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著力解決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問題,特別是農村土地的土地問題,隨著改革的深入,土地的價值不斷升值,農村爭奪土地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但由于農村的土地存在頒發(fā)土地承包合同不規(guī)范、四至界限不清晰、面積都是估計值與實際情況不符等問題。另外,在土地使用權人沒有及時耕管的情況下,有些造成多年荒廢,被他人耕管,栽種樹木,到后來他人直接認為該地就是他的,耕種超過20年的情況下。在這種情況下,土地糾紛難以避免,甚至出現(xiàn)更多土地糾紛,這給農村調解帶來麻煩,甚至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由于雙方都拿不出證據證實土地的原有實際情況,因此,無論是土地的實際原有人,還是后來的耕種者,都面臨土地確權的困難,對此,這給百姓的生活帶來困擾,也是法律上的難題。
關鍵詞:恢復原狀;存在問題;法律適用
案情:1980年2月,李某作為某縣某鄉(xiāng)某村某組村民,承包某縣某鄉(xiāng)某組土地一片(面積3.5畝)的土地,但與村組未簽訂土地承包合同,李某一直耕種到1999年。張某系同縣同鄉(xiāng)同村同組人,看到李某家無人耕管土地,于是在李某家土地上種植玉米、桃樹、杉木等。李某后來發(fā)現(xiàn)后,多次向張某交涉,但張某僅是搪塞李某,說以后你想耕種我把土地還給你,因你現(xiàn)在又不種,土地閑置浪費,我條件差,我耕種你的土地,也是幫你耕管。這樣不就更好嗎?到后來,李某就沒有干涉張某,任由張某耕種到2019年,這時,張某的兒子從外地打工回來,由于無事可做,想要耕種土地,這時李某去找張某商量拿回土地,張某說,這土地已歸我了,我已耕種了20年,你也沒有什么證據證實土地是你的,李某顯得很無賴,又去找社區(qū)調解,但雙方都各執(zhí)一詞,互補讓步,調解無果,這時李某只好起訴到法院,請求李某把耕種的土地恢復原狀,并要求李某給付耕種這么多年的土地租金等訴訟請求,那么李某的訴訟請求能否得到法院的支持?法院又會怎么處理此案?
首先,關于土地糾紛的法律處理。李某首先要拿出證據證實土地系自己所有,否則面臨敗訴的風險。在本案中,李某可找原村組人員證實土地系他耕管多年,因原村組人員比較了解情況,如果的村組委員人員就更好,這些人員對土地的分配情況更為熟悉,能知曉土地的四至界限,土地當時的分配情況,以及當時分配的在場人員等等。雖然分配土地時是人證,但李某請出的人證證明力大于被告張某的證明力。因在民事侵權糾紛中,李某請出的證人顯然是為證,因證人只能證實土地系張某耕種,還不能證實原來的權屬情況。且證人在法庭上要簽訂做假證需付法律責任,這對證實來說,必須如實回答法庭調查的內容,不能為了別人的利益把自己送進監(jiān)牢,如果是證人故意作偽證,導致法院判決錯誤的,對于做假證的證人需承擔刑事責任,偽證罪,這對作證的證人非常具有威懾力,防止其做假證,導致冤假錯案。
其次,關于土地糾紛,一般處理先向政府申請確權,由政府作出裁定土地的權屬,如果張某向當地政府申請確權,當地政府作出確權,確權給李某,當然李某向法院請求張某排除妨害、恢復原狀,肯定能得到法院的支持。但是,當李某向當地政府申請確權后,土地確權給李某,但張某不服,向上級人民政府申請復議,上級人民政府復議的時間是60天,若雙方當事人對復議的結果有異議,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撤銷政府的裁定,而作為法院來說,又不能改變土地的權屬,對政府的確權,要么撤銷,要么維持,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導致該案久拖不決,甚至有的土地糾紛導致當地政府無法裁決,一直擱置,也導致因土地占用的賠償款長期無法發(fā)放,導致百姓對政府的公信力產生質疑。如果的個案還好,但對有些案件,就不是一個案件,而是多個案件,如果政府處理不好,容易造成其他惡性事件,影響當地百姓的和諧,也是政府頭痛的一個問題,也是一個疑難問題。所以,在政府對土地進行確權時,盡量多對當地的原村組人員進行調查,掌握第一手資料,做到裁定土地證據確實,充分,經得起法院法律的推敲,避免日后隱患無窮,同時,作為鄉(xiāng)鎮(zhèn)政府,應當多學習法律知識,如不懂,不能擅自作主張,可憑請律師事務所作為法律顧問,專業(yè)人員處理土地糾紛,這樣也可以減少當地政府日后避免訴累。
再次,李某直接可以以侵權為由,請求李某排除妨害,恢復原狀。在本案中,李某的年齡、以及李某家的人口數量等都具備承包該片土地的情況,而張某只有夫妻二人及一個孩子,從其家庭成員的情況來說,張某的年齡并不適合承包耕地。作為法院可以可以綜合考慮各方當事人的實際情況,據此作出判決。而不是只要當時人拿出土地確權證書或是耕地承包合同,因農村耕地承包有許多并無耕地承包合同,且即使有耕地承包合同,四至界限也不清晰,也容易造成糾紛。作為法院法官,在判案時,應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而不是憑那些所謂的固定證據,否則,如果法院都處理不了,李某更是有冤無處伸,導致社會的不穩(wěn)定。
再次,現(xiàn)在司法進行改革,盡力防止司法錯案。凡是該縣做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機關,由其他縣的法院進行審理,防止審理不公,給當事人帶來更大的傷害。另外,如果是該某縣政府,由縣政府法院的上級法院來審理行政案件,以防縣政府在自己管轄的范圍內對法院施壓,做出對當事人不利的判決。
最后,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將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作為基本方略,強調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作為某縣某鄉(xiāng)政府應積為百姓排憂解難,依法行政,依法執(zhí)政,及時解決農村土地糾紛問題。這也是我國進入新時代,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依法治國應有之義。
綜上所述,該案無論是土地確權的行政機關還是人民法院,都應當根據法律及事實作出正當的裁定或判決,而不能久拖不決,或判決駁回當事人的訴訟請求,其實,對于土地糾紛,只要正確積極履行職責,政府在土地糾紛處理時,也會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而法院在處理土地糾紛時,若能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也能取得良好的司法效果,樹立司法權威,而不能讓百姓不走司法突進反而走信訪,尋求其它途徑解決問題,反而更不能解決,這與法治政府,法治社會是背道而馳的,特別是法院應充分發(fā)揮好審判案件息訴的重大作用,因法院本身是司法機關,人民利益的最終守護者,如果法院都不能充分發(fā)揮作用,百姓的權利就得不到有效保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2020年.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2009年.
作者簡介:
黃輝,中共黔西南州委黨校,法學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農村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