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薇
摘要:小學低年級數(shù)學,主要在于認識和掌握數(shù)學中的數(shù)字、符號、簡單的加減乘除計算應用,是數(shù)學及相關學科的學習基礎。學生能否掌握低年級數(shù)學知識以及掌握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生的生存能力和對數(shù)學學習的信心。所以,小學低年級數(shù)學重點不是單純的內(nèi)容傳授而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圖畫能幫助學生更直觀、立體地認識數(shù)學和解決問題,激發(fā)學生了解、掌握數(shù)學的興趣。
關鍵詞:興趣、畫圖、形象
一、培養(yǎng)學生應用圖畫策略解決問題的必要性
伴隨著新課標的廣泛推進,新教材中引用大量的圖畫,與古老的數(shù)學文化和其他的實際數(shù)學問題相結(jié)合,既增加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又便于學生了解祖國的悠久歷史和先人的數(shù)學精神。
1.圖畫與小學低年級學生認知發(fā)展水平相適應根據(jù)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階段理論,小學低年級學生正處于圖式中的前運算階段和具體運算階段的過渡時間,能夠用簡單的言語、符號來表達世界,有一定的邏輯性,但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具體的事物和過去的經(jīng)驗,缺乏抽象性。圖畫這一傳遞信息的方式符合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能夠直觀形象地表述數(shù)量關系,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質(zhì)量。
2.圖畫比文字能更長時間吸引學生注意力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注意時間是非常短暫的,只有二十分鐘左右,僅為中高年級學生注意力持續(xù)時間的一半,這就要求老師要不斷地想出新意,持續(xù)不斷地吸引學生注意力,將冗長、枯燥的文字轉(zhuǎn)化成形象、直觀的圖畫,持續(xù)不斷地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使小學生在課堂上用更多的時間關注學習內(nèi)容。例如,一年級上冊的《認識鐘表》,講解時,用圖畫的方式更能把鐘表上時針和分針的位置講清楚,甚至需要拿出實物來演示。還有一些知識用教師語言表示也能夠說清楚,但是如果用到圖畫更容易使小學生理解。比如,《認識位置》《認識方向》中,有上下左右前后,東南西北中,在圖畫中找相對位置和絕對位置,是學生學習的重點,這就需要借助圖畫來進行講解。
3.圖畫直觀、形象,能幫助低年級學生理解題意低年級學生理解水平有限,形象思維在他們的數(shù)學思維中占據(jù)主導地位。如果是相同的一道題,采用文字表述學生就可能不知其所以然,即使知道題意也很難一時理清,但如果用圖畫表示出來,就能夠迅速做出反應,知道這道題的已知、未知條件,應用哪種算法。例如:在小學一年級上冊《認數(shù)(一)》中,講到0 時,用文字表述就是“0 表示無,沒有”。顯然,這樣的表述對于小學生來說是很蒼白空洞的,即使記住0 的含義也很難明白0 的意義,不能夠合理地進行知識遷移應用;但是,“地上有4 個蘿卜”,“地上沒有蘿卜”,簡單的對比就表示出了0的含義。
4.圖畫能鍛煉學生細心觀察的能力及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習慣應用題大多以圖畫和文字的方式并列出現(xiàn),在圖畫中往往有許多陷阱容易忽略。
如圖1 為商店一角,買2 個排球需要多少元?買1 個籃球需要多少元?這道題中,由于圖畫上籃球在前排球在后,而問題中是排球在前籃球在后,如果粗心的同學倉促做題的話,可能就會掉進命題人的陷阱里。
二、應用圖畫策略解決問題的不足
1.教師的原因
(1)將圖畫作為一種知識而非策略來講解通過課堂觀察了解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圖畫作為一種知識在傳授,而不是一種解決問題的策略,認為在小學中高段會有圖畫策略的專門講解,沒有意識到圖畫策略作為一種解決策略是貫穿在整個數(shù)學學習過程中的。即使有的教師講解圖畫,也是作為知識在講解,要求學生在畫圖過程中要認真、用直尺測量好長度大小、每一段要一樣長,重點放在了圖畫的表達上而不是如何用圖畫表達清楚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
(2)傾向畫線段圖
通過觀察和訪談了解到,教師更愿意教學生的是簡單有效的線段圖,并且與固定的題意相關,通常提到“倍數(shù)”時都會畫線段圖。例如:小明家里有8個蘋果,是梨的2倍,梨有幾個?這一問題用線段表示出來如圖2,這樣的線段圖是直接有效的,但小學低年級的思維很難理解梨、蘋果這些水果用線段代替。訪談中學生有提到:“明明就是吃的水果,怎能用生硬的線段代替?”如圖3,學生用簡筆畫表示出了題意,簡單明晰而富有情趣。分析其原因:首先,教師是一個成年人,更習慣用簡單快捷的方式解決問題,線段圖在小學中高段都是廣泛應用的圖畫策略,有利于學生進行學習。但是,在小學低年級教學中忽略學生年紀小,形象思維活躍而抽象思維單調(diào)的特點,線段圖并不是學生所擅長的圖畫。其次,有些教師認為畫復雜的圖畫是在浪費時間。數(shù)學課更多的是在講數(shù)學,不能把時間浪費在圖畫上,要有更多的時間幫助學生分析問題、解決數(shù)量關系。
2.學生的原因
(1)學生沒有圖畫策略意識
在面對一個數(shù)學問題時,小學生總是習慣性地注意數(shù)字大小、提到的問題環(huán)境,而不是用畫圖表示數(shù)量關系。在堂課上,學生在做練習,共有十道題,筆者認為能用圖畫來表達數(shù)量關系的,能有三道,但是在實際做題中,發(fā)現(xiàn)12 名同學中僅有一位同學在一道題上用了圖畫策略,并且成功解決問題。可見,低年級學生是沒有圖畫解決問題這一策略意識的,不用圖畫策略直接根據(jù)題意做題在一般的數(shù)學演算中是可以加快學生的做題速度的,但是在復雜的數(shù)量關系中,僅憑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是很難理解全面的。
(2)學生不能用圖畫準確表達題意
在觀察課堂實踐教學中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即使能夠用圖畫,也很難用圖畫準確表達出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從而對用圖畫策略解決問題信心不足,不再愿意用圖畫解決問題。首先,教師在教授學生圖畫策略時,更多的是隱形教學,沒有將圖畫明確為是一種解決問題的策略,要求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有意識地應用圖畫。其次,沒有形成用圖畫解決問題的策略氛圍,周圍同學都沒有用圖畫解決問題的習慣,如果自己用了,有可能會被同學認為自己特立獨行。再次,學生自己思想在作怪?!皠e人都能一眼看出的題意,我用圖畫才能幫助理解,顯得我笨。”在學生中確實流傳這樣的思想,認為用圖畫策略是一種笨的表現(xiàn),害怕被同學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