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梅
摘 ?要:教師講授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是最常見的方法,不過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小學語文的教學方法應該具有相對轉(zhuǎn)變,尤其是對教學資源的利用應該更具有效性。當前對于信息化資源的使用,各地方學校都已經(jīng)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著重提升這一部分設備的使用頻率,讓教學過程具備豐富性以及趣味性,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傳統(tǒng)印象也能因此得到改變。并且在信息化的教學過程中還可以采用其他新穎方法,結合教材以及實踐打造更高水準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信息化 ?小學語文 ?教學融合 ?探討
中圖分類號:G62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6(c)-0035-02
小學語文教育改革的研究處于不斷深入的過程中,教學效率是各科目都在著力提升的關鍵點,對小學語文教育而言多數(shù)只是處于基礎教育的階段。教師在保證學生能夠充分接觸對應知識內(nèi)容之外,還應該保證教學效果和方法有足夠的提升性,將教學資源的利用達到更高水平,這也是教育部門在提出課程改革后對基礎義務教育的最高要求準則之一。作為信息化時代的第一要義,運用科技水平的提升將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同步的促進自然成為最重要的目標,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同步成為提升內(nèi)容之一。
1 ?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信息化對提升課堂氛圍的作用
對教師而言,如何把控課堂氛圍以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在教育過程中最能體現(xiàn)個人能力的方面。當前隨著小學教育改革內(nèi)容的不斷深化,教師行為準則以及授課風格有更加多樣化的選擇方向,可以根據(jù)小學課堂時間進行個人化的調(diào)整。通常40min的課程時間內(nèi)教師應該有效進行分割,保證知識講解以及閱讀練習和語言運用鍛煉的時間得到充分的分配。與此同時,在課堂過程中還應該加入對信息化資源的應用,在教學過程中一般表現(xiàn)為對網(wǎng)絡課件資源的使用以及講解。多媒體設備在教師的應用過程中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價值體現(xiàn),小學階段的學生在課程過程中往往難以真正連續(xù)40min集中注意力,但是如果穿插內(nèi)容有趣的課件進行講解,那么課堂效果將有極大的提升,因為學生的注意力能夠通過趣味性的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的思維注意力重新回到學習中。并且在教師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嘗試對學生進行啟發(fā)式的引導,通過對上一堂課的回顧考查學生的知識記憶效果,這一過程也可以通過課堂提問或者信息化資源的隨機抽取過程進行,例如,對《春曉》的背誦,教師可以嘗試用新的提問方式,用填空的方法給出后半句,讓學生填寫前半句,這樣能夠有效鍛煉學生對詩句的記憶效果,同時能夠增加學生對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而且在重難點內(nèi)容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網(wǎng)絡資源進行授課,例如,在同時代詩詞的引用過程中,唐代詩歌以李白為最,教師除了小學課本當中的詩歌,也可選取課外拓展的素材,如李白的行路難等詩篇,在小學階段可以用作泛讀教材,讓學生初步理解李白寫作的特點和唐代詩詞的創(chuàng)作自由性。從而加深對對知識記憶的效果,讓學生的課下學習也能根據(jù)對應的視頻內(nèi)容進行復習,加強具體的學習效果,信息化技術資源也能因此發(fā)揮了重要的輔助效果[1]。
2 ?實踐教學過程中的信息化資源應用方法
對于具體知識的教學教師也可以嘗試信息化融入的方法,例如,通過生字卡片的方式制作成幻燈片,讓學生對每一篇課文中的生字都能夠產(chǎn)生集中記憶效果,尤其對生僻字或結構較為復雜的字形記憶,通過大屏幕展示的方法能夠有效提升學生記憶的速度和效果,節(jié)約課堂教學時間,提升內(nèi)容的豐富性。同時,在語文學科的閱讀教學過程中也可以采用這一方法,閱讀篇目的選擇可以由教師決定,但在展示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大屏幕體現(xiàn)的方式,然后由學生分句進行朗誦,以每一句的句號作為分割點,這樣能夠提升課堂教學內(nèi)容中學生的參與度,并且學生的學習趣味性和積極性也會有很大的提升。在作文講解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多運用多媒體設備,通過網(wǎng)絡渠道下載相應的案例文章對學生進行講解,能夠更為直觀地讓學生了解到正確或錯誤的案例存在哪些寫作問題,從而在自身寫作過程中規(guī)避這些問題,達到更好的學習和應用效果[2]。
3 ?促進信息化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探討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依據(jù)課本始終是最重要的準則,教師需要將課本中的基礎知識內(nèi)容進行詳細講解后保證學生的理解程度達到相應的需求再進行拔高式的教學應用。教學過程從基礎開始需要教師準備完善的教學課件,對于學生的能力提升有初步的概念和規(guī)劃。在這一過程中通過信息化資源融入到課件中能夠更好地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從教學目的出發(fā),教師應該設定不同層次水平學生的理解記憶效果,并且努力達到預期目標。通過課堂了解在課后進行信息化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對全班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綜合分析,在這一過程中可以采用大數(shù)據(jù)分析法,在課上教師進行隨堂默寫并且將習題答案收回,對其中涉及到的當堂知識點進行理解分析,然后將學生的默寫易錯點進行整理分析,檢查有多少學生能夠完全記憶背誦課文內(nèi)容、有多少學生在特定部分存在記憶誤區(qū)。然后將相關的知識點答對率統(tǒng)計到計算機中進行分析,從而就能查看出語文知識教學的理解分布比率,這樣也有利于教師對自身教學工作的效果進行總結匯報,提升工作效率和經(jīng)驗積累的效果[3]。
除此之外,對于有限的課堂時間教師應該將實際的學習效率作為最重要的提升點。信息化資源在其中發(fā)揮的作用相當巨大,因為能夠同步促進學生的理解記憶以及課后總結效果。通過有效的大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實現(xiàn)信息化設備對課堂效果的總結分析,例如,教室內(nèi)的攝像頭并非是監(jiān)督學生行為,而是對課堂講授效果進行錄像分析,讓教師和家長能夠更為直觀地了解學生的在校學習效果。在小學階段學生尚未完全掌握自己學習方法的情況下這一模式具有較高的適用性,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這一模式提示家長在課下作業(yè)完成的過程中注意學生相對應方面的知識復習,從而充分提升教學的課上課下同步提升[4]。
信息化資源還可以通過新的教學方式實現(xiàn)課堂監(jiān)測,多媒體設備通過有效地集中和趣味性提升能讓學生對課堂內(nèi)容的關注度達到更高的水平。而且在實現(xiàn)課堂效果的真正提升上教師不僅應該依靠信息化教育資源,對自身教學水平的提升也應該更加關注,畢竟這一點才是最主要的教學資源應用模式。開發(fā)課堂教學環(huán)境以及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保證自身對教學內(nèi)容的應用是最重要的實現(xiàn)學生學習效果提升的關鍵要點。所以,研究信息化教學和教師自身能力的同步提升是保障課堂效果和小學語文教育成果的關鍵指標。
4 ?結語
通過信息化技術結合當前的移動化技術和網(wǎng)絡內(nèi)容資源能夠更好地讓學生接觸到學界前沿的知識內(nèi)容,同時大量的課件資源能夠為教師所運用。通過整合塑造打造出更加具有實用性的教學方法和資源,這才是信息化時代資源整合效果最明顯的應用方式。同時使其能夠更好地為小學語文課堂服務才是教學過程中的重點,也是在教師能力水平考核過程中應該著重關注的要點。只有能夠結合信息化技術進行教學資源整備的教師才真正具有信息化教學的資質(zhì),發(fā)揮信息化資源的輔助功效。
參考文獻
[1] 張才周.小學語文的信息化教學融合應用探索[J].新課程,2017(3):92.
[2] 申立祥.教育信息化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J].職業(yè)教育與區(qū)域發(fā)展,2017(1):26-27.
[3] 宣立艷.教育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融合——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構建語文教學新模式的探索[J].中華少年, 2018(35):216.
[4] 路俊麗.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J].考試周刊,2017(9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