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迪玲
摘 要:編輯這個職業(yè),不光需要扎實的編輯功底,最終的核心競爭力更是對產品、對營銷、對渠道的運營和管理能力。文章立足編輯自身,通過對編輯特點的討論,結合自身實例,論述了編輯在精品書打造過程中所應具備的三大能力:即策劃力(對產品的理解與剖析能力)、營銷力(對產品的宣傳與推廣能力)、渠道力(對渠道的了解與配合能力)。
眼下,“編輯”一詞已不僅僅是字面意思那么簡單了,在很多出版社,“編輯”被稱為“責任編輯”或“項目編輯”,在很多民營出版機構,“編輯”多被稱為“產品經理”或“項目經理”,還有一些機構稱“編輯”為“項目主管”。一個稱呼的改變,既是行業(yè)發(fā)展的一種表現(xiàn),更是對“編輯”這一職業(yè)所應承擔的職責的一種描述。
不過,無論稱呼如何變化,編輯在整個出版過程中的核心作用是不會變的。那么,在當下出版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huán)境下,一個合格的編輯到底應該具備哪些能力呢?能簽作者、會談版權、會做策劃、懂設計、懂印制、有媒體資源、能寫軟文、會講書、能主持、懂渠道、能談折扣……沒錯,這些都是編輯要做的事情,也是該做的事情,概括起來,就是編輯應該具備三大能力:策劃力、營銷力、渠道力。
一、編輯優(yōu)秀的策劃力是打造精品書的基礎
一份優(yōu)秀的策劃案可以說明一切。編輯拿到一個項目,第一步就是要撰寫策劃案,策劃案能否寫到位是決定這個項目能否做好的關鍵。一份優(yōu)秀的策劃案需要具備四大要素:文本分析、圖書形態(tài)、渠道策略以及營銷方案。
(一)把文本分析透徹——真正把書讀懂
文本分析需要從四個方面著手:“把書讀懂”、知道“把書賣給誰”、了解這本書的“與眾不同之處”、能夠準確提煉“賣點和宣傳點”。
1.從四個維度著手分析文本特色
一是基于文本,分析作品的文化特性,包括題材、體裁、語言特點、地域特色等;二是基于作家,分析作品的藝術特性,包括作家的寫作特點、語言風格等;三是基于讀者,分析作品的實用特性,比如給讀者帶來什么;四是基于市場,分析作品的市場特性,例如市場接受度如何、大眾還是小眾、渠道在哪兒等。
2.找準目標讀者,知道把書賣給誰
找準目標讀者并不容易,市面上很多圖書把適讀年齡定得非常寬泛,例如2~7歲、3~9歲,諸如此類。我們仔細分析一下:2歲的孩子和7歲的孩子心理發(fā)育特點一樣嗎?閱讀喜好一樣嗎?對書的理解能力一樣嗎?對知識的接受程度一樣嗎?顯然是完全不一樣的。這種過于寬泛的讀者定位有時候可能會誤導讀者。因此我們在尋找讀者的時候,需要更精準一些,不僅僅要把年齡段盡量找準,甚至需要找到這些潛在的讀者在哪里、這些讀者具有哪些消費特點……以便于我們準確地判斷把書賣給誰、知道在哪個渠道去銷售。
3.選準競品,找準產品的獨特性
找競品是非??简灳庉嬆芰Φ模泻芏嗑庉嫴恢涝趺凑腋偲?,或者找出來的競品不能稱其為競品,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些情況?因為這里考驗的是編輯對市場的熟悉程度、對專業(yè)領域或細分圖書市場的了解程度,如果編輯不具備這個前提條件,是很難把競品找準的,連帶的就是無法提煉產品的獨特性,而產品的獨特性很多時候是相對而言的。要具備這些能力,功夫都在平時,市場調研、業(yè)務學習、數(shù)據(jù)分析……一樣都不能少。
4.賣點是賣點,宣傳點是宣傳點
很多編輯在寫賣點和宣傳點的時候經?;熘鴮?,有時候甚至把賣點和宣傳點寫成一樣,實際上賣點是賣點,宣傳點是宣傳點,不能混為一談,因為對象完全不一樣。賣點是寫給經銷商看的、寫給渠道看的,應該強調獲獎信息、銷量情況、作者知名度等;宣傳點是寫給目標讀者看的、寫給媒體看的,應該強調功能性、社會價值、出版意義等。
(二)把圖書形態(tài)打造到位——亮出高顏值
就圖書形態(tài)而言,有三個關鍵要素需要充分考慮:好的書名是吸睛的第一步,產品形態(tài)即書的外觀決定了書的氣質,同時編輯一定要考慮成本和利潤,不會算賬的編輯是做不好書的。產品形態(tài)的要素包括:開本、紙張、定價、裝幀、封面設計、版式設計、特色設計等。一本書出來是什么樣的,所有細節(jié)都要完美,才有可能達到完美。
(三)把營銷方案做好——酒好也怕巷子深
在流量為王的時代,不做營銷就是自取滅亡??墒菭I銷方案往往是策劃案里經常被編輯們忽略的部分,是最讓編輯們頭疼的部分,也是驗證編輯營銷能力的部分,更是考驗編輯是否懂得與營銷和發(fā)行配合的部分。營銷方案應該怎么做?宣傳語應該怎么寫?推廣活動應該怎么推進……這部分內容將在下面單獨專題討論。
(四)把渠道策略定準——目標在哪兒書就在哪兒
渠道策略為什么如此重要?是因為相比于多年前單一的圖書售賣渠道,現(xiàn)在的渠道多元而立體,銷售場景越來越復雜,變化越來越快,無論是發(fā)行還是編輯,如果跟不上節(jié)奏,很快就會被市場淘汰。眼下對出版社而言,實體書店由于發(fā)貨折扣較高,是利潤的保障;網絡書店的銷售占比越來越大,是必需且無奈的選擇;社群微店的興起打開了另一條銷售通路,且營銷功能大于銷售功能;還有如母嬰店、玩具店、大客戶定制等特殊渠道,是可遇不可求的機會,能帶來意料不到的增量……所以編輯不但要了解渠道,還應該知道如何為自己的書選擇渠道,也應該懂得如何去配合渠道。
綜上可見,所有與圖書產品相關的信息都可在策劃案中清晰地體現(xiàn),因此,策劃案是指導編輯一切行動的基礎和執(zhí)行依據(jù),也是圖書銷售的根本。
二、編輯出色的營銷力是打造精品書的推手
圖書營銷是一場持久戰(zhàn),而不是速決戰(zhàn)。圖書的營銷推廣至少需要做好五件事:做好推廣預算、找準推廣目標、寫好核心廣告語、強調特色營銷、落實推進與執(zhí)行。同樣,所有這些事情,編輯都是策劃者、發(fā)起者、推動者以及執(zhí)行者,而不僅僅是營銷編輯的事。
(一)做好推廣預算——花最少的錢做最多的事
經過了解,很多出版機構給重點項目的推廣預算通常為首印碼洋的3%~4%,次重點項目的推廣預算是首印碼洋的2%左右,而非重點書的推廣預算是1%左右。按照這個比例,就可以推算出項目的推廣費用了。很明顯,重點項目跟非重點項目的預算差別非常大,重點項目由于推廣費用多,可做的事情就多,而要求達到的推廣效果當然也就相應地會提高,這是讓編輯和營銷編輯感覺壓力最大的;次重點項目的推廣難點在于,通過宣傳,有可能將其變成重點項目,所以這是最考驗編輯和營銷編輯能力的;而非重點項目呢,錢少,又不能不做,這是讓編輯和營銷編輯最撓頭的。但無論什么項目,在推廣的過程中,都需要把握一個原則:花最少的錢做最多的事,把錢花在刀刃上。而其他該花錢的地方,可通過資源置換、樣書置換、關系維護等不花錢的方式來解決。
(二)找準推廣目標——有的放矢
前面講過編輯在做文本分析的過程中,找準讀者定位非常關鍵,而對于推廣而言,找準推廣目標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并不是每本書都適合所有的人,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我們在尋找推廣目標的時候,需要考慮如下幾個要素。
一是渠道因素,首先要搞清楚地面渠道與線上渠道的區(qū)別,產品如果是在網店賣,推廣資源就必須集中在線上,如果是全渠道的產品,那么線上線下都需兼顧。二是地域因素,要考慮南北方的區(qū)別、作家籍貫所在省的推廣等。三是性別因素,如交通工作類的書是男孩喜歡的、公主類的書是女孩喜歡的。四是年齡因素,比如學齡前和小學低年級的圖書,主要購買群體是家長,宣傳推廣時需要關注的是家長,而小學高年級包括初中生有自主購買權和選擇權了,這時就要關注學生本身了。當然,找準推廣目標不僅限于以上幾個要素,每一個圖書項目都具有獨特性,需要編輯下功夫去琢磨和分析。
(三)強調特色營銷——適合的才是最有效的
特色營銷就是專為這套書定制的營銷推廣方案,是只適合這套書的,而不僅僅是采取適用于所有書的常規(guī)營銷。比如我們在推廣《劉心武爺爺講紅樓夢》這套書時,曾帶著書去大觀園拍過幾組非常漂亮的宣傳照,把書里的情節(jié)和插圖與大觀園里相對應的景致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多讀者朋友們看了我們拍的美圖后,不但買了這套書,還有很多人說要帶著孩子好好地逛一逛大觀園。這就是特色營銷,別的書無法效仿。
(四)落實推進與執(zhí)行——與渠道結合,不要為了推廣而推廣
營銷方案制定出來后,需要按部就班地去推進和落實。圖書的推廣通常分為預熱階段、上市階段和持續(xù)階段。在執(zhí)行過程中,每一個推廣階段都需要有不同的推廣話題,不同的新聞稿,以及不同的特色推廣方案,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對預期的發(fā)稿量與銷量有怎樣的預估。一切宣傳推廣活動都要以渠道策略為依據(jù),以渠道需求為導向。
綜上可見,營銷推廣是編輯不可忽視的煩瑣日常,不斷尋找流量,實現(xiàn)銷售轉化,貴在持之以恒。
三、編輯精準的渠道力是打造精品書的關鍵
只要書好,在哪個渠道都能賣,這種論調在今天的圖書市場或許早已站不住腳。我們不禁要問,編輯需要關注渠道嗎?答案是肯定的。
(一)編輯需要了解各渠道的特點
現(xiàn)在圖書的售賣渠道變得非常的多元化和立體化,每一個渠道都具有明顯的特征,這就要求編輯不能閉門造車,而應該真正走出去,去了解各渠道的獨特性,這樣才有可能在為自己的書選擇渠道時不失去方向。以下筆者列了一些與各渠道特點相關的關鍵詞,從中可以看出來,不同的渠道在對諸如選品特點、促銷手段、上市節(jié)奏等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差異性。
(二)編輯需要了解讀者的消費心理和消費習慣
編輯除了要了解渠道,同時也需要了解讀者的消費心理和消費習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找準讀者定位,才能精準營銷。根據(jù)圖書的渠道特征,筆者把消費者分成特點鮮明的兩類,中高端消費群體和中低端消費群體。中高端消費群體具有的特點是:生活在大中城市,文化水平較高,習慣網上消費,深度參與孩子的閱讀,注重圖書整體品質,對圖書有一定判斷力,對定價不太敏感。中低端消費群體具有的特點是:生活在中小城市,文化水平偏低,較少網上消費,對孩子的閱讀參與有限,選書時注重“功能性”,依賴學校推薦,對定價非常敏感。
這樣對比分析可見,不同的消費群體在選擇購買圖書時的考慮要素完全不一樣,如果編輯不了解這些,那么,無論是在產品打造階段,還是在產品推廣階段、選擇渠道策略階段都會遇到問題。
(三)編輯需要懂得為自己的書選擇最適合的渠道
編輯了解了渠道特點,了解了目標讀者后,接下來就到了檢驗其決策能力的時候了:如何為自己的書選擇最適合的渠道。那么,怎么來判斷把什么書放在什么渠道合適呢?筆者認為需要充分考慮以下5個因素:選題類型、圖書定價、圖書形態(tài)、營銷資源和上市時間。
(四)編輯需要懂得如何與渠道做配合
渠道越多元,需要編輯配合的事項就越多,現(xiàn)在的編輯們早已不能只忙著造貨了,更要想辦法幫渠道賣書,在這個過程中,筆者認為編輯們需要注意以下幾個細節(jié):不要總給渠道提要求,而要做好計劃做好準備,讓渠道去執(zhí)行,而不是坐等渠道意見。編輯要給渠道提供完整的營銷計劃,并提供盡可能詳細的促銷計劃和促銷品,讓渠道沒有忽視你的理由。編輯要時時關注圖書的動銷情況,及時跟渠道溝通補貨、加印、促銷等事項。
綜上可見,編輯只有了解渠道且下沉到渠道,從配合渠道到能去開發(fā)渠道,才能從辦公室真正走向廣闊的天地。
四、結語
現(xiàn)代編輯早已不只是編輯,作為編輯的我們,更需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不要把設計工作丟給美編,不要把印制工作丟給印務,不要把推廣工作丟給營銷,不要把發(fā)行工作丟給渠道。編輯是出版全流程中一切工作的核心與推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