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不斷改革發(fā)展與中華文化的不斷輸出,新課標改革要求語文教學重視古詩教育。我國始終將古詩當做中華文化的瑰寶。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出現(xiàn)了各類不同的古詩詞,涉及到方方面面,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小學階段對于古詩詞的重視。而古詩詞對于小學生來說相對難以理解,本篇文章就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論述了古詩教學的幾點體會。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古詩詞 教學 體會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材中,古詩詞所占比重很大,如果采用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就會因為其機械,乏味從而出現(xiàn)一些弊端,長此以往阻礙了小學生語文能力的發(fā)展。2014年教師節(jié),習近平主席到北京師范大學慰問教師與學生時提到了關于小學階段語文教材古詩詞刪減問題,主席說道:“我很不贊成把當代古詩詞從課本中刪掉,去除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此后,主席就此次慰問再次提出:古詩詞經(jīng)典已經(jīng)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成為了我們的基因。我們現(xiàn)在一說話就蹦出來的那些東西,都是小時候所記住的。語文課本中要多加入經(jīng)典的古詩詞,不斷傳承并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習近平主席兩次就語文教材古詩詞一話題做出兩次重要表態(tài),也充分證明了古詩詞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學階段要重點強調(diào)對古詩詞的教學。
一、對于古詩詞教學的體會與想法
1.百遍誦讀,能夠體會詩人心情,領略詩詞之美
漢語言文學講審美、直覺、體驗、感悟,體現(xiàn)了漢民族獨特的心理和思維方式。用方塊字連綴而成的中國古典詩詞,一直洋溢著一種獨具魅力、生生不息的靈性風韻。靈性是古典詩詞的一種鮮活氣脈,故非吟誦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義?!睂W生在教師指導下口誦心悟,咀嚼體會,共鳴感奮,潤養(yǎng)身心,化育靈魂,鑄造人格的支柱,積蓄精神的原動力。古典詩詞教學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發(fā)現(xiàn)。吟誦創(chuàng)造了令人陶醉、充滿激情的學習情境,促使主體與主導、作品與讀者進行深刻對話,激勵學生探索的熱情和責任感。因此詩詞教學可以多多誦讀,少進行學究解經(jīng)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樂,少一些正襟危坐的嚴肅;多一些聯(lián)系自我的體驗,少一些微言大義的挖掘。
2.領略內(nèi)涵之美,與音樂結合加強記憶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2020年3月4日,CCTV1《經(jīng)典詠流傳》節(jié)目中,歌手劉憲華將《題西林壁》一詩進行譜曲,加入小提琴西方元素,將題西林壁用自己的音樂表達出來,不得不說,這一新形式為傳統(tǒng)文化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值得今后在教育教學中學習。
3.搭建學習平臺,促進知識與能力相生相長
一般來說,學生的知識經(jīng)驗越豐富,他們對詩詞的領悟就越豐富深刻。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夯實作為新知識生長點的知識基礎。這個基礎包括作品積累、詩詞常識、鑒賞方法、背景知識以及一些主要詩歌流派的風格特點等。
(1)注重作品積累,嚴格要求學生背誦一定量的課內(nèi)外作品,在背誦中豐富積累,在吟詠中感悟陶冶。
(2)引導學生收集資料,掌握詩詞的一般常識。比如詩詞的題材類別、意象、意境、風格、表現(xiàn)手法、朗誦技巧等。
(3)推薦并指導學生閱讀詩評名家賞析詩詞的文章,讓學生走進經(jīng)典、走近名家大師,這樣既有助于對所學詩詞內(nèi)容的理解,又能從中學到賞析詩詞的方法。
(4)指導學生課外閱讀詩人傳記,走進詩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感悟時代風云、生活遭際、理想情感、品性情趣在作品中的反映,從而提高詩詞賞析水平,并能從中感悟人生的真諦和生活的哲理。
4.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在探究式教學中,教師主要應在三個方面給予學生幫助和指導:一是幫助學生確定探究的問題。如“詩的意象與詩的情感主旨”、“詩詞中的聯(lián)想和想象”、“詩人的風格與詩詞的主題”、“詩詞中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的問題。在具體的教學中,這些問題應該分為更具體更小的問題,以便于學生的學習。二是從資料的來源、搜集、取舍等方面對學生給予指導。三是組織和指導學生把學習的結果進行交流。
5.能夠啟發(fā)聯(lián)想和想象,提高語文水平素養(yǎng)
中國古典詩詞言約意豐,貴在含蓄,非聯(lián)想、想象不能領悟其意境、意趣。 “春風又綠江南岸”“紅杏枝春意鬧”“千樹萬樹梨花開”,一字 風流,境界全出。老師就要啟發(fā)學生通過聯(lián)想、想象,再現(xiàn)春江碧透、柳綠桃紅、蜂蝶翩躚、鶯飛鳥鳴、風來花動、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領會詩句深邃的意蘊和含蓄的感情,獲得閱讀欣賞的愉悅和二次創(chuàng)造的滿足。古詩詞浸潤著漢民族的審美意趣,多借景抒情、體物寫志、詠史寄興、即事感懷,又多用映襯渲染、虛實相生、動靜互見、擬人比喻等表現(xiàn)手法,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想、想象能力。“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弊x者只有放眼廣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飄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葉孤舟、一竿魚鉤和一個孤苦老頭,才能走進一個在宦海中雖幾遭打擊幾度浮沉仍癡守節(jié)操、孤寂憤怨的靈魂深處,實現(xiàn)跨越千年的靈魂對話。老師的講析代替不了學生的聯(lián)想、想象,學生也不可能通過老師的聯(lián)想和想象走進詩詞的意境、詩人的世界。學生只有在教師啟發(fā)下進行聯(lián)想想象才能實現(xiàn)讀者與文本的對話。讀者閱讀的過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體驗、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識與文本背后潛藏著的生命對話的過程,就是實現(xiàn)讀者自我生命成長和提升的過程。聯(lián)想和想象是這個過程的催化劑和通衢大道。
結語
綜上所述,詩詞的教學與實用文體的教學非常不同,在小學教育階段應強調(diào)鑒賞美的語言、培養(yǎng)美的情感的重要性。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利用不同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鼓勵學生用自己的心理鑒賞古詩詞,讓學生在詩品、詩意、詩情、詩格、詩韻匯成的大海中遨游。只有這樣,古詩詞的教學才抓住了根本。才能不斷傳承與發(fā)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
參考文獻
[1]林清華.若使枯燥化精彩,須得精研細打磨——淺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J].中華少年,2018(19):225-225.
[2]谷婧.淺談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幾點策略[J].好家長,2018(73):201-201.
作者簡介
楊家泉(1970—),男,漢,山東棗莊人,學歷本科,職稱小學一級,研究方向: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