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基于課標和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江蘇省義務教育質量監(jiān)測有別于平時的中考試題,對比兩者之間的異同,尋求地理課堂教學上的統(tǒng)一。
關鍵詞:地理中考;義務教育質量監(jiān)測;地理核心素養(yǎng)
【背景】
2006年地理加入南京市中考,和生物一起成為中考考查學科,也是在這一年,江蘇省開始了第一次的義務教育質量監(jiān)測工作。由此可以看出,基礎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教育越來越關注人的全面發(fā)展。
從2006年到2013年,南京市地理中考以卷面分值50分核算成20分記入中考總分,題型為單選(20分)、判斷(5分)和綜合填空(25分);14年至今采用上機考試,卷面分值仍是50分,成績分為合格和不合格,題型為單選(20分)、判斷(10分)和雙選(20分)。江蘇省義務教育質量監(jiān)測從2006年開始每兩年進行一次,時間在下半年的10月左右,監(jiān)測對象為初三畢業(yè)班的學生,到2018年已經是第七次了。前六次監(jiān)測,初中學段進行四門學科的測試:語、數、英、科學,其中物理、生物、地理組成科學學科,但是每年其中地理學科的試題相對較少,約占科學學科總分值的10%—20%;2018年的第七次監(jiān)測,物理、生物、地理三門學科首次分開監(jiān)測,地理單選題30題,綜合題5題,這是初中學生第一次進行如此長時間、大題量的地理考試。這也是第一次基于課標和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測試,出題方式不同于我們平常的考試,難度也略大,因為試題更傾向于能力的考查。其實這個不難理解,2014年開始江蘇省啟動了高考改革,2018年的高一學生將于2021年首次參加新的高考——3+1+2,從選科開始,地理一直就是熱門學科,在高中,地理的地位在不斷提高。因此江蘇省教育廳對這個測試的關注度也在不斷提高。但是相比而言,發(fā)現南京市中考的地理要求卻在不斷降低。
那么,南京的地理中考與江蘇省義務教育質量監(jiān)測相距有多遠呢?文章將通過2018年質量監(jiān)測的試題與歷屆南京的中考試題進行比較(由于上機考試的題目無法獲得,因此文章選用的中考試題多為前幾年的筆試試題),試圖找到兩者的差距,并借此尋求課堂教學突破口,不斷提升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
【試題對比】
一、?從正向到逆向
考查課標:在地球儀上確定某地點的經緯度,判讀經緯度
1-1?2013年4月20日8時02分四川雅安市蘆山縣發(fā)生了7.0級地震。讀“我國西南山區(qū)示意圖”和“西雙版納景洪市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圖”完成下題。
蘆山縣的經緯度大致是(?)
A.?30.3°S?103°E
B.?30.3°N?103°E
C.?25°N?103°E
D.?25°N?103°W
1-2?下列對地理位置的表達中,正確的是(?)
A.?甲地(110°N,100°E)
B.?乙地(10°N,55°S)
C.?丙地(10°S,90°W)
D.?丁地(75°W,100°E)
兩個試題考查的課標相同,1-1取自2013南京市中考17題,1-2取自2018年義務教育質量監(jiān)測G8SO011。從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角度來看,兩題考查的是“區(qū)域認知”中的關鍵能力——描述區(qū)域位置。從考查的內容來看,兩題出自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一節(jié)中的“經緯網定位”。
從試題來看,明顯第二題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更高。第一題只要學生在經緯網地圖中讀出蘆山縣的經緯度,并且準確判讀出中國位于北半球或者緯度的變化特點即可選出正確答案B。第二題則要學生能夠完全理解經緯線的意義:四個字母所代表的含義,經緯度的范圍等,根據理解判斷出只有C選項的表述正確。也就是說第一題只要學生掌握一些讀圖的技巧即可輕松解決,但是第二題學生必須完全掌握經緯線的特點才能答對,從測試結果看,亦是如此:根據統(tǒng)計,教師所在區(qū)縣(南京市教育強區(qū))第二題的得分率僅有44.5%。從教學上看,利用經緯網定位是初中地理學習中應達到的基本技能之一,教師更關注的是教會學生利用經緯網判讀地理位置,因此更多的練習是給出地點讓學生讀出經緯度(如題1),或者給出經緯度讓學生找出地點,幾乎不會像題2這樣讓學生反過來判斷經緯度的表述是否正確,因為逆向思維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更高。
二、?從現象到成因
考查課標: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
2-1?傳統(tǒng)民居深受當地自然環(huán)境影響,黃土高原地區(qū)的傳統(tǒng)民居是(?)
A.?竹樓
B.?蒙古包
C.?冰屋
D.?窯洞
2-2?位于日本岐阜縣白川村的“合掌造”建筑村落,199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昂险圃臁苯ㄖ槟举|結構,屋頂以茅草覆蓋,呈人字形,如同雙手合十般。結合“合掌造”
建筑村落位置示意圖和“合掌造”景觀圖?;卮穑骸昂险圃臁泵窬咏ㄖ侨绾闻c當地自然環(huán)境特征相適應的?
2-1取自2012年27題的第2小題,2-2取自2018年江蘇省義務教育質量監(jiān)測G8SS311。從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角度看,兩題考查的是“綜合思維”中的關鍵能力——分析地理要素地理事象的聯系。其考查內容出自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三節(jié)聚落。
作為問答題的第二題顯然比第一題選擇題的難度高出不止一個檔次。首先黃土高原的民居是課本原有內容,而“合掌造”對學生來說是個新事物;其次要想答對第一題只需要知道黃土高原的傳統(tǒng)民居是窯洞這個地理現象即可,不需要分析原因,而第二題的問答題學生要具備從圖文中獲取信息的能力,能根據給出的資料分析該地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該地多地震(位于日本);該地多山、植被豐富;該地位于冬季風的迎風坡,降雪多;該地冬季嚴寒。并且學生還要具備分析地理事象與地理要素之間關系的能力,能解釋自然環(huán)境和民居之間的關系。從教學上看,雖然教師也會幫助學生分析民居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但是由于受到中考題型的影響,
教師更多關注的是地理現象,而對成因的分析是比較簡單的。再加上在教學中幾乎沒有進行過問答題的訓練,因此,本區(qū)縣第二題問答題的得分率也僅有50%。
三、?從已知到未知
考查課標: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的特點及其對于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影響
3-1?新疆南部的城市主要分布在盆地邊緣的?上,長江沿江地帶城市的形成和發(fā)展與河流關系密切。兩個地區(qū)城市的分布都受到?(水/森林)資源的影響。
3-2?海口市西南部的羊山地區(qū)地表被透水性強的火山巖覆蓋,70%以上的降水會滲入地下,故當地有“嫁女兒要嫁水缸多的人家”的習俗。限制海口羊山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主要原因是(?)
A.?火山活躍
B.?缺水嚴重
C.?植被稀少
D.?洪澇頻發(fā)
3-1取自2011年中考29(2),3-2取自2018年江蘇省義務教育質量監(jiān)測G8SO161。從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角度看,兩題考查的是“區(qū)域認知”中的關鍵能力——區(qū)域發(fā)展評價。第一題的考查內容出自八年級下冊,而第二題則不是課本內容。
第一題是課本原有內容,亦是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識點,因此對于學生來說比較簡單。第二題的內容雖然書上沒有,但是只要學生能夠根據材料提取相應信息(水缸)也能夠答對,難度不高,但是此題本區(qū)縣的得分率僅為81.6%。看似簡單的題為什么仍有接近五分之一的人拿不到分?教師也就此問題在學生中進行了調查,學生反映主要原因是“這個內容沒學過,因此胡亂作答”。其實這個題目的答案就在材料中,當教師給了提示讓學生認真讀題時,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給出正確答案??梢?,面對陌生的地理事象學生不能認真讀題,并從中獲取相應的信息。因此,教師認為對于此題,學生缺少的是地理實踐力中獲取信息的能力。這題相對簡單,如果是如“合掌造”那樣復雜的問答題,學生還需要具備對獲取信息進行有效處理與加工的能力,并要能夠構建地理知識鏈,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當然從這里也不難看出平常教學中的問題:更多關注了課本知識,而忽略了能力的培養(yǎng)。
【反思】
1.?重視情境教學
情境教學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地理課堂中來,例如利用圖文導入,構建旅游線路學習區(qū)域,在教學過程中設計各種辯論或角色扮演等活動。地理學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江蘇省義務教育質量監(jiān)測里的題幾乎都是基于生活情境的,因此教師的教學要將地理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將生活情境引入課堂教學中來。例如,在學習民居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時,不能僅局限于課本上西亞和東南亞的民居,而是要教會學生分析的方法,課本活動2就是一個很好的補充,它的問題是“你還知道哪些有特色的民居?它們與當地自然環(huán)境有什么關系?”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個活動,讓學生課前收集更多具有特色的民居資料,引導學生分析其中的地理現象、原理與規(guī)律,從而提升學生獲取信息并進行有效加工的能力。
2.?建立思維聯系
地理學科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各種地理事象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因此教師要嘗試著構建各種地理事象之間雙向的聯系。例如,在南方地區(qū)《自然特征與農業(yè)》的教學中,教師在教學完自然環(huán)境之后充分利用課本活動進行了如下嘗試:活動一,學生利用已有知識提供南方的食材并介紹其生產習性,如茶葉、楊桃、柑橘等(可以查閱資料);活動二:根據資料在南方地區(qū)圖中找出其適合生長的地區(qū)并分析原因;最后讓學生與實際食材分布地區(qū)圖核對分析(其中可能由于人為因素等存在不一致)。通過這樣類似的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構建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3.?增加動手操作
地理課程具有實踐性的特點,人類對于自然環(huán)境的認識本身就是建立在對地球不斷實踐探索的基礎之上的,因此閉門造車是很難將地理學好的。當然,由于受到課堂教學的限制,初中教學幾乎沒有野外考察的可能,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有些內容是可以通過多媒體來展示的,如認識不同地區(qū)的地貌等,但是必要的動手操作還是不能少的。在初中階段有些操作是可以進行的,文章列舉了部分初中階段可以動手操作的活動如下:制作簡易地球儀、地球運動的演示、繪制校園平面圖、根據自制地形模型繪制等高線、氣溫的觀測、水土流失的實驗。以上大多數是課本上有的,細細想來,其實還有不少,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設計增加一些操作活動,如板塊運動的實驗、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實驗、探究影響水能大小的因素等。通過這些活動可以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在真實情境中觀察、感悟、理解地理環(huán)境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進而增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和責任感。
三、?總結
總之,從義務教育質量監(jiān)測中可以看出,地理教師需要培養(yǎng)的是具有地理素養(yǎng)的學生,學生需要能夠運用所學習的知識技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不僅僅是掌握書本上的知識。這對初中地理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促進其不斷轉變教育教學方法,力求全面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閃梅,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市孝陵衛(wèi)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