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江宜
摘要:2020年1月以來,一場疫情深刻改變了全球體育的面貌,職業(yè)聯賽全面停擺,線下賽事全部暫停,在嚴防人群聚集的前提下,原本火熱開展的群眾體育活動也被大大限制,讓體育“大年”變成了“淡季”。在長達幾個月的時間里,各家媒體尤其是專業(yè)體育媒體不得不面對一次“無米之炊”,共同思索如何吸引受眾、怎么完成內容生產的問題。
關鍵詞:新聞傳播;解構重塑;二次創(chuàng)作;熱點追蹤
非常時期的體育報道,在“斷炊”的情況下到底還要不要做?對于絕大多數媒體來說,答案不言而喻。幾乎所有的傳統媒體如報紙、電視、網站都開辟有專門的體育版塊(欄目),在職業(yè)賽事和全民健身興旺發(fā)展的當下,體育新聞報道有很強的受眾黏性和社會關注,這塊“戰(zhàn)場”不能輕易放棄,而受眾對于優(yōu)質內容的需求也一直都在。可以說,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體育媒體上了一堂深刻的“求生”課。只要找準角度,各家媒體仍然有騰挪空間,置之死地而后生。
一、體育報道的回溯過去
(一)解構經典,與時俱進
傳統體育媒體在疫情期間感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困境。以4月16日為例,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全天共播出了近20場實況錄像(集錦),內容涵蓋歐冠、男籃世界杯、蹦床世界杯、職業(yè)拳王爭霸賽和舉重世錦賽等,卻沒有一場賽事直播,觀眾不再從中收獲信息和資訊。這樣的情況普遍出現在各家媒體當中,開著“天窗”的體育欄目“嗷嗷待哺”,新聞工作者無奈地“等米下鍋”。
在此情況下,擁有大量賽事版權的《騰訊體育》積極求變、轉換思路,推出“經典戰(zhàn)疫”欄目,以過去幾十年間國內外體壇的經典戰(zhàn)役為“主食”,輔以現代資深評論員的解說重新“翻炒”,從而制作出了色香味俱全的“大餐”,《國足的2002世界杯之旅》《鏗鏘玫瑰的1999世界杯亞軍》《NBA經典戰(zhàn)役》多個專題獲得了數以百萬計的觀眾在線觀看。
在這樣的二次創(chuàng)作中,雖然報道的是已經發(fā)生過的舊聞,但是結合了現代觀點進行重新演繹,提供了當時人們所不具備的視角,去重新審視一個耳熟能詳的經典題材,依然能夠給人新的感受、新的啟發(fā)。
(二)重塑人物,情感共鳴
今年5月,記錄籃球運動員邁克爾·喬丹最后一年職業(yè)生涯的人物特寫《最后之舞》在各大體育視頻網站中刷屏,這部在疫情期間首播的紀錄片所報道的已經是22年前的陳年舊事,但依然風靡全球,引發(fā)了中國球迷的熱烈討論。
《最后之舞》之所以得到一致好評,首先得益于攝制組在1997-1998賽季對新聞人物的全程跟拍,許多珍貴影像資料得以留存,并通過《最后之舞》首次展現給全世界球迷。但也在于,它沒有停留在那個年代的語境中,通過重新編輯,喬丹的形象進一步得到補充和完整:在當年耀眼的光環(huán)以外,人們更能看到一個體壇超級英雄背后的困惑、憤怒和掙扎,記錄者把喬丹從“賽場的神”被還原為“斗爭的人”,這正暗合了與時俱進的審美變化——在資訊發(fā)達、更多元化的新媒體時代,有缺陷的英雄反倒更有親近感和說服力。
這也說明了,一個好的體育人物故事,首先應該走出“高、大、全”的傳統觀念,用現代化的“打開方式”解讀傳統,那些來自細微生活的瑣碎故事,往往也能夠引發(fā)深層次的情感共鳴。
二、體育報道的立足當下
(一)尋找熱點,講好故事
雖然疫情期間的職業(yè)賽事大多按下暫停鍵,但是以普通百姓為對象,以豐富業(yè)余生活、增強民眾體質、滿足個人愛好為主的群眾體育活動一直在進行著,而且其亮點不一定發(fā)生在賽場上,也來自民間日常,具有強烈的時代特色和生活氣息,這些都給體育記者們提供了鮮活題材。
如,近年來已成為全民運動的馬拉松,據國家體育總局的數據,2019年全國馬拉松賽事超過1000場。但自1月23日中國田協要求各項馬拉松賽事暫停,到5月30目前,共有200場以上中國田協認證的賽事延期(或取消)。
賽事活動全部暫停,馬拉松愛好者長期的運動習慣還在繼續(xù),這樣的奔跑是疫情時期的亮點。《南國早報》在4月23日刊發(fā)《馬拉松:極度深寒,等待解凍》,聚焦賽事組織者、跑步愛好者、運動專家的生態(tài),傳遞追求健康運動的民眾聲音,反映了特殊時期全民健身的嘗試,也澄清了人們對于跑步運動的一些誤讀;在防疫工作向好后,《南國早報》5月9日刊發(fā)了系列報道第二篇《萬“馬”齊喑的日子里,線上馬拉松是解藥嗎》,講述全國各地的跑友通過“云端”相聚、在不同的賽道“同場競技”的故事,透視一個個“云賽事”涌現的背后,線上馬拉松如何能更好地發(fā)展。
(二)跟上節(jié)奏,寫出深度
4月27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體育局連續(xù)第三年主辦的“壯族三月三·民族體育炫”系列活動圓滿落幕,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體育活動均在線上進行,在長達一個月的時間里,包含圍棋、象棋等5個項目的智力運動會共計1.2萬人參賽,“客廳馬拉松”參賽人數超75萬人……民族傳統體育和時尚體育項目在“云端”碰撞與融合。
這樣的與眾不同,給了新聞工作者發(fā)揮的空間一一《南寧日報》在專題報道中注意到,這場民族節(jié)慶全面采用了“體育+”的運營模式,線上賽事平臺、微信小程序、體育彩票乃至旅游門票、餐飲娛樂都被廣泛結合起來,共同為一場“民族體育炫”錦上添花;廣西新聞網在視頻報道中特意點出,這不只是一場廣西人自己的運動盛會,很多項目冠軍來自不同省市,非常時期“上線”的地區(qū)性賽事,也能通過網絡得到全國人民的追捧。
新聞的發(fā)展是動態(tài)的,疫情期間體育賽事的主旋律就是“上線”。《南國早報》5月12日刊發(fā)的《居家運動的潮流里,體育人悄悄“變臉”》再次對此進行總結,探討普通市民、健身教練乃至更多體育從業(yè)者如何順應被疫情影響的生活節(jié)奏,相關報道得到廣大讀者的共鳴和好評。
可見,不管在任何時期,記者既要善于跟上熱點,也要抓住關鍵,“吃深摸透”才能“有米下鍋”。寫好群眾關心的話題,才能打開題材的“寶藏”。
三、體育報道的未來
今年上半年,在中超、CBA等國內職業(yè)賽事尚未重啟的真空期,同樣完成職業(yè)化的LPL、KPL等電子競技賽事則早早“復工”,更借此機會站上了風口——3月18日,2020年王者榮耀春季賽(KPL)開賽首日,網絡觀賽峰值超過6200萬,創(chuàng)下KPL非決賽日的歷史紀錄。同一時間,2020英雄聯盟職業(yè)聯賽(LPL)春季賽單日的觀賽人次超過了—億。
自2003年便被國家體育總局納為第99個體育項目后,電子競技被正式圈入了體育產業(yè)。隨著移動互聯網和5G技術的興盛,電子競技運動由新生兒悅變中生代,傳統媒體不得不再次審視電競行業(yè)的發(fā)展與積淀。2020年春節(jié)以來,當傳統體育媒體因疫情陷入捉襟見肘的困境時,以企鵝電競、虎牙、B站為代表的一批視頻網站則“如魚得水”,因為電競運動本來就依托互聯網而生,符合年輕人對于體育的定義以及社交的需求。
類似這樣的新興體育項目,本身就需要有別于以往的語言表達。電競不是傳統體育的替代品,它是新的方向和延伸,這也決定了它需要一種更活潑、更生動的報道模式。面對未來可能的“增量”,記者應該與時俱進主動學習,采用更開放的態(tài)度,去貼近新聞事件,并以專業(yè)性和趣味性贏得受眾,這是一門面向未來的“課程”。
(作者單位:南國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