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琴
“工程與技術”領域是《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新增的重要內(nèi)容,理應需要教師給予必要的關注和足夠的重視?!肮こ膛c技術”領域重在解決“做什么”“怎么做”,對于學生設計與創(chuàng)造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進行“工程與技術”教學時,對于“怎么做”,我們不能停留在單純的技能指導或走過場上,而應通過有效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深入探索,深入實踐,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體驗“動手做”的成功和樂趣。
蘇教版教材中的專項學習《像工程師那樣》,旨在讓學生有機會經(jīng)歷一次豐富而完整的工程活動過程。教學時,我通過開展“自制望遠鏡”活動,引導學生經(jīng)歷類似工程師一樣的活動過程:明確問題、前期研究、設計方案、制作模型、測試改進、展示交流,在活動過程中凸顯“在思中做”“在做中思”的理念。
教學片段一:設計望遠鏡的鏡片
師:(出示單筒望遠鏡)聽說這種望遠鏡是由兩個孩子發(fā)明的,有一天,他們拿著兩片透鏡在手上玩,發(fā)現(xiàn)遠處的東西仿佛就在眼前。同學們,你知道他們手上可能拿的是哪兩塊透鏡呢?
生:我覺得物鏡可能是凸透鏡,目鏡是凹透鏡。
生:我覺得物鏡、目鏡都是凸透鏡,因為凸透鏡有放大的作用。
師:還有其他想法的嗎?
生:我覺得物鏡、目鏡可能都是凹透鏡。
生:我覺得物鏡是凹透鏡,目鏡是凸透鏡。
師:我們用A表示凸透鏡,用B表示凹透鏡,那么物鏡和目鏡的組合一共有四種:AB、AA、BA、BB。同學們,你們覺得那兩個小朋友手上到底拿的是哪兩塊透鏡呢?先請小組討論、商量一下,然后把你們的組號貼在你們支持的“設計方案”后面。
(學生分組討論,選擇的物鏡和目鏡組合方式如圖1。)
圖1? 學生選擇的物鏡和目鏡組合
師:同學們,下面把你們的設計方案與大家分享一下。
生:我們是第3小組。我們組認為放大鏡是凸透鏡,有放大的作用,所以我們組認為物鏡就應該是凸透鏡。
生:我們是第9小組,我們的想法和他們有點相同,望遠鏡要把遠處的物體看清楚,所以一定要把遠處的物體放大。
師:你們?yōu)槭裁凑J為BB這種組合就不能成功呢?
生:我們認為,凹透鏡不僅不能放大物體,而且還將物體縮小,所以我們認為不可能。
師:同學們,聽了大家的交流,請各小組再次商討一下,如有修正的小組,請組長上黑板修正一下。
設計意圖:制作一個成功的望遠鏡,關鍵之一就是要有合適的物鏡和目鏡的組合。所以,本環(huán)節(jié)運用板書圖幫助學生考慮透鏡的所有可能的組合,通過“小組討論”“師生討論”引導學生交流設計方案,再次修改設計方案,經(jīng)過深入思考的設計才具有價值。
教學片段二:設計望遠鏡的鏡筒
師:同學們,判斷大家的方案到底能否成功,最好的解決辦法是按照設計方案來做一做、試一試。我們需要哪些材料呢?
生:我們需要兩塊透鏡和一個鏡筒。
師:(出示凹透鏡、凸透鏡、紙筒、一個帶孔的塑料蓋) 同學們,紙筒用來做鏡筒,那這個帶孔的塑料蓋對你們的制作有幫助嗎?
生:可以把凸透鏡、凹透鏡先固定在塑料蓋上,然后可以蓋在紙筒上。
(學生分組按照自己的設計方案選擇材料、動手制作。)
師:同學們,望遠鏡制作完成了,我們應該怎么來判斷自制的望遠鏡是否成功?
生:看遠處的物體要很清楚。
生:看遠處的物體好像到了眼前,看上去變大了。
師:好的,我們就以“把遠處的物體拉近、看清楚”作為制作成功的標準。
(學生測試,把測試結果貼在黑板上)
師: 同學們,通過測試,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我發(fā)現(xiàn)同樣是選擇AB透鏡組合,有的小組成功,有的小組不成功。
生:我發(fā)現(xiàn)只有選擇AB透鏡組合的小組才有成功的。
師:是呀!同樣是選擇AB透鏡組合,為什么有的小組成功,有的小組沒有成功?
生:我覺得可能跟鏡筒有關系。
生:我也發(fā)現(xiàn)我們組的鏡筒與他們組的鏡筒長度不一樣。
師:那到底是不是跟鏡筒的長度有關系呢?你有解決的辦法嗎?
生:我們可以找一個長的鏡筒、一個短的鏡筒來試一試。
生:我覺得要多找?guī)追N長度來試試。
師:還有更簡單的解決辦法嗎?
生:我們可以用伸縮的鏡筒。
師:好主意!我這里有兩個直徑不一樣的紙筒,你有辦法嗎?
(學生演示伸縮鏡筒,把直徑小一些的紙筒插入直徑稍大的紙筒。)
師:好的,現(xiàn)在請邊操作邊按照下面的觀察要求,進行觀察測試:1.要求鏡筒變化為“短—長—短”,仔細觀察,你看到的樹葉有什么變化?2.量出觀察到的樹葉最清楚時的鏡筒長度。
(學生分組領取材料、制作、觀測。)
設計意圖:合適的鏡筒長度是自制望遠鏡成功的另一個關鍵,為了突破這個重點,教師運用“解決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將單筒鏡筒向可以伸縮的鏡筒逐步推進,從而讓學生認識到要想成功制作一件作品是需要不斷思考、不斷改進的。
教學片段三:探究鏡筒長度的秘密
師:同學們,剛才觀察到的樹葉最清楚的時候,你們量出鏡筒的長度是多少厘米?
生:我們組大約是20厘米。
生:我們組19.8厘米。
師:是的,這個最合適的鏡筒我也量了一下,大約20厘米。
生:為什么鏡筒大約20厘米的時候看得最清楚呢?
師:同學們,這種透鏡組合的望遠鏡叫伽利略式望遠鏡,仔細觀察,鏡筒的長度與望遠鏡的物鏡、目鏡的焦距有怎樣的關系?
生:鏡筒長度是20厘米,正好是物鏡焦距30厘米減去目鏡焦距10厘米。
生:我發(fā)現(xiàn):鏡筒長度是物鏡焦距減去目鏡焦距的差。
師:如果你拿到的物鏡焦距60厘米,目鏡焦距20厘米,那鏡筒應該設計多長呢?
生:鏡筒長度大約是40厘米。
設計意圖:“怎么做”是工程與技術領域內(nèi)容教學的核心,但是“怎么做”絕不能停留在“做”的表層,學生通過自制望遠鏡的活動,不僅要會“怎么做”,而且“為什么”這么做也是不可忽視的。
教學反思
1.“怎么做”方案設計要有梯度
在方案設計環(huán)節(jié),我們通常的做法是為學生提供必要的一些材料和工具,然后讓學生畫出或寫出自己的想法。有效的方案設計需要引導學生根據(jù)設計的難點梯度而不斷提升,如自制望遠鏡時,教師緊扣“透鏡組合”“鏡筒長度”引導學生進行有梯度的設計,逐步提升,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深度思考與設計。
2.“怎么做”動手制作要有坡度
通過平時的課堂觀察,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很多時候學生在課堂內(nèi)是無法完成自己設計的作品的。究其原因,學生的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弱,而且這種能力需要長期訓練,因此“怎么做”動手制作要有坡度訓練,由課內(nèi)向課外延伸,課內(nèi)對于制作的難點可以提供支架,降低坡度,課內(nèi)有了成功的經(jīng)驗,課外再讓學生繼續(xù)自我制作挑戰(zhàn)。
3.“怎么做”工程思維要有深度
“工程與技術”教學,目標不應定位在學生是否完成作品制作,而應定位在通過作品制作學生有沒有獲得新發(fā)現(xiàn)。如自制望遠鏡活動中,發(fā)展學生思維深度的點有很多,如伽利略式望遠鏡的鏡筒長度與什么有關?同樣的透鏡組合,為什么有的能成功、有的不能成功?物鏡、目鏡都是凸透鏡,這樣的望遠鏡的鏡筒大約有多長?只有有了深度的思考,學生的作品制作才會顯得更有意義。
江蘇省丹陽市華南實驗學校(21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