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xiàn)代社會的飛速發(fā)展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主體規(guī)模增加,因而針對性地研究保護主體所需要具備的特質就顯得極為重要。本文從三方面著手,分析現(xiàn)有社會環(huán)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主體的發(fā)展趨勢。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主體;特質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4-0158-01
一、前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應該如何有效進行,應該如何解決保護過程中出現(xiàn)的多種問題,如何更為有效地發(fā)揮其作用,這均是當下社會各界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二、需具備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的知識素養(yǎng)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絕對不能脫離專業(yè)知識的支撐,只有擁有足夠深厚的專業(yè)功底,才能夠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路徑,否則將會無法勝任相應的工作。如在上世紀50年代不斷發(fā)展的戶縣農民畫、在上世紀70年代不斷發(fā)展的金山農民畫均具有極高的藝術造詣、執(zhí)法更是頗為優(yōu)秀,但是由于年限過短,因而并未被囊括到非物質文化遺產行列。由此可見,如果要在復雜紛紜的文化梯隊中尋求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必須要具備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相關知識,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形式、傳承載體、傳承主體以及價值評估等多方面的需求。當然,上述要求僅僅是衡量某項物質是否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時的定性分析,在針對性地評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還需要深度契合遺產自身的優(yōu)秀程度、瀕危程度、原生程度以及其影響力等等,量化處理文化遺產的接觸程度。與此同時,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事項是否能夠被判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依據是其擁有相應的傳承人。如果是并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項目的話,則不能將其評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總之,如何清晰地判定、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研究的前提要素,同時也是每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都需要具備的專業(yè)意識,如果并不具備充足的知識儲備的話,不但會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無法登上龐大的傳統(tǒng)文化舞臺,而且還會因為不了解其保護規(guī)律而對部分非物質遺產帶來不可磨滅的傷害。可以明確的是,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飛速發(fā)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正在迅速深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造成影響的已經不僅僅有各種外界文化,更包含政府、行業(yè)、學術領域的干預。所以,如何行之有效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然成為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相關工作者不僅需要專業(yè)知識,更需要充足的積極性。
三、需具備相關專業(yè)知識未素養(yǎng)
優(yōu)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者不僅僅需要具備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方面的知識素養(yǎng),而且還需要具備充足的相關專業(yè)知識。諸如民間文學、表演藝術、建筑學、書法、茶藝、繪畫等方面的專業(yè)知識技能,此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存有密切關系的人類學、宗教學、語言學以及歷史學等方面的知識也需要形成相應的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屬于傳統(tǒng)文化事項,其在漫長的發(fā)展歷程中,會和周邊文化形成或多或少的關聯(lián),而如果想要行之有效地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具備的多元化價值,就有必要采用科學理論方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深入解讀,深度挖掘其中所潛藏的意義和價值。與之相反的是,如果并無專業(yè)學科知識,便難以做出科學合理的判斷。
為行之有效地達成上述目標,我國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應該被分為保護專家委員會以及專門委員會,前者主要由大量具備良好的學術知識儲備的學界人士構成;而后者則應該由某領域的專業(yè)認識構成,于進行明確清晰的分工,從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奠定完整的基礎。
四、必須具備崇高的人格和責任意識
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便是極為有限的社會資源,那么此項資源究竟應該由誰獲取便存在巨大的爭議。根本原因在于傳統(tǒng)文化事項通常是非常復雜的,僅僅區(qū)分哪些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便已經是困境,而如果想要進行細分,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等級則更是難上加難。
為切實有效地解決此類問題,各國在選拔非物質文化遺產評估員的時候都十分重視對其人格的判定,諸如《韓國文化財產委員會規(guī)程》中明確指出:文化才委員會必須要是德高望重、知識豐富的專家學者,為保證評定工作的合理性以及公平性,部分國家還進行了制度方面的改善,有效解決了專家評審工作中的貪腐問題。
五、結語
就目前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體主要包含傳承主體與保護主體,后者負責實現(xiàn)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弘揚等重要工作。由于保護主體存在顯著的特殊性,因而很容易導致受到諸多外界因素的影響,導致保護工作變得形式化。鑒于此,有關單位有必要加強對此項工作的關注,不斷優(yōu)化革新工作制度,只有這樣,才能解決現(xiàn)有工作的問題,實現(xiàn)穩(wěn)步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安學斌.21世紀前20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理念、實踐與經驗[J].民俗研究,2020(01).
[2]朱宗英.保護傳承 促進發(fā)展 對??谑蟹俏镔|文化遺產保護發(fā)展工作的思考[J].今日海南,2020(01).
[3]孫海燕.論茶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利用[J].科教導刊(上旬刊),20t9(12).
作者簡介:劉偉(1982-),男,云南昆明人,館員,大學本科,研究方向:群眾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