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東·張屹
宋末那段逐漸走向亡國的歷史讀來很是慘痛,特別是最后的崖山戰(zhàn)敗,十數(shù)萬人投海,誓死不當亡國奴,尸漂千里,讓一路屠城而來的蒙古鐵騎都驚得目瞪口呆。
這其中有著名的“宋末三杰”被大家所熟知,陸秀夫背小皇帝投海,張世杰于第二天獨自駕船自沉風暴中,文天祥三年后在北京被戮柴市。但是,在他們之前還有一位丞相,能走不走,率全族人丁投水死節(jié),這便是被稱作宋末愛國丞相的江萬里。
現(xiàn)在知道江萬里的人著實不多了,江西有些地方有“萬里路”,但那是紀念著名詩人楊萬里的,畢竟那“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太知名了。而江萬里的詩文傳世不多,歷代在宣傳上也有欠缺,所以使得為國盡忠的一代宗師聲名不彰。
江萬里,字子遠,號古心,南康軍都昌人,即今江西九江都昌人,進士出身,是南宋著名愛國丞相和民族英雄。他是南宋末年的士林領袖,也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
江萬里家學淵源,從小就“神雋有鋒穎”,他從父教,學《易經(jīng)》,連舉于鄉(xiāng),18歲赴白鹿洞書院深造,師從朱熹的弟子林夔孫學習程朱理學。
及貢入太學,當時還是太子的宋理宗趙昀對他很是賞識,特書“江萬里”三字于幾硯間。進士及第后,應殿試作策論《郭子儀單騎見虜》,文中抒發(fā)了他對郭子儀(中唐時期名將)不顧個人安危,忠君愛國的高尚情操的景仰之情,主考官閱卷為之動情,欣然批道:“立意新而措詞妙,高古文也?!?/p>
江萬里剛直不阿,從不趨炎附勢,踏上仕途后便在宦海中沉浮不定,多次為小人所算計,但無論是位高權重之時還是貶謫為民之期,皆本色不移,始終憂國憂民,所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處江湖之遠,則憂其民”,這在他身上得到最好的詮釋。
在我們的印象中,宋自秦檜以后,擔任宰相的不是投降派就是奸臣,無論是湯思退還是丁大全,是賈似道還是史彌遠,即使是那主戰(zhàn)的韓侂胄,也因個人道德方面種種的欠缺而被世人非議,唯有這江萬里和他的弟子文天祥,被后世奉為中華民族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官方稱其為古今之完人,千古道德之楷模。
文天祥是江萬里的再傳弟子,江萬里作為著名學者,一生都在興辦教育,提攜后進,史書稱江萬里“問學德望,優(yōu)于諸臣”,“議論風采,傾動一時”。
他在教育上最大的功績,是創(chuàng)辦了延續(xù)千年的白鷺洲書院等三個書院,在歷朝科舉中,培養(yǎng)出包括文天祥在內的17名狀元和近三千名進士,其它名士學者不計其數(shù),所取得的業(yè)績實為中國古代書院之最。
圖2中負載為阻感負載,工作時V1和V2或通或斷,其工作狀態(tài)互相補充,V3和V4工作狀態(tài)與V1和V2類似.控制過程如下:在輸出電壓U0的正半周,V1接通,V2斷開,V3和V4互相交替通斷.由于通過負載的電流比輸出電壓滯后,因此在電壓正半周,有一段區(qū)間內,負載電流為正值.這時,當V1、V4導通時,U0與電壓Ud相等;如果V4關斷,則U0=0. 在另一段區(qū)間內,負載電流為負,當V1、V4導通時,因i0為負,故U0=Ud,如果V3打開,V4斷開,則i0經(jīng)過V3和VD1,此時U0仍然為零.因此,U0總能得到Ud和零這兩種電平,同樣,在U0負半周,U0則得到 -Ud和零.
文天祥對他這位老師十分尊敬,賞贊有加,說他是同范仲淹和司馬光齊名的學問大家:“修名偉節(jié),以日月為明,泰山為高;奧學精言,為天地立心,生民立命。”
江萬里作為正色立于廟堂的直臣,在他周圍是一堆圍著皇帝轉的奸佞小人,而他是以“君子只知有是非,不知有利害”為行為準繩,必然會得罪這些趨炎附勢之徒。
宋理宗在位時,江萬里母親病危,因公務繁忙,他實在脫不開身,于是便讓弟弟返鄉(xiāng)看望,及他回家時母親已病逝。于是,有人便上奏參他是“不忠不孝”之無名節(jié)之人,加上原本很賞識他的理宗也覺得他太過于剛直,對他也有所疏遠,于是被削職為民,在家賦閑達十二年之久。
及至宋度宗即位,江萬里才被重新啟用為相,他力主抗元,但不幸的是,此時正是賈似道權傾朝野之時,以江萬里的為人和處事風格如何能與其共事,所以不久他又被罷官回鄉(xiāng)。
到了襄樊被圍,國之將亡時,皇帝才又想起了江萬里,下旨聘他任丞相并持兵權,卻又受賈似道掣肘而無力回天,并被再度罷相,而此時的他已是高齡之人了。
隨著襄樊淪陷,臨安不保,蒙古鐵蹄漸近,很多號稱國之棟梁的文臣武將紛紛尋找出路,一時投降之人多多,江萬里抱著必死之決心,對前來探望的學生文天祥道:“吾老矣,觀天時人事當有變。吾閱人多矣,世道之責,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囑予國事并寄予殷切的希望。
張世杰也專程前來拜訪并求教江萬里:“國事如此,丞相何如?”江萬里答道:“力不能報朝廷,惟有死耳!”張世杰聽其言,頓首道:“丞相之言是也。”乃把酒對天盟誓:“吾當盡職。如國不保,自當盡忠報國!”
“止水”即為停止流動之水。江萬里此時面對亡國在即,無力回天,空悲切,徒悵然,他靜如止水的表面其實是難掩心中憤然之波濤,他所掘之“止水”池,乃是他即將為國盡忠的葬身之地,表示的是他與國共存亡之決心。
蒙古大軍攻破饒州,將進宅院時,江萬里方才起身,“大勢不可支,余雖不在位,當與國共存亡!”他攜子從容赴水而死,時年78歲。隨后,家族共180余人皆投水而亡,史載:一時“尸積如疊”,其弟江萬頃被捕后,大義凜然,至死不降,遭肢解遇難。
這是怎樣一幅慘絕人寰的畫面,幾乎是崖山十數(shù)萬人蹈海殉難的先聲和預演,每每想著這一場景,后脊便滲出汗來,不能卒讀。
江萬里之死,朝野為之震驚?!坝喑蠓蚱渌R與不識者,聞之莫不傷心流淚”。文天祥知道詳情后,曾集杜甫的詩句以為奠,“星折臺衡地,斯文去矣休,湖光與天遠,屈注滄江流。”
今天,在江萬里家鄉(xiāng)老屋門前有這樣一副楹聯(lián):
兄宰相,弟尚書,聯(lián)璧文章天下少;
父成仁,子取義,滿門忠孝世間稀。
上聯(lián)反映了當年江萬里兄弟皆朝廷重臣,士林魁首的地位;下聯(lián)是說江家全族人丁,投水赴死的慘烈。
江家在當?shù)厥峭澹f里死后,其家族在外的子孫,秉江萬里忠勇之志,奮力抵抗蒙人入侵,雖力微勢薄,但其心九死而不悔,在后來的抗爭中,號稱“十二齋”的12位子侄俱戰(zhàn)死沙場,為國捐軀,他們是真正意義上的滿門忠烈。
被譽為明代“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對江萬里欽佩有加,他在《止水亭銘》中贊揚道:“江公之名,與水同清;江公之節(jié),與水同潔。水則清清,人則英英。千古此人,千古此銘?!?/p>
江萬里曾作有《船經(jīng)臨江風浪大作以詩投之》一詩,我們從中可以看出他為官的準則:
萬里為官徹底清,
心中行止甚分明。
生平若有虧心事,
任向波間深處沉。
江萬里的道德文章名重一時,《宋史》稱其“器望清峻,論議風采傾動于時?!钡上У氖牵脑娢暮臀募茨芰鱾饔谑?,幾乎全部佚失,以至于我們現(xiàn)在無法窺見其風采,這也在很大程度影響了后世對他的了解,畢竟,認真讀《宋史》的人還是比較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