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芮寧 周博 袁舟宇 徐詩濤
摘 要:隨著“美麗中國”建設的逐步推進和生態(tài)文明體制的改革與發(fā)展,高等院校在生態(tài)建設過程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近年來,高校植物園的建設與打造也成為農林和醫(yī)藥等學科發(fā)展與進步的需求。海南是我國唯一的熱帶島嶼,擁有獨特的熱帶地域風光和豐富的熱帶植物資源,作為“211”工程大學和雙一流建設高校,海南大學應以特色植物為基礎,打造兼具景觀性與實用性的植物園,提高科研與教學水平,推動美麗校園工程建設。該文基于植物園建設的發(fā)展趨勢,分析了海南的自然地理條件與植物資源概況,提出在海南大學海甸校區(qū)建設植物園的規(guī)劃與建議,為海南大學海甸校區(qū)的植物景觀設計和植物園區(qū)打造提供參考。
關鍵詞:植物園;海南大學;植物景觀;熱帶特色
中圖分類號 TU98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15-0071-05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advancement of the Beautiful China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ystem,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re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botanical garden has also become a demand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medicine and other disciplines. Hainan is the only tropical island in China, which has the unique tropical scenery and rich resources of tropical plants. As a “211 project” university and a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y, Hainan University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 plants, build up the botanical garden with landscape efficacy and practicability, improve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and promote the beautiful campus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botanical garde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atural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plant resources in Hainan, and puts forward the planning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botanical garden in Haidian campus of Hainan University,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lant landscape desig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botanical garden in Haidian campus of Hainan University.
Key words: Botanical garden; Hainan university; Plant landscape; Tropical characteristic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與生態(tài)可持續(xù)發(fā)展,植物園作為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主力軍,是植物種質資源保護與環(huán)境建設的主體[1],日益受到關注。在大學校園建設植物園,可以兼顧科研、教學、觀光、生態(tài)等功能,是當前各大醫(yī)藥類、農業(yè)類高校探討的重要話題。目前,一些學者對于高校植物園的發(fā)展也進行了探索與思考。鄭國棟等[2]指出,藥用植物園是醫(yī)藥院校及相關專業(yè)重要的科研及教學基地,意義重大。張訓[3]、黃永昌[4]、宋璞原等[5]均分析了所在的醫(yī)藥院校及地區(qū)的藥用植物資源,對于在高校內建設藥用植物園提出了規(guī)劃與建議。另外一些農林高校也開始探索校園植物專類園的建設。余瀟[6]對西南林業(yè)大學植物園的總體規(guī)劃進行了闡述。孫永蓮等[7]對南京林業(yè)大學櫻花海棠專類園的發(fā)展進行了全面研究。陳樂蒙等[8]為多種專類園在天津農學院的建設提供了思路?;诟咝V参飯@建設的必要性與發(fā)展趨勢,筆者分析了海南的自然條件,提出了在海南大學海甸校區(qū)建設植物園的設想與建議,以期為海南大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與美麗校園工程提供參考。
1 植物園建設背景
1.1 植物園的重要性 國際植物園保護組織提出:植物園指擁有活植物收集區(qū),并對收集區(qū)內的植物進行記錄管理,使之可用于科學研究、保護、展示和教育的機構。當代新形勢下,植物園兼具科學研究、教學實踐、休閑觀光、科普推廣、生產加工、保存種質資源、保護物種多樣性、優(yōu)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等多種功能[9]。帕多瓦植物園是公認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植物園[10](比薩植物園建立在帕多瓦植物園之前,但后遷移),由最開始的草藥園逐步擴大,最終成為現代自然園林的典范,這也體現出了植物園在適應、服務社會需求中的變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植物園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進步的重要推動力[11]。
1.2 高校植物園建設的必要性 “植物園”的術語來源于歐洲,是歐洲文明的體現[12],而歐洲最早的植物園就是建立在大學之中,之后許多知名學府也都建立了自己的植物園。英國牛津大學植物園是較為古老的植物園,栽培植物種類多樣,不同區(qū)域各具特色,主要用于教學科研和物種保育,兼具休憩和科普功能[13];哈佛大學阿諾德植物園的設計可以很好地顯示出其在科學教育、植物品種栽培與試驗等方面的功能特點[14];蘇萊曼·德米雷爾大學早年就建有一座植物園,主要用于研究,如今還計劃開發(fā)療愈園、探索發(fā)現園和感官園等新功能區(qū)域[15]。因此,對于高校而言,特別是偏重農林與醫(yī)藥等學科的高校,植物園的建設需要著重考慮高等院校的特殊屬性,側重于科研與教學實踐的緊密結合[16],增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實踐能力的提升,為培養(yǎng)綜合性人才奠定基礎。另外,對于農林院校而言,植物園有利于植物種質資源的保存和開發(fā)利用,也是對校園景觀設計的補充??傮w而言,高校植物園的建設在增加校園景觀豐富度、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推動園藝園林等農業(yè)學科發(fā)展、提高高??蒲信c教育水平、培養(yǎng)綜合性高素質人才、推動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
1.3 海南現有植物園概況 早在20世紀,植物園就已經成為海南島上的一道亮麗游覽風景,隨著園藝學科技術研究的不斷發(fā)展,植物園的發(fā)展業(yè)態(tài)也逐漸趨于成熟[17]。目前,海南已經發(fā)展了一些熱帶植物園的觀光景區(qū),大多以旅游為主,而海南的高校大多都沒有屬于自己的植物園。
作為我國最早建成的熱帶植物園之一,海南熱帶植物園有著“熱帶植物王國”的美稱[18],是一個以科學研究和產品研發(fā)推廣為主的綜合性科研機構[19],但其旅游定位不夠明確,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運營模式也需要改進[20]。海南農墾萬嘉果熱帶植物園設有植物展區(qū)、水果林區(qū)、百花園區(qū)等休閑娛樂區(qū),集生產銷售、觀光旅游、休閑度假為一體[21],同時還會接待科學考察團、駐華大使等賓客,是展示海南熱帶高效農業(yè)成果的縮影,也是對外宣傳的重要旅游窗口。位于興隆的熱帶植物園和藥用植物園,經營模式都是以休閑觀光和旅游購物為主[22],近年來,興隆植物園也開展研學旅行活動,正在向科研教育方向發(fā)展[23]。由此可見,科研教育是植物園發(fā)展的趨勢,在海南大學海甸校區(qū)建設植物園對于高校的種質保存與科學研究意義匪淺。
2 植物園的建設與規(guī)劃
2.1 自然地理條件與植物資源
2.1.1 自然地理條件 海南位于中國大陸南部,面積約3.4萬km2,是我國唯一的低緯度熱帶島嶼,也是南部沿海交通要塞[24]。海南島具有熱帶、亞熱帶自然條件的過渡特征,氣候溫和,光照資源豐富,雨量充沛,時常受臺風與暴雨侵襲,年平均降水量為1500~2400mm,土壤類型主要為磚紅壤、山地赤紅壤和山地黃壤。海南大學海甸校區(qū)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的海甸島內,處于北回歸線以南,年平均溫度22~28℃,校園內光照充足,雨季分明,十分適合熱帶植物的生長與發(fā)育。
2.1.2 植物資源 海南擁有豐富的植物資源,僅維管植物就有4600多種,被譽為“熱帶植物寶庫”[25]。由于特殊的氣候條件,海南島孕育了許多特有的熱帶植物,尤以熱帶藥用植物和熱帶觀賞植物為主。熱帶藥用植物資源包括四大南藥、牛大力、龍血樹等本地資源和兒茶、肉豆蔻、胖大海等引種資源,還有土沉香、見血封喉等珍稀瀕危植物資源[26]。熱帶花卉資源主要以茜草科、樟科、竹亞科、蘭科等為主[27],而且具有獨特葉形、葉色、果形的觀葉、觀果類植物資源也十分豐富,如多型葉馬兜鈴、金線蘭、吊燈樹等。熱帶果樹資源包括番木瓜、紅毛丹、荔枝、龍眼、波羅蜜、番荔枝等,其中大多數為藥食兩用的熱帶植物,地域特色明顯。另外,海南還有咖啡、可可、大葉冬青等熱帶飲料作物,香茅、羅勒等熱帶香料作物以及椰子、油棕等熱帶油料作物,熱帶植物種類豐富,經濟效益明顯。
海南適宜的自然地理條件與豐富的熱帶特色植物資源是海南大學海甸校區(qū)建設植物園的基礎與保障,對于豐富校園植物種類與景觀層次、提供科研與教學資源具有重要意義。
2.2 園區(qū)選址 高校植物園主要以教學研究為目的,一般建于大學校園內或臨近校區(qū)的位置,多向民眾開放,在全球植物園中所占比重較大[9]。適宜的選址對整個植物園的基礎建設具有決定性意義,能夠讓園區(qū)的各類自然、農業(yè)、景觀資源得到最合理的分配,實現低投高產,同時還可提高園區(qū)的生態(tài)與經濟效益[28]。
2.2.1 校內小型園區(qū) 考慮到海南大學海甸校區(qū)的地理位置、氣候環(huán)境以及校園內部的建筑與景觀設計,在校園內建設小型植物園是可行的。園區(qū)選址可以考慮建設在起點草坪區(qū)域或農科樓旁的未開發(fā)荒地,這2個地區(qū)有校車通行,交通都比較便利;且附近均有水源,可滿足植物園日常的用水需求。起點草坪面積較大,地理位置較好,建設植物園可以提高其利用價值,豐富其功能;農科樓有較多的科研實驗室,附近建有農林學科實踐基地,在未開發(fā)荒地建設植物園有利于科研資源的獲取與教學活動的開展,便于栽培育種工作的實施。
2.2.2 校外附屬園區(qū) 海南大學海甸校區(qū)坐落于海甸島的西南角,通行便利,學校新南門面朝海甸河,附近多為居民生活區(qū),也建有社會福利院,環(huán)境清幽,且已經有一定的植物栽培綠化基礎??梢钥紤]在社會福利院周邊建設植物園,能夠為孩子們提供科普學習的資源,園區(qū)中的芳香植物等也有益于老年人的康養(yǎng)和青少年的成長。另外,在白沙門公園內建設植物園,以其豐富的植物資源為基礎,依照植物園的模式進行設計,加強管理,供海南大學農科學子參觀調研、實習考察,同時還可增加其作為居民活動區(qū)和旅游景點的吸引力。
2.3 植物園設計類型
2.3.1 藥用植物園 植物體大多數的次生代謝產物具有藥用價值。據估計,當前所生產藥物中1/4以上來源于植物的提取物,世界上約有80%人口直接或間接通過攝入藥用植物來維持身體健康[26]。海南藥材的產出大部分來自野生資源,但由于不合理的開發(fā)利用及保護措施的缺乏,大量野生資源特別是一些珍貴藥材資源蘊藏量急劇下降[29],植物園的建設對于瀕危藥用植物種質資源的保存具有重要意義。國務院也曾強調南藥、黎藥等自主研發(fā)的重要性。隨著現代醫(yī)學的發(fā)展,黎藥逐漸失傳,做好黎藥的保護和開發(fā)工作不但能夠促進海南的發(fā)展,對于人類也是一份福祉[30]。作為海南本土“雙一流”建設高校,海南大學有義務承擔起相應的責任與義務。通過建立藥用植物園,能夠為海南大學的南藥研究提供充足的試驗材料,為海南大學藥用植物相關課程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同時,藥用植物園的存在也完善了校園教育設施系統,提升了校園景觀豐富度。
2.3.2 蘭科植物園 相關資料顯示,海南本地分布的蘭科植物共有80多個屬,約200種,其中海南特有蘭花有30種[31]。但是由于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國內蘭科植物面臨著棲息地縮小、惡化甚至消失的威脅[32]。在這樣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建立植物園為瀕危蘭科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收集保護海南本地優(yōu)質蘭花資源,同時也提供了充足的科教植物資源。
蘭科植物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符號植物,兼具較高的觀賞價值與藥用價值,在科學及藝術研究中均能發(fā)揮顯著作用。同時,國內外蘭花產業(yè)發(fā)展迅速,市場需求增加[33]。海南大學蘭科植物園的建設對于蘭科植物的生態(tài)保育與資源保護具有重要意義,也能夠助力海南蘭花產業(yè)與經濟的發(fā)展。
2.3.3 芳香植物園 海南島香料植物資源極為豐富,據記載有329種,主要集中于蕓香科、樟科、桃金娘科、菊科等,包含野生種191種及栽培種138種[34]。研究發(fā)現,芳香植物在多個領域均有應用,兼具美學、醫(yī)療保健、飲食養(yǎng)生及科研等功能,能夠揮發(fā)出萜類、酯類、酚類等化合物,可以有效殺菌抗病毒[35]。
芳香植物在植物園中的應用不僅能在視覺層面滿足觀賞效果,更能給人帶來嗅覺上的享受。另外芳香植物可以凈化空氣,具有緩解情緒壓力的康養(yǎng)保健功能[36],在提供科研教學資源的同時,芳香園也提供了優(yōu)質的康養(yǎng)活動場所。芳香療法便是應用來源于植物的天然芳香物質,通過嗅覺、觸覺和口服相結合的治療方式,來協調、促進身心健康[37]。在校園內建立芳香植物園無疑能夠為芳香植物的代謝與芳香療法的研究提供契機、奠定基礎。
2.3.4 菌類植物園 在土地面積不足的情況下,在校內建設非傳統意義上的植物園,如菌類植物園,也能對科研、教育及資源保護起到重要作用。此類植物園中菌類主要指大型擔子菌,嚴格意義上并不能算作是植物,但廣義上人們習慣將其歸為植物,如食用菌也被視為蔬菜的一種。
據文獻記載,世界上高擔子菌種類約有3700種,其中具有食用作用的約有720余種,而真正被人類利用的僅占可食用菌類的1/4左右[38]。除具有食用價值外,大型真菌中仍有許多具有科研價值和觀賞價值的菌類種群。在我國傳統園林栽培藝術的演變過程中,食用菌盆栽作為一種新型的室內景觀裝飾而誕生,利用菌類色彩多樣、種類繁多、寓意豐富的特點,可制造出獨特的食用菌景觀[39]。而且,菌文化設計的素材豐富,通過不同的展現形式能夠在園林設計中呈現不同的效果,進一步豐富園林設計的內涵[40]。
對于食用菌等真菌在景觀營造及生物活性物質應用方面的開發(fā)與研究,是農業(yè)類高校需要開拓的領域,豐富的菌類植物培養(yǎng)也將為科普教育提供優(yōu)質的教學材料。目前菌類植物園的應用并未普及,菌類植物園的建設仍屬于藍海領域,在校內建設菌類植物園無疑是一場大膽的嘗試和勇敢的創(chuàng)新。最近幾年,隨著我國野生菌市場逐漸擴大,人們對野生菌的認識逐漸加深。但與此同時,由于環(huán)境惡化與過度采摘,我國食用野生菌資源總量呈現遞減趨勢,形勢嚴峻[41]。為應對野生菌資源日益匱乏的現狀,在對其進行合理保護的同時,也應當探究野生菌的培養(yǎng)方法,復壯瀕危野生菌種群,而這些也都是菌類植物園能夠承擔的職能。
2.3.5 永生植物園 植物標本能夠較為直觀地展示植物信息,有助于辨別種類,進行系統化的研究。而作為人才培養(yǎng)基地的高校,其植物標本館的建設和使用對農林學科發(fā)展具有積極意義[42]。應用標本館的形式建設永生植物園,可以承擔豐富校園文化建設以及科普教育的功能。相比于其他植物園,永生植物園側重于科普性與美觀性,通過植物標本的制作與合理清晰的陳列,直觀地向學生展示與介紹不同植物,達到豐富見聞、開拓眼界的效果。
永生花是將鮮切花卉經過脫水、烘干等復雜工序加工而成的干花,在保證花卉外觀形態(tài)不變的前提下,脫離了花卉對于土壤和水分的需求,是一種受歡迎的花藝應用形式[43]。永生植物園對于植物標本的制作,也可參考永生花的花藝形式,豐富其觀賞價值,提高其藝術性。
3 植物園的管理模式
植物園建成后,需要建立高效的園區(qū)管理模式,以確保植物園能夠長久維持較為優(yōu)良的狀態(tài)。經初步分析,筆者認為高校植物園的管理模式大致可分為專人管理模式、志愿者管理模式及社團管理模式。
3.1 專人管理 專人管理模式是指由校方出資,聘用校外人員,對校區(qū)植物園進行維護與管理。這一類管理模式成本較高,且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會出現管理者失職、監(jiān)守自盜等不良現象,弊端比較明顯。
3.2 志愿者管理 志愿者管理模式是指由校方牽頭,開展植物園管理與維護相關工作的志愿活動,召集校內志愿者參與其中。這一類管理模式將植物與校內學子聯系較為緊密,且成本低,但需要校方安排具備相關專業(yè)技能的人員開展指導和培訓工作。但由于志愿者流動性大,該管理模式對于植物園的經營效果可能存在參差不齊的現象。
3.3 社團管理 當前,各類社團、協會在高校中比較受師生歡迎,其主要作用是培養(yǎng)學生興趣和課外特長,有助于高校人才培養(yǎng)[44]。社團管理模式是指以社團或者協會為主體,承擔植物園的管理與維護工作。這種管理模式具有與志愿者管理模式相似的優(yōu)點,且人員流動性較低,為培養(yǎng)更專業(yè)的植物園管理者、維護者提供了充分的時間,能夠取得更為顯著的成效。與此同時,該形式能夠更好地加強植物園與校內學子的關聯,以社團、協會作為植物園宣傳的媒介,通過多種平臺凸顯植物園的價值,吸引更多校內學子參與其中。
總體而言,筆者認為校內植物園管理的最優(yōu)方案是以社團、協會管理為主,輔以志愿者參與管理維護。
4 結語
在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高校植物園的建設是美麗校園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為集科研生產、休閑觀光、科普教育、生態(tài)保護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機構,植物園在高校發(fā)展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對高校多學科建設具有積極意義?;诤D系淖匀坏乩項l件與植物種質資源現狀,筆者對海南大學海甸校區(qū)植物園的選址進行了分析,闡述了藥用植物園、蘭科植物園、芳香植物園、菌類植物園和永生植物園5種植物園建設類型的構想,并提出了園區(qū)管理模式的相關建議,以期為海南大學海甸校區(qū)的植物景觀配置及相關植物園的建設提供參考,推動海南大學美麗校園建設進程,促進海南大學世界一流學科的建設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焦陽,邵云云,廖景平,等.中國植物園現狀及未來發(fā)展策略[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9,34(12):1351-1358.
[2]鄭國棟,楊秀娟,鄭雪花,等.醫(yī)藥院校建設藥用植物園的思考與分析[J].廣東化工,2018,45(7):255-256.
[3]張訓.四川大學華西藥學院藥用植物園中藥用植物品種統計分析及植物園重新規(guī)劃建設意見[J].現代園藝,2018(20):118-119.
[4]黃永昌.嶺南地區(qū)高校藥用植物園建設實踐研究——以廣東江門中醫(yī)藥職業(yè)學院為例[J].廣東職業(yè)技術教育與研究,2019(2):163-165.
[5]宋璞原,白冰,王悅.黑龍江護理高等專科學校藥用植物園的建設與應用[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16):144,177.
[6]余瀟.西南林業(yè)大學植物園規(guī)劃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6,13(33): 22-27.
[7]孫永蓮,農春仕,巨云為,等.林業(yè)高校植物專類園建設探索——以南京林業(yè)大學白馬基地櫻花海棠專類園為例[J].價值工程,2019,38(36):231-233.
[8]陳樂蒙,胡妍妍,郭雨欣,等.高校植物園發(fā)展模式探討——以天津農學院西校區(qū)植物園規(guī)劃設計為例[J].安徽建筑,2019,26(5):9-11.
[9]張云璐.當代植物園規(guī)劃設計與發(fā)展趨勢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15.
[10]田云慶,王志華.帕多瓦植物園[J].園林,2019(8):38-42.
[11]蔡邦平.植物園的發(fā)展及其社會意義[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69-72.
[12]賀善安,顧姻,褚瑞芝,等.植物園與植物園學[J].植物資源與環(huán)境學報,2001(4):48-51.
[13]劉少才.牛津大學植物園:古老的學子園地[J].中國花卉園藝,2019(24):48-50.
[14]申為軍.哈佛大學阿諾德植物園之灌木和蔓生植物園[J].城市環(huán)境設計,2007(4):34-39.
[15]A new design approach for Süleyman Demirel University Botanical Garden[J]. Turkish Journal of Forestry | Türkiye Ormanc?l?k Dergisi,2019,20(1):62-71.
[16]蘭思仁,朱里瑩,董建文,等.福建農林大學教學植物園探析[J].福建林業(yè)科技,2014,41(2):127-131.
[17]胡劍飛.海南休閑農業(yè)與旅游產品發(fā)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經貿實踐,2017(19):134.
[18]付廣,付暉.海南熱帶植物園旅游資源的SWOT分析與發(fā)展對策[J].中國園藝文摘,2016,32(6):106-109.
[19]邱美歡,張洪溢,王祝年.熱帶休閑農業(yè)開發(fā)模式及發(fā)展對策——以海南熱帶植物園為例[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4(20):284-285,287.
[20]張曉東,林敏霞,邱美歡,等.海南熱帶植物園發(fā)展現狀與對策[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4(17):181-182,184.
[21]海南農墾萬嘉果熱帶植物園[J].中國熱帶農業(yè),2014(1):69.
[22]黃雯君,藍建婷,王健.海南芳香旅游園區(qū)發(fā)展現狀問卷調查與分析[J].熱帶生物學報,2016,7(4):484-488.
[23]趙優(yōu).興隆熱帶植物園:一個老牌景區(qū)的創(chuàng)新之路[J].世界熱帶農業(yè)信息,2019(7):11-12.
[24]呂能標.海南野生花卉種質資源研究綜述[J].今日科苑,2008(14):190-191.
[25]歐陽歡.海南島熱帶花卉資源研究與利用[J].生物學通報,2006(9):5-7,64.
[26]翁春雨,任軍方,張浪,等.海南藥用植物資源概述[J].安徽農學通報,2013,19(17):87-88.
[27]秦新生,鐘云芳,宋希強,等.海南特有野生花卉資源及其利用[J].中國園林,2011,27(7):72-78.
[28]劉常莉.重慶山地生態(tài)農業(yè)觀光園規(guī)劃建設綜合評價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4.
[29]甘炳春,李榕濤.海南藥用植物資源狀況及其保護[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5(2):90-91.
[30]范南虹.海南黎藥:入得大山皆是藥[N].海南日報,2013-03-04(B02).
[31]海南:蘭科所有種列入省級保護名錄[J].中國西部科技,2006(21):78-79.
[32]秦衛(wèi)華,蔣明康,徐網谷,等.中國1,334種蘭科植物就地保護狀況評價[J].生物多樣性,2012,20(2):177-183.
[33]關丹,熊基.大力發(fā)展海南熱帶蘭花產業(yè)[J].熱帶農業(yè)科學,2003(2):46-48,59.
[34]王祝年,肖邦森,李淵林,等.海南島香料植物名錄[J].熱帶作物學報,2002(4):62-72.
[35]李宗幸,賀小榮,呂俊杰,等.海南島芳香植物旅游開發(fā)初探[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1(2):55-60.
[36]黃瀟融.芳香植物在養(yǎng)老院戶外環(huán)境中的應用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yè)大學,2018.
[37]王榮華,張艷,張倍倍,等.芳香療法的應用現狀[J].全科護理,2018,16(35):4368-4370.
[38]王鐵男.食用菌的營養(yǎng)特性和市場概況分析[C]//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浙江工商大學.食品安全監(jiān)督與法制建設國際研討會暨第二屆中國食品研究生論壇論文集(下).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浙江工商大學: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2005:323-324.
[39]于川東,杜楠.盆栽食用菌景觀在室內空間的設計藝術[J].中國食用菌,2020,39(2):158-160.
[40]王杰.淺談菌文化主題下的園林設計[J].中國食用菌,2020,39(1):205-206,210.
[41]張東月.保護云南野生菌資源推進野生菌旅游產業(yè)開發(fā)[J].中國食用菌,2019,38(4):54-57.
[42]馬愛梅.高校生物標本館對學科建設的意義探究[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15,14(17):123-124.
[43]王麗珍.花藝新寵——永生花[J].花木盆景(花卉園藝),2015(1):50-51.
[44]鈕永莉,戴子東.基于MVC框架的高校社團管理系統研究與實現[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21(4):84-87,112.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