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棟巷
鄧石如的2件絕世書法杰作將亮相于3月由東京中央拍賣行舉行的清代金石名家書畫印石篆刻及名陶展上,表明目前書畫市場上,金石名家的相關作品值得重點關注。
曾經(jīng)一幅書法抵白石畫
即將于3月由東京中央拍賣行舉行的清代金石名家書畫印石篆刻及名陶展上,鄧石如的《篆書白氏草堂記》(六屏)和《隸書易經(jīng)謙卦》(六屏),將首次匯聚一堂。此2件作品為鄧石如晚年之杰作,是其篆、隸書代表作,為其藝術生涯中標桿性作品。鄧石如《篆書白氏草堂記》曾于2013年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出展,之后便深藏日本不見蹤跡,而今,將此2件絕世名作共列共展,見證2件作品歷史性之“會面”,實為藝林之幸事。
鄧石如是清代后期著名書法家,少年開始就以售賣書法、刻印作品維持生計,生前創(chuàng)作的作品數(shù)量甚多。藝術市場的存在讓鄧石如可以依靠書法、刻印維生,也影響了他的生命歷程。他 17 歲時為“瀟灑老人”作《雪浪齋銘并序》篆書,博得村鎮(zhèn)文人的好評,此時眼界、技法還未成熟,因此在祖父、妻子先后去世后,21歲的他就四處游歷學習、刻印,被友人推薦到江南文化中心金陵錘煉,在富有金石收藏的梅謬家族習藝8年大成以后,40歲起到江南各地游歷名勝、臨摹碑碣、拜會文人墨客,應該兼有養(yǎng)成聲望、出售作品的多種需求。期間,得到徽派著名金石學家方君任、溪南經(jīng)學家程瑤田、翰林院修撰金榜、戶部尚書曹文埴等人的推獎,書名大振。從書法藝術上來說,“計白當黑”表明書法筆畫疏密呼應的重要性。鄧石如說“字畫疏處可使走馬,密處不使透風”,疏與密自然指“黑”與“白”相互空間的變化,一是在單字之中以筆畫疏密表現(xiàn)空間布局的跳躍性與層次感,二是在全幅布局時不求字字黑白均勻,而是通過字與字之間在空間上的離合互動進而構成作品整體的和諧美。
最靚麗的文化現(xiàn)象之一
馬衡先生在《中國金石學講義》中指出:“金石者,往故人類之遺文,或一切有意識之作品,賴金石或其他物質(zhì)以直接流傳至于今日者,皆是也。以此種材料作客觀的研究以貢獻于史學者,謂之金石學。”今從廣義的范疇審視,以金石為研究目標,在此領域卓有學術成果者包括以金石文字為藝術創(chuàng)作載體且富于藝術成果者稱之為金石家。
金石學始于宋代,朱劍心《金石學》載:“至宋劉原父、歐陽公起,搜集考證,著為專書,而學以立?!睔W陽修著《集古錄》、呂大臨撰《考古圖》、薛尚功編《歷代鐘鼎彝器款識》、趙明誠輯《金石錄》、洪適匯《隸釋》等,在歷史文獻為基礎的學術層面上各述已見,首次以群體崛起的狀態(tài)構筑起恢宏博大的金石學科,并在中華文明歷史的長河中,以金石這樣的文化概念開始影響后世諸多文化藝術的存在與發(fā)展。至清干嘉年間,學者勃發(fā)出前所未有的睿智與熱情,并將金石學推向了宋代始創(chuàng)金石學科以來極為興盛的發(fā)展時期,學者王昶、翁方綱、阮元、張廷濟、吳榮光、吳云、陳介祺、潘祖蔭、吳大澄等承續(xù)前賢,以新的出土資料、新的學術思想、新的研究視角、新的實踐途徑、新的展示方法、新的藝術創(chuàng)作等方向著書考釋,引斯學之濫觴,更開干嘉以后學術、藝術的新天地。正如清梁啟超著《清代學術概論》所曰:“金石學之在清代又彪然成一科學也?!?/p>
金石學興盛于清代干嘉及道咸同光年間也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必然選擇。干嘉以來,以黃易(小松)為代表的金石家首次實踐了“曠野訪碑”,標志著古代傳世千年的金石遺珍重新映入學者的視野;同時,隨著社會變遷及經(jīng)濟活動的不斷深入,土地屬性的改變致使地下文物大量的出土,客觀上為金石學的興盛提供了重要的物質(zhì)基礎,也為金石家從事相關的藝術活動提供了可以借鑒參考的資料文本。中國古代書畫篆刻藝術發(fā)展至清朝,金石學的興盛恰如一股清風吹拂藝壇,為書畫篆刻藝術帶來了嶄新的藝術理念和豐富的藝術養(yǎng)料,也由此開創(chuàng)出屬于這個時代獨特的藝術特征和風格,這種富于“金石”元素的藝術創(chuàng)作與藝術作品成為后世藝術傳承楷模中最為重要的組成。
今天,蘊含豐富文化內(nèi)涵的金石書畫藝術作品受到社會廣泛的關注和熱捧,無疑是源于清代金石學興盛后融入書畫篆刻藝術的強勁動力的余脈使然,更是當代社會發(fā)展致文化藝術繁榮的必然結果。當然,金石家所作金石書畫藝術也因為作品的筆墨、構圖及整體意蘊中呈現(xiàn)出“金石”的意趣,而成為傳世藝術中最靚麗的文化現(xiàn)象之一。
精品力作韻味十足
在近年來的拍賣以及展覽市場上,一系列名家力作紛紛露面,其中不少作品更是韻味十足。像伊秉綬代表書法作品隸書題額《金石同古之齋》,尤以章法上以金字、古字下空,形成透氣呼應的藝術效果,在伊氏諸多隸書橫幅中別具一格。另一件經(jīng)典之作當是隸書條幅《慎言語、節(jié)飲食,有道德、能文章,大富貴、亦壽考?!?,此書內(nèi)容極有耐人尋味之處,古人或以此為座右銘,即使當下社會,亦有可汲取的為人處世之道。書法雖排列均衡,但橫豎組合中卻以撇捺弧線破其板滯,視覺上形成了莊嚴處顯靈動、平直處存奇崛、經(jīng)典處見創(chuàng)新的格局。
西泠八家陳曼生擅書畫篆刻藝術,更涉獵紫砂壺創(chuàng)作,有曼生十八式問世,陳氏首次將文人銘壺辭句書刻于壺上,開創(chuàng)出獨特的文人紫砂壺時代,影響后世深遠。陳氏書法以隸書、行書最為著名,隸書在取法漢碑雄強曠野書風中滲入秀逸筆致,結體上更是奇崛多姿,別出新意。陳氏書法有《隸書洞庭、龍門五言聯(lián)》《行書秋水凝神四條屏》《行書恢廓、揫斂四言聯(lián)》等,皆為陳氏經(jīng)典之作。
晚清金石書畫藝術影響后世最大的作者當推趙之謙(1829~1884),趙氏無論書畫篆刻等皆以創(chuàng)新名聞宇內(nèi),因其藝風流傳至深而被尊為近現(xiàn)代海派書畫藝術的創(chuàng)始人,趙之謙書法源出篆隸北魏書,其強烈的個人風格使其作品幾乎成為這一時期最富金石韻味的代表,他用行書的方法寫北碑,開創(chuàng)北魏書嶄新的面目。魏體楷書集蘭亭序《盛游、引觴七言聯(lián)》,書風純乎北碑而用筆雄強霸悍,氣勢極盡豪邁英朗卻又顯得悠游不迫,筆法方圓并舉,行意貫穿通篇的字里行間,動感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