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落實語言訓練的途徑,提出立足文本精心設計語言訓練點,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等實踐活動的教學建議,從而使學生獲得最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語言訓練 語言積累 語言運用 途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25-0097-02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闭n標將語文課程的目標和內容聚焦于“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揭示了語文教學的本質是語言能力的構建。因此,語文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立足文本,精心設計語言訓練點,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等訓練,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語言實踐中,積累語言、習得表達方式、發(fā)展想象思維,獲得最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
一、在品讀感悟中積累語言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币慕雷值钠纷x是推敲語言,讓語言文字鮮活的有效方式。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讀”,在讀中咬文嚼字,在讀中揣摩、品味、理解文章語言,有助于學生感受文章的韻味,進而訓練語感,積累語言。
(一)隨文學詞,豐富語言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對朗讀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正確,是指語音和語調的規(guī)范化;流利,是指閱讀時做到語音連貫,不漏字,不落字,不改字,不顛倒,不重復等;有感情,是指閱讀時做到感情充沛,節(jié)奏鮮明,恰當地傳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師要運用多種朗讀形式,如范讀、個讀、齊讀、自由讀、分角色讀等,對學生進行朗讀技巧指導。
如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小蝌蚪找媽媽》一課中,教師抓住“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等詞語,讓學生分角色扮演,朗讀小蝌蚪與鯉魚阿姨、烏龜、青蛙媽媽之間的對話,再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一談什么時候可以用上這樣的詞。學生紛紛舉手回答:“上學時,小東走在我前面,我追上去……”在瑯瑯的讀書聲中,重點詞不攻自破了。
又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巨人的花園》第一自然段時:“從前,一個小村子里有座漂亮的花園。那里,春天鮮花盛開,夏天綠樹成陰,秋天鮮果飄香,冬天白雪一片。村里的孩子都喜歡到那里玩?!苯處熥プ 磅r花盛開”“綠樹成陰””鮮果飄香”“白雪一片”等詞語引導學生進行個人讀、小組讀、師生合作讀等多種方式的朗讀:
師:聽,孩子們歡樂的笑聲洋溢在——
生:(鮮花盛開的)春天里。
師:聽,孩子們歡樂的笑聲洋溢在——
生:(綠樹成陰的)夏天里。
師:聽,孩子們歡樂的笑聲洋溢在——
生:(鮮果飄香的)秋天里。
師:聽,孩子們歡樂的笑聲洋溢在——
生:(白雪一片的)冬天里。
然后出示花園四季的美景,讓學生說說還能用哪些詞語來形容花園的美景。這時,學生開始暢談描寫四季的詞匯:“百花齊放。”“花紅柳綠?!薄肮麑嵗劾?。”“白雪皚皚?!薄@樣的教學設計不僅僅讓學生隨文學詞,還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使學生打開記憶的閘門,讓以往學習中積累的詞匯在腦海中再次重現,進而豐富了自己的語言積累。
(二)比較品評,形成語感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想要讓學生對文本有深入的理解和體驗,就要引領學生在咬文嚼字中感受語言的魅力。教師可以通過對比朗讀的方式讓學生發(fā)現語言形式不同的妙處。例如,教學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蜘蛛開店》,教師設計了兩處句子的對比:
第一處:
顧客來了,是一只河馬。
顧客河馬來了。
第二處:
顧客來了,只見身子不見頭。
顧客來了,是一只長頸鹿。
學生在對比朗讀中,發(fā)現第一處原句“顧客來了,是一只河馬”更能體現意外與驚訝,第二處原句“顧客來了,只見身子不見頭”不僅體現意外與驚訝,還有害怕。理解句子的方法,就是多種形式的朗讀,如自由讀、對比讀等。在教學難點處,可以采用教師范讀的形式讓學生更好地理解:
師:請同學們聽老師讀這一句。除了意外與驚訝,你還聽出什么?
(師范讀:“顧客來了,只見身子不見頭?!保?/p>
生1:我聽出聲音的顫抖。
生2:我覺得有點害怕。
生3:原句中“只見身子不見頭”,能讓我們感覺到蜘蛛看了就怕!
師:那我們就一邊發(fā)抖,一邊讀,表現出害怕的樣子。
(生齊讀)
語感不是教出來的,而是一遍遍地讀出來的。學生在一遍一遍地朗讀中讀懂“說什么”(語言內容),更關注“怎么說”(語言形式),這樣的語言實踐活動有助于語感的形成和語言素材的積累。
二、在情境創(chuàng)設中活化語言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合理創(chuàng)設情境,能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能化抽象為形象,變苦學為樂學,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獲取知識,提高語文素養(yǎng)。在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要真正走進學生內心,借助文本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創(chuàng)設情境,訓練表達能力
“凡是有活動的地方都有快樂和寶藏?!痹陂喿x教學中巧設活動情境,可以讓學生從直接的生活經驗中親身體驗,以及訓練口頭表達能力。例如,教學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第三自然段時,教師讓學生當小導游,帶領“游客”參觀家鄉(xiāng)的果園。教師把圖、文、聲、像有機結合,讓學生如臨其境。學生站在大屏幕對著畫面津津有味地介紹時,儼然一名小導游。
再如,教學四年級上冊《電腦住宅》時,教師引導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選擇自己喜歡的地方進行介紹。學生可以選擇“我是電腦住宅小主人? ? 、我是電腦住宅導游? ? 、我是電腦住宅售樓顧問? ? ”等角色來介紹。此時的教師退到一旁只充當聽眾,適時引領學生由閱讀遷移到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從而發(fā)現生活之美。
(二)創(chuàng)設情境,訓練想象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币虼?,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還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如教學《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一文時,教師配上一段緊張的琵琶樂曲,讓學生想象當時邱少云被火燒的情境。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很快地就把學生帶入了那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讓學生感受到邱少云驚人的毅力和他顧全大局的自我犧牲精神。又如,教學四年級下冊《鄉(xiāng)下人家》的第二自然段雨后春筍圖:“幾場春雨過后,到那里走走,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里探出頭來?!苯處熆梢宰プ 疤健弊?,讓學生發(fā)揮想象:筍芽兒從土里“探”出頭來,它看到了什么?會說些什么?
再如,教學三年級《盤古開天地》第四自然段時,教師可以抓住文段末尾的省略號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并討論:此處省略了什么?然后讓學生用上課文的句式“他的(? ),變成了(? )的(? )”說一說。
生1:他的嘴唇,變成燃燒的火焰。
生2:他的頭發(fā),變成了隨風舞動的柳枝。
生3:他的眉毛,變成了天上的彩虹。
生4:他的眼淚,變成了滋潤萬物的雨露。
生5:他的血管,變成了長長的道路。
生6:他的牙齒,變成了晶瑩剔透的寶石。
這樣引導學生理解文本,能讓學生思維不斷地擴張,思維會發(fā)散得很遠很遠。也就是在這樣的思維碰撞中,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三、在寫法遷移中活用語言
葉圣陶先生說:“課文無非是個例子?!睂W生在閱讀中獲得的感悟、積累到的語言、習得的表達方法,如果不及時運用與實踐,過一段時間,就會被淡化甚至消失。因此,教師還需要精心搭建語言實踐的平臺,給學生實踐語言的機會,使學生將所感所悟流淌于口中,宣泄于筆尖,實現語言水平的再提升。
(一)開展句式訓練
如教學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葡萄溝》一課時,可以讓學生仿照文中句子“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掛在綠葉底下,有紅的、白的、紫的、暗紅的、淡綠的,五光十色,美麗極了”寫一寫“公園里的花都開了,? ? ? ? ”“下課了,同學們在操場上活動,? ? ? ? ?!?/p>
(二)學用表達方法
如教學三年級上冊《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后,教師可以進行寫法遷移,訓練學生“圍繞一個意思寫”的構段方式,并結合課后小練筆提供四幅圖畫,要求學生選擇其中一幅圖來寫一寫。學生運用課文中的一些表達方法,如“……像……”“有的……有的……”句式,以及“圍繞一個意思寫”的段式,真正活用語言,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教學五年級上冊《橋》一課時,重點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外貌描寫、神態(tài)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最后把習得的方法遷移到寫作中:五天后,在祭奠老漢的隊伍中,誰來了?他(她)的神態(tài)如何?他(她)會說什么?做什么或想些什么?選擇其中一個人,運用人物描寫的方法寫下來。
生1:拄著拐杖的老爺爺來了,回想每一次身體不適的時候都是老漢跑前跑后地照顧自己,想著想著,淚水順著臉頰流下來……
生2:那對父母出了意外之后,老漢一直把他們當兒女一樣對待的兄妹倆也來了,她們面對江水,雙膝跪地:“您放心吧,我們一定會好好學習,不辜負您的期望!”
生3:那個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小伙,是老漢剛剛介紹入黨的,他……
總之,語文閱讀教學課,先明語言之精妙,方見文意之精美,情節(jié)之感化,精神之陶冶。只有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讓學生從揣摩語言形式到運用語言形式,才能達到簡簡單單、扎扎實實教語文的境界。
作者簡介:謝春柳(1982— ),女,廣西橫縣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任橫縣教研室小學語文教研員,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