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青年教師是學校發(fā)展的生力軍,是教學攻關、科研攻堅最活躍的力量。青年教師的成長直接決定了學校未來的發(fā)展,然而青年教師的成長也面臨很多困局,其中主要困局就是研究生的招生問題。這個問題已成為當今各大高校青年教師密切關注的重點,并直接影響了青年教師的成長和學校的發(fā)展。
[關鍵詞] 高校;青年教師;研究生招生;困局
[作者簡介] 吳文平,博士,武漢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副教授。
[中圖分類號] G643?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0)31-0332-02? ? [收稿日期] 2020-01-10
一、引言
最近在國外學術交流,好多博士生問了幾個最常見的問題,“老師,你覺得我畢業(yè)了去國內高校好不好?”“去了以后發(fā)展怎么樣?”“待遇怎么樣?”“有沒有好的團隊?”“會不會沒有學生報考自己?”。不可否認,高校青年教師承擔著很大的責任和壓力,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自己進了某高校之后的發(fā)展情況,自己團隊的組建以及研究生的招生情況直接決定了以后的學術發(fā)展。
相信許多高校的青年教師都有這個感慨:明明糧草充足,卻無兵馬,一個將軍獨自沖鋒陷陣,場景頗為凄涼。不禁苦惱為何招生這么難!這個問題是目前各大高校青年教師普遍都面臨的問題。這里面有體制的原因,也有青年教師自身的原因[1,2]。
二、青年教師面臨招生困局的幾個方面
1.研究生招生有職稱要求。入職后不能及時成為研究生導師。普通“青椒”入職后大多不能馬上擁有研究生導師資格。除了一些帶“學術帽子”的人,一進校門就是教授,有研究生招生資格外,其他青年教師要職稱晉升非常難,有時候所有參評的人員幾乎都能夠滿足基本條件,但名額有限,部分高校一個學院4~5個學科,每年只有1個晉升名額。為了這僅有的一個名額,大家拼得頭破血流。職稱評審通過可能要等很多年。而且學校不斷有人才引進來,研究生的名額增加速度不能適應老師的增加速度,出現老師多學生少的情況。
2.招收研究生有項目級別和經費要求。招生研究生需要拿到國家級項目(至少青年基金),帶研究生需要資金支持,做科研需要經費,但普通青年教師申請基金有一定難度,而獲得的啟動經費往往不寬裕,而且是分批調撥的。雖然部分青年教師也能申請到國家、地方或學校的課題資助,但是能申請到的資助往往非常少。
“基金虐我千萬遍,我待基金如初戀”,這是句在高校廣為流傳的“名言”。剛進校的青年大都需要申請國家青年基金,然后就是面上基金。有了基金,就有了招收研究生的底氣。招收研究生需要經費資助,這點固然沒錯,問題是有了經費也不一定招到學生,畢竟學生總數越來越少,而青年教師的數量越來越多,肯定會有很多年輕老師招不到學生。
3.招生過程不透明。老師多招生名額少,青年教師不容易招到學生。研究生招生工作兼具行政和學術雙重性質。世界上的各種活動基本都有人情關系在,研究生招生工作關系到成千上萬考生的切身利益,招生老師為了招到事先聯系自己的研究生,在招生面試環(huán)節(jié)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人情因素,所以規(guī)范招生行為,建立行之有效的自我約束機制,有助于研究生招生的合理分配。比如建立信息公開制度、紀檢監(jiān)察制度、申訴復議制度和過程可溯制度。加強招生環(huán)節(jié)的控制和管理,明確各相關方的權利與責任,確保招生工作制度化、規(guī)范化,增強招生選拔過程的透明度,維護招生工作的嚴謹性、嚴肅性及考生的合法權益[3,4]。
4.學生不愿意報考青年教師。青年教師大都是職場新人,資歷有限,獲得社會資源的可能性也有限,受邀講學或咨詢的機會幾近于零。學生一般為了就業(yè)提前去找有資歷的教授,希望畢業(yè)后可以通過導師的人脈幫助自己找到合適的工作。
對于想跟著導師快速發(fā)論文或者為了申請國家資助出國而攢論文的學生,也不樂意跟著年輕導師。至于攻讀博士的,多在導師的指導下稍加指點就可以完成論文。脫離了自己的導師,獨立工作后做科研、發(fā)文章都難。導師給予學生的指導有限,學生也很迷茫??涩F實是,有些老師一屆招4~5個研究生,即使沒時間指導,最終學生混畢業(yè),也不愿意分一個給你,因為每一個學生都是難得的人力資源。
5.校方的招生政策不向青年教師傾斜。學校把學生的名額給有“學術帽子”的人,一般是每年3個研究生(碩士或者博士),資歷老的教授可多一次挑選。本來每個系(學科)總的招生名額很少,碩士最后基本沒有名額,導致青年教師(具備帶研究生資格)多年一直沒有學生可帶,嚴重影響了青年教師的成長。但正如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所說:“青年人才一定要有伯樂發(fā)現,要有環(huán)境支持才行。僅僅靠自強不息,靠自己玩命干,個別的可以起來,但整個群體起不來”。青年教師學歷高、專業(yè)知識豐富,熱情高、工作干勁大,年齡小、容易溝通交流,只有系統(tǒng)的統(tǒng)籌安排才會讓高校青年教師看到希望,有發(fā)展的動力。
6.生源受限。國內優(yōu)秀的“985”“211”院校每年都有保研指標和夏令營選拔名額,然而這些學校的夏令營公告報名資格都要求“重點院?!薄叭珖咝!被颉半p一流”高校,無形中把許多非“985”“211”(雙非)高校的優(yōu)秀生源排除在外。
誰也無法否認,高考完成了第一輪的人才篩選,篩選的直觀結果是,只有少部分學生去了“985”“211”高校。一些高考失利的同學更希望通過考研實現人生的“逆襲”,進入到頂尖學府的學習。做學問搞科研,就跟人生路一樣,是一個發(fā)展的過程,并不是靜止的,應該用科學的發(fā)展眼光去看待[5]。如果有“雙非”高校的優(yōu)秀學生去報考“985”“211”高校的研究生,為什么不給個機會讓他們把自己對知識和人生的理解展示給老師?也許他們經過波折,對人生有了重新的規(guī)劃,更能堅定自己的理想。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985”高校的每一個學科并不與“985”地位都相稱,有些很弱的學科在研究生招生上也得遵守學校規(guī)定的生源,必須來自“985”“211”或“雙一流”高校,而這些優(yōu)質的生源又不愿意到學科弱的學校,而“雙非”學校的學生又受生源規(guī)定的嚴格限制進不來,導致“985”高校的弱勢學科一直在研究生招生上存在很大的缺口。
7.青年教師扮演多重角色,指導研究生精力不夠、經驗不足。不少人認為大學教師很輕松,不用坐班,還有寒假暑假。也許在外人眼中,高校教師這份職業(yè)體面、輕松,而現實卻是他們承擔著很大的責任和壓力[6]。對于青年教師這個尷尬的群體,大多數博士畢業(yè)都是28歲左右,必須面臨結婚買房、生兒育女、孩子教育、贍養(yǎng)老人等生活的責任和壓力。同時,他們在學校還得兼顧科研和教學任務。青年教師并非專職研究人員,在教學方面還是新手,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努力提升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而且學校還要求青年教師必須帶班當班主任、學生導航師以及有出國訪學經歷等,這些壓力足以讓年輕老師喘不過氣來。畢竟時間有限、精力有限,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指導研究生。而且指導研究生經驗的不足、學術水平同資深教授存在一定差距,導致學生對青年老師缺乏信任,甚至擔心能否順利畢業(yè),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報考導師時的選擇。
三、結語
作為剛走進高校教師崗位的青年教師來說,存在申請國家項目和職稱晉升難,可供自己支配的科研經費不足,學校政策傾向,生源限制,指導研究生經驗不足以及學術水平與資深教授相比有一定差距等困難,這些都會影響到研究生的招生。但無論如何都要努力提升自己,保持對教育熱忱的初心,搞好教學和科研工作,在平時的教學和科研實踐中樹立口碑,建立信任。相信青年教師通過自身努力一定能增強科研能力,在學校政策的扶持下,教學和科研現狀會慢慢好轉。
參考文獻
[1]劉寧,任慧龍,李輝.新形勢下的青年教師培養(yǎng)研究生模式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7(16):40-41.
[2]劉航.關于改革研究生招生選拔制度的思考[J].吉林建筑大學學報,2015(4):108-110.
[3]董力毅,馮麗娟.研究生招生管理模式改革現狀探析[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9):100-109.
[4]王健,王本賢.新媒體時代地方高校研究生招生宣傳改革探析[J].高教論壇,2018(7):46-49.
[5]宋朝陽.博士生招生實施“申請–考核”制的幾點思考——以武漢大學為例[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7(3):10-14.
[6]鐵錚.高校青年教師成長困境及解決對策[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4(1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