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紅兵 姜達
[摘 要] 中國教育,有一個特殊的年代,那就是民國時期。當時,教師們的教育理念、家國情懷、學者風范讓人眼前一亮。追憶彼時的大師,回想當今的大家,他們身上有著哪些共通的地方?對于我們今天做校長又有著怎樣的啟示呢?
[關鍵詞] 民國校長;家國情懷;兒童情懷;人文情懷;教育情懷
中國教育,有一個特殊的年代,那就是民國時期。民國,對于歷史,不過一個瞬間,并且在這個年代,中國連年戰(zhàn)禍,民生凋敝,外有強敵凌辱的危害,內有政治割據的威脅。然而,那時的教育沒有停滯,還獲得了巨大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成就。蔡元培、張元濟、王云五、顧頡剛、陳寅恪、朱自清、夏丏尊……一個個名字至今鮮活地印刻在我們每一個教育人的心里,他們的教育理念、家國情懷、學者風范讓人眼前一亮,而且常常有讓人熱血沸騰之感。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基礎教育領域也涌現出了于漪、斯霞,還有剛剛過世的李吉林老師等,她們數十年如一日,把人生黃金歲月傾注在教育的實驗與研究中,尋求兒童發(fā)展的最佳途徑,創(chuàng)立了各具特色的教育理論及操作體系。
追憶彼時的大師,回想當今的大家,他們身上有著哪些共通的地方?對于我們今天做校長又有著怎樣的啟示呢?我的腦海里,不自覺地冒出了兩個字“情懷”,也就是他們對待國家、社會、教師、學生表現出來的態(tài)度。
一、優(yōu)秀的校長一定是一位有著家國情懷的人
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對國家和人民的深情大愛,是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它是對自己國家高度的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的體現。我們可以這樣說,如果一個教育工作者不能將自己的工作與祖國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對接起來,那么注定了他永遠不可能達到教育的最高境界。
民國時期,西南聯(lián)大的掌門人梅貽琦先生曾經說過:“我們做教師的,最好最切實的救國方法,就是致力學術造就有用人才,將來為國家服務?!蹦菚r的教育工作者,用行動詮釋著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鑄就了一段蕩氣回腸的歲月,更留下了綿延不絕的教育啟迪。時至今日,社會環(huán)境有了很大的變化,可能我們不能說教育是“救國的方法”,但一定是“強國”“富國”的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給教師做出了六個明確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情懷要深,保持家國情懷,心里裝著國家和民族,在黨和人民的偉大實踐中關注時代、關注社會,汲取養(yǎng)分、豐富思想?!?/p>
我們要清楚,自己肩上擔負的責任。還記得于漪老師的一句話——“我一直認為自己身上挑著千鈞重擔,一個肩膀挑著孩子的現在,一個肩膀挑著國家的未來、民族的未來?!笨梢哉f,我們今天的教育質量,就是明天的國民素質,也很大程度決定明天的國家狀態(tài)。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都需要教育培養(yǎng)出更多能夠滿足黨、國家、人民、時代需要的人才,這一切都要依賴我們的教育工作者。
我們是教育一線家國情懷的踐行者,也是家國情懷重要的傳遞者。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八一學??赐繂枎熒鷷r強調,希望廣大教師認清肩負的使命和責任,教育和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教育和引導學生心中要有國家和民族、意識到肩負的責任,牢固樹立為祖國服務、為人民服務的意識,立志成為黨和人民需要的人才?;叵?019年的香港風波,打砸立法會、襲警、污損國徽,侮辱國旗、擾亂機場致使機場癱瘓,毆打內地游客和記者,嚴重影響了香港的社會秩序、經濟民生、國際形象。從視頻中我們看到了不少年輕人的面孔。除了外部黑手的幕后操控,更深層次的原因還在于香港青年的家國情懷教育的缺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許多場合對加強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發(fā)表了系列重要講話。把握時機,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引導孩子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世界觀、價值觀,是每個教育工作者必須擔負起的責任,更是校長的責任。
二、優(yōu)秀的校長一定是一位有著教育情懷的人
民國時期,新文化運動的興盛,各種思潮涌起,各種觀點碰撞。那時,為了尋找中國文化發(fā)展的方向,很多大師投身教育。梁啟超、朱光潛、葉圣陶、朱自清、季羨林等一批大師都做過中小學教師,錢穆當過小學校長,連胡適、蔡元培、陳獨秀這樣的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人物,也曾參與過中小學教科書的編寫。陶行知當年為了踐行教育理念,還先后創(chuàng)辦了曉莊學校等并擔任校長,并獨具匠心地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等教育主張,取得一系列的成就,并被毛澤東稱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
而今,我們也進入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群體對教育的定位、要求都有所改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地發(fā)展之間充滿矛盾,而且各種關于教育的觀點可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很多一線的老師有時候顯得有些無所適從,那么這個時候我們的校長就應該是一所學校發(fā)展的方向盤、指南針。面對當下的教育情勢,更加需要我們的校長擁有教育的情懷。我們的確現在面臨著很多問題,一些問題還不是近期能夠解決的,或者說不是靠我們校長能夠解決的。但我們并不能否定理想,也就是說我們不僅要面對骨感的現實,更要有教育的理想,并將理想設計成一個個可以實施的小階段,然后一步步走向并且靠近理想。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茍且,而且還有詩和遠方;教育也不只能有眼前的茍求,而且更需要詩和遠方。將目光僅僅盯在現實之中而不去規(guī)劃將來,那么無論是個人還是社會都將會失去前行的動力。因此,我們在面對教育現實中,不能僅僅抱怨或發(fā)牢騷,而是在面對現實的基礎上構建出帶點浪漫主義色彩的教育來,那么教育就會成為我們最終所期望的樣子。
近年來,我們區(qū)內也一直在追求區(qū)內的學校優(yōu)質均衡,但小學集團學校之間不均衡的現象依然存在,區(qū)屬幾所中學也長期存在著招生數量不足、質量偏低的問題,辦學規(guī)模不斷萎縮。怎么辦?面對生源差的學校,可以想想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想想梁漱溟提出的鄉(xiāng)村建設和鄉(xiāng)村教育理論,想想晏陽初提倡的鄉(xiāng)村平民教育,他們都走出了一條教育發(fā)展的新路徑。我們南通的李慶明老師當年在海門海永鄉(xiāng),也搞過鄉(xiāng)村教育的實驗。面對差的生源,我們同樣可以有不同的研究課題。近年的杜郎口中學也搞過試驗,不管結果如何,它也曾影響了中國教育一段時間。作為優(yōu)質的學校,也可以考慮展示怎樣的教育文化?區(qū)內有了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育,那么怎樣深化研究,或者還能提供什么成功的范例、有效的經驗和成熟的理論?
三、優(yōu)秀的校長一定是一位有著人文情懷的人
尊重并信任教師,是民國校長鮮明的特征:蔡元培強調對教師不要求全責備;張伯苓無論經費多么緊張,總是想方設法優(yōu)待教師;蔡元培到北大任職的第一天,脫帽向對他行禮的職工鞠躬還禮……傅任敢先生曾在《值得我們學習》一文中這樣評價梅貽琦——“做領袖的人有兩種,一種使人懾服,一種使人悅服。毫無疑問,教育工作者應當使人悅服,而不在于懾服。因為教育的出發(fā)點是愛。梅校長的品性中深深具有這一點。他愛學校,所以把一生獻給了學校;他愛國家,所以在抗日時把兒子送到遠征軍中;他愛同事,所以待人一視同仁,從無疾言厲色……”清華大學不少老教授在回憶梅貽琦校長對教師的愛護時常常老淚縱橫,他們說:“‘梅師愛教授已到了‘愛師如命的地步?!边@種人文情懷是以尊重人、相信人為基礎,在辦學治校過程中,則表現為對學生的愛,對教師的愛以及對學校的愛。
可以這樣說,一所學校的教育生態(tài),和校長的思想有很大關系。我們校長都有不同的管理風格,有一些校長喜歡健全各種規(guī)章制度,用制度管理學校,比如把各種工作、業(yè)績都量化,一切以數據和錢說話。這種管理未嘗不可,但我更相信教師工作絕大多數是良心活兒,可量化的只是冰山—角,更多的還是靠教師發(fā)揮自身主動性,調動其情感。即使這樣,他們的很多勞動成果也不一定能在當下就反映出來,因為學校與單純追求投入產出效益的企業(yè)還是應該有所不同的。
那么此時,一個具有人文情懷,一個能夠關愛教師的校長,就顯得特別重要。完美的個人不如優(yōu)秀的團隊。長期面對各式各樣的工作,每個人都會有不勝任的時候,包括校長本人也有很多弱項。用人之道很簡單,其實就是用其所長,做校長最重要的是多角度看人的能力。一個校長要敢于向自己的教師提出要求和目標,甚至這些要求、目標應稍稍高于教師的現狀,這才是真正尊重他們能力、尊重他們未來可能性的做法,也是對自己、對教師、對學校、對學生負責的做法。真正的尊重不是表面上的客氣、融洽,你好我好,不是兩個無所事事的人的相互恭維,而是相互之間的惺惺相惜,相互鼓勵,共同進取。讓老師感受到尊重,體會到把更重的擔子交給自己并相信能做好是最高明的校長。
作為校長,要學會放下身段,創(chuàng)造一種沒有等級觀、對事不對人地有話直說地管理學校,平等地向教師征詢他們心底對自己的意見,要有誠心、膽量,敢于直面任何批評,不抱私心公正地評價教師們給校長的評語。同時,還要有反思精神,常常能夠發(fā)現自己的不足,并及時做自我批評,營造出校長與老師的良好關系,就一定能贏得學校發(fā)展的好未來。當教師在教學或教育管理中發(fā)生一些錯誤時,校長也不應當只是一味地指責和批評,而應當學會去包容,采用正確的方式對教師進行批評和指正,但這絕不意味著對教師放棄批評,而是要在維護學校正常發(fā)展的基礎上,重視教師自身的感受,尊重教師的人格,給予教師最基本的尊重。
如果,一所學校的校長注重人文關懷、有責任擔當,那么教師們見了就不會畏懼,會感到校長是一個很親切、可信任、有擔當的那種朋友。當校長能聽進去不同意見和聲音時,當一所學校上下一心時,無論是教學還是管理就不會出現掩耳盜鈴的局面。
四、優(yōu)秀的校長一定是一位有著兒童情懷的人
在現今的教育背景下,一些學校的教育可能會出現功利化、目的化的傾向,使得學生時常處在壓力之中,漸漸失去本該屬于他們年齡階段的童心。法國著名的教育學家盧梭曾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像兒童的樣子。兒童的發(fā)展應當順應天性,始終保留一份童真,擁有一顆童心。而在這時,我們的校長的站位就顯得尤其重要。陶行知三顆糖的故事,大家都已耳熟能詳,一個教育大家和孩子打成一片。謝冰瑩也曾寫過她在湖南第一女子師范讀書時,徐特立校長給她的重要影響:徐校長每天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他天天住在學校里,與學生混在一起,甚至受到學生捉弄也不生氣。我們的李吉林老師,也一直說自己是長大的兒童,還多次扮演童話角色,和孩子們一起參加各種活動。
近年來,隨著中國應試教育體制的日益堅固,種種教育的行為被異化、扭曲,不少專家都提出了兒童本位的概念,以成尚榮為代表的一批教育學者也提出了“兒童立場”的觀點。那么,我在此呼吁我們的校長有一份兒童情懷,首先指的就是要保持一顆童心,學會“放低姿態(tài)”,能夠放下身段與孩子進行交流和學習。在一種平等和諧的氛圍中與孩子一起做活動,參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與他們站在同一視角,去看待周圍的事物,讓孩子不會對校長有距離感或是陌生感,和孩子們成為朋友。這樣能夠更加方便校長及時地了解兒童的心理動向,才會尊重學生做出的決定和選擇,理解學生的言行,與之產生思想與情感的共鳴,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并進入教育的最佳境界。
校長有一份兒童情懷,還是指可以站在兒童的角度進行管理,通過從兒童的角度進行校園文化和校園活動的設計,從兒童的角度設立管理制度,一切以兒童為中心,真正做到為兒童的健康成長和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現在,教育改革的聲音此起彼伏。我想,不管怎么改,最核心的還是指向而兒童本身的。我們要了解兒童的需求,以此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我們老師需要研究學生,我們的校長更需要研究自己的學生,要把握不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成長需求,確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不同的發(fā)展目標,尋求適合學生的教育內容和方式,提升教育活動的效能。
校長的兒童情懷,更是指校長應該為孩子的終生發(fā)展奠基。哲學家懷特海說:“當一個人把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蔽覀兡芙o予孩子什么樣的教育呢?教育絕不僅僅是為了分數的應試教育,更不是機械地灌輸和簡單地說教,而應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習慣養(yǎng)成和素質教育,是能夠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和為未來打基礎的教育。學校教育的神圣使命就是追求兒童的精神幸福,不僅要著眼于兒童的現實幸福,還應該重視兒童的未來幸福。最基本的,就是落實課程計劃,開足開全課程,特別關注音體美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基本技能,讓學生的整體素養(yǎng)發(fā)展不留下遺憾。在學科教學中,著眼于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當前的教育正處在深化領域改革、加快科學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新形勢新任務,既為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提供了大好機遇,也對辦好教育、對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業(yè)務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讓我們教育人,特別是每一個校長,一起開拓進取,創(chuàng)新實干,為加快中國教育事業(yè)的改革和發(fā)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責任編輯:劉 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