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鐸文
【摘 要】 目的:分析對阿爾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癡呆患者采用磁共振診斷的臨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對象均選自本院2018年3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30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和30例血管性癡呆患者,將前者設為阿爾茨海默組,后者設為血管性癡呆組,然后開展本次對比研究。比較兩組患者的兩側海馬體積、顳葉溝回間距以及大腦左右徑。結果:阿爾茨海默組患者和血管性癡呆組患者兩側海馬體積對比有明顯差異(P<0.05);阿爾茨海默組患者和血管性癡呆組患者顳葉溝回間距對比有明顯差異(P<0.05)。結論:對阿爾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癡呆患者采用磁共振診斷,能夠有效地對患者左右兩側海馬體積和顳葉溝回間距進行測量,從而確定患者真正的疾病類型。
【關鍵詞】阿爾茨海默病;磁共振診斷;應用效果;血管性癡呆
老年癡呆是一種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疾病,患者在發(fā)病后將會出現(xiàn)記憶障礙、視力下降以及喪失語言表達能力等多種癥狀,會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大幅降低。對患者開展早診斷和早治療是十分關鍵的,能夠幫助患者有效地消除疾病所帶來的困擾[1]。同時,老年癡呆者中,超過80%的老年癡呆都屬于阿爾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癡呆患者,而這兩者有著很大的相似性,很容易出現(xiàn)誤判的問題,從而極大地影響對患者的治療效果[2]。所以,在實際的醫(yī)療工作中,有效判斷患者的實際病情十分重要。因此,本次研究旨在探討對阿爾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癡呆患者采用磁共振診斷的臨床效果。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均選自本院2018年3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30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和30例血管性癡呆患者,將前者設為阿爾茨海默組,后者設為血管性癡呆組,然后開展本次對比研究。入選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中阿爾茨海默病以及血管性癡呆的相關診斷標準,將暴力創(chuàng)傷、感染以及其他因素引發(fā)腦病等排除,并征得了患者及其家屬的同意,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阿爾茨海默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患者的年齡為68~81歲,平均年齡為74.4(s=4.1)歲;血管性癡呆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患者的年齡為69~82歲,平均年齡為73.9(s=3.7)歲。對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進行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都用核磁共振儀進行檢查。根據(jù)Stoub計算方法,確認患者的左右海馬體積,并根據(jù)Hasboun標準確定患者每層海馬構造的具體分界。同時,根據(jù)安維民的方法對患者的顳葉溝回間距進行結算。最后,對患者的左右兩側海馬體積、顳葉溝回間距進行對比。
1.3 統(tǒng)計學數(shù)據(jù)
通過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開展分析,計量資料行t檢驗,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P<0.05代表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的兩側海馬體積
阿爾茨海默組患者和血管性癡呆組患者兩側海馬體積對比有明顯差異(P<0.05)。詳情見表1。
2.2 對比兩組患者的顳葉溝回間距
阿爾茨海默組患者的顳葉溝回間距為(33.11±4.52)mm、大腦左右徑為(131.84±6.81)mm,顳葉溝回間距與大腦左右徑的比值為(0.25±0.05),血管性癡呆組患者的顳葉溝回間距為(25.92±4.13)mm、大腦左右徑為(135.64±5.03)mm,顳葉溝回間距與大腦左右徑的比值為(0.18±0.03)。阿爾茨海默組患者和血管性癡呆組患者顳葉溝回間距對比有明顯差異(P<0.05)。
3 討論
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癡呆作為一種老年常見病在我國的發(fā)病率與日俱增。而在患者發(fā)病后,其社會行為以及認知功能將會大幅度減退。有研究資料表明,在老年癡呆患者中,最為常見的類型就是阿爾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癡呆。因為這兩種疾病的臨床癥狀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所以無法有效通過觀察患者的臨床癥狀對其進行確診[3]。但是,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的進步,對老年癡呆的治療也獲得了極大的發(fā)展,然而如果對患者疾病的類型判斷錯誤,不僅會極大地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還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更加嚴重的后果[4]。所以,在對患者開展治療時,有效區(qū)分患者的癡呆類型極其重要。有大量的臨床報道顯示,阿爾茲海默病患者的顳葉以及海馬會出現(xiàn)逐漸萎縮的情況,而血管性癡呆的患者卻不會出現(xiàn)這種問題。
而常規(guī)的心理測驗以及根據(jù)患者病史評估患者的病情類型,難以有效確認患者腦部的形態(tài)改變,準確性也不強,所以往往需要通過病理檢查為患者確診,但是病理檢查過于耗費時間,將會耽誤對患者的治療時間。所以,就需要有一種更為有效的檢查手段[5]。而通過磁共振對患者開展掃描檢查,有著很高的準確性,可以有效地對患者的顳葉以及海馬進行檢測,并根據(jù)患者的疾病類型,開展有針對性的治療,提高對患者的治療效果,促使患者更快、更好地恢復健康。而本次研究結果也很好地進行了佐證:阿爾茨海默組患者和血管性癡呆組患者兩側海馬體積對比有明顯差異(P<0.05);阿爾茨海默組患者和血管性癡呆組患者顳葉溝回間距對比有明顯差異(P<0.05)。這說明通過磁共振對阿爾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癡呆患者進行檢查,可以有效確認患者的兩側海馬體積以及顳葉溝回間距,從而為醫(yī)生確診提供重要的數(shù)據(jù)參考,避免出現(xiàn)誤診的問題。
綜上所述,對阿爾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癡呆患者采用磁共振診斷,能夠有效地對患者左右兩側海馬體積和顳葉溝回間距進行測量,從而確定患者真正的疾病類型。
參考文獻
[1] 宋貝,姚寶珍.核磁共振成像在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早期診斷及預后評估中的價值[J].中國婦幼保健,2017,(10):2252-2255.
[2] 魯洪,張來安,郭玉君.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在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早期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7,27(05):797-800.
[3] 劉學嘉,季洋,趙青松,等.彌散加權成像及1H磁共振波譜在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中的診斷價值[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7,17(23):4475-4478.
[4] 呂茜婷,高知玲,李珊玫,等.3.OT磁共振多序列成像在復雜肛瘺診斷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y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16,22(04):331-335.
[5] 卜順林,白卓杰,張雨涵,等.3.0TMRSWI結合常規(guī)序列在腦出血病變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臨床研究,2016,29(12):1707-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