,第二年就走出,到紹興中學堂去做教務長,第三年又走出,沒有地方可去,想在一個書店去做編譯員,到底被拒絕了。但革命也就發(fā)生,紹興光復后,我做了師范學校的校長。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長招我去做部員,移入北京;后來又兼做北京大學,師范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的國文系講師。到一九二六年,有幾個學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說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語堂的幫助逃到廈門,去做廈門大學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廣東做了中山大學教授,四月辭職,九月出廣東,一直住在上海。(以上黑體和下劃線為引者所加)
我重點講其中有關(guān)失敗的字眼。我重點講這些不僅是因為學生不知道,更不是為了貶損魯迅,恰恰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更真實的魯迅、更本質(zhì)的魯迅。通過講魯迅的失敗,是要告訴學生:魯迅是一個“失敗的英雄”,是一個失敗造就的英雄,沒有失敗就沒有魯迅。如同“理解卡夫卡的關(guān)鍵,是他作為失敗者的絕望”。然后,我對這一命題進行深度發(fā)掘。其一是講,失敗,給了魯迅一雙尋找黑暗的眼睛,只是他從不用來尋找光明??恐@雙尋找黑暗的眼睛,魯迅看到了一般人絕對看不到的黑暗,不僅有中國封建社會的黑暗,更有舊時中國人心靈的黑暗,從而形成了他深刻的改造國民性的思想,成為中國舊社會和舊時中國人心靈黑暗永不停息的批判者;其二,失敗,塑造了魯迅悲觀主義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方式。失敗,造就了魯迅徹底的悲觀主義。被魯迅真正接受的思想基本都是悲觀主義的。作為杰出的啟蒙思想家,他竟然對啟蒙也不抱多大希望。這形成了他觀察事物的固定視角,思考問題的特有習慣。他越來越按照自己最習慣的、最擅長的方式去認知、去表達。其三,失敗,培育了魯迅特有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力。魯迅命運多舛,總是擺脫不了冷眼、碰壁、絕望、孤獨、疾病等傷害他的東西,而他偏偏又對來自失敗和陰暗的信息異常敏感。這些獨特體驗,使得魯迅特別敏感于人生的荒誕,世間的涼薄,心靈的麻木,人與人之間的欺騙、迫害和虐殺。這培育了魯迅高于常人的對黑暗事物的洞察力、感悟力和想象力。時間到了,我就講這些。
作者:魏建,山東師范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豆簦阂粋€復雜的存在》《創(chuàng)造與選擇-前期創(chuàng)造社的文化藝術(shù)精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