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虹
摘 要:小學語文是民族文化啟智養(yǎng)正的核心母語課程,不僅弘揚傳承著中華文化精神,而且關乎學生德育的思維發(fā)展和習慣養(yǎng)成。國學經典教育是學習語文的一種很好的方式,以小學語文中國學經典的教育融合為重點,梳理了國學經典和小學生德育的關系,從知識學習、心性養(yǎng)成、道德培養(yǎng)三個維度,分析了國學經典在小學語文中的教學策略,以期為培養(yǎng)知行合一、愛人以德的學生提供參考。
關鍵詞:德育;小學語文;國學經典
一、國學經典和小學生德育的關系
1.儒家經典
國學者,國之所有之學也,定親疏,別異同,明是非,主要是以儒學為核心文化的中華傳統(tǒng)文明和知識的思想和學問傳承,是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結晶,是無數先賢大家思想和智慧的精華凝聚。不僅記錄著中華歷史、文明傳承,實踐證明,國學特有的平仄韻律朗朗上口,是開啟智慧和思維訓練的有效途徑,著名學者王財貴一場國學演講,曾震撼百年,無數成才的智者專家都精通國學儒家經典。
經史子集,科技文化藝術大成,《弟子規(guī)》《大學》《三字經》《論語》《老子》等成為歷史傳承、教育公認的經典、世界共同的智慧。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這些經典的思想文化價值經久不衰,是學生成長、成才的必需精神食糧。
2.道德認同和情感歸屬
教學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是大部分都是道德和思維的啟化教育。國學經典中的智慧哲學和傳統(tǒng)禮教,不僅啟發(fā)孩子思考,更多地影響孩子的國家文化道德認同和社會的情感歸屬。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以國學文化培養(yǎng)學生愛人以德,文化傳德的思維處事方式,將會對學生在小學及以后階段產生深遠影響,甚至一生做人和學習的方式都會改變。
在學習國學的文化經典中,閔損蘆衣、大禹克儉、蔡順拾椹、李善乳主等故事的傳承經久不衰,不僅告誡著我們要首孝悌,而且使得語文的學習有了最終的歸屬,社會處事就有理可尋,這就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精華的匯集與傳承的國學。
3.思辨方法,學會做人,強化記憶,學會學習
君子約言,小人先言,國學經典的誦讀押韻,而且旁征博引,跨度較大,雖然對于小學生有些晦澀,但是需要考慮到小學生學習文化的特點,更多的是思維習慣的養(yǎng)成,“你教給他們什么,他們就學什么”,更多的是韻律內涵的自我體驗,這正是國學文化幾千年來教育的精髓,背誦、啟迪、養(yǎng)成。德育的培養(yǎng)正好相反,是言傳身教的過程,需要感受別人的愛,學習先賢,禮儀成德,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
二、國學經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激發(fā)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新課標的需求和要求,不是單純的文化復古,而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精神積淀的傳承。
根據皮亞杰兒童認知發(fā)展理論,7到13歲是學生思維養(yǎng)成和道德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思維方式的訓練和智慧的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離不開國學經史子集的熏陶感染。目前國際思潮泛濫,各種電子產品層出不窮,網絡文化多元,各種文化兼容并蓄。做有內涵的人,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用國學經典滋潤小學生的心靈,激發(fā)正能量的愛國主義情懷,繼承傳統(tǒng)道德,才能形成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和歸屬感。
心好之,身必安之,內心自信來源于文化自信和知識儲備。明確國學經典教育在小學語文中的地位,重視中華國學的教育,營造人人學習國學經典的環(huán)境非常必要。讀史使人明智,《史記》《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等,讓學生從小牢記歷史,不忘初心;諸子百家,釋道宗教,《老子》《墨子》《荀子》《孫子》等,讓學生接觸百家先賢的風采,鼓勵孩子豐富想象和創(chuàng)新;《全唐詩》《全宋詞》《禮記》等,一直是語文教育、學生啟蒙的傳誦經典,學習和感悟的不僅僅是詩詞本身,更多的是詩人、詞人的德行情懷。博古通今、滿腹經綸的孩子是內心自信和道德高尚的,如參加詩詞大會的武亦姝,不僅才華出眾,而且謙遜有禮,國學經典給她帶來的是更多的淡定與涵養(yǎng)。在小學階段研讀國學經典,猶如開掘文化河流,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孩子吸收接觸的是高層次的精華文化,而不是電子文化產品,國學經典挖掘的是孩子的潛力,而不是機械的作業(yè),更不是“孩子,你要這樣,不能那樣”的父母教導模式。國學經典使得孩子樂學,對讀書不再恐懼,追隨名人榜樣,道德自然養(yǎng)成。
三、國學經典在語文教學中的策略
1.知識學習融入國學經典,經史典故塑造童蒙養(yǎng)正,詩詞吟誦傳承國學文化
中華民族是最隱忍和智慧的民族,文言文更是有舍我其誰的獨特魅力。國學優(yōu)秀經典文化的學習首先要從知識積累和學習開始,腹有詩書氣自華,漢字具有獨特的構造,文言雖然“拗口”,但是從國學學習的角度出發(fā)必須大容量、大范圍識字、認字、記憶,背誦。一代代國學大師,歷史名人都有著豐厚的國學積淀,在小學最黃金的記憶階段要誦讀傳唱國學經典,如《弟子規(guī)》《大學》《論語》《老子》《孟子》都是幾千年來傳承的優(yōu)秀文化,屬于必讀之列。
在小學語文知識學習中融入國學經典,不僅要根據教學大綱,在課本知識內容中增加國學經典的內容,而且要學生養(yǎng)成誦讀、反復讀、背誦和吟誦的學習習慣。讀國學經典的孩子學習能力特別強,在課外要提供大量的國學讀物,不以考試作為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而是通過經史典故塑造童蒙養(yǎng)正??兹谧尷妗⒊涕T立雪,墨子訓徒,不僅可以看圖畫,而且可以讓學生扮演,以故事的形式教育孩子。例如在《三字經》《弟子規(guī)》的學習中就可以采用擊掌背誦法,配合著有律動的拍手,小學生掌握很快。將國學經典和成語故事結合起來,例如在《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中,充分利用砸缸前人物塑造和砸缸后的智慧比較,來激發(fā)小學生的思維,同時培養(yǎng)他們助人為樂,救人為樂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陶冶道德情操。
2.心性養(yǎng)成故事案例啟發(fā),構建國學情境育人環(huán)境,大愛相傳,培養(yǎng)德育素養(yǎng)
在自然環(huán)境中可以學語言,但不能學文言,國學經典的詞語詞意,意境優(yōu)美,在背誦記憶的基礎上,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積極創(chuàng)建情境化的育人環(huán)境。海報板書,隨處可見的國學風景,經常組織的國學比賽,父母和孩子的經典交流,都是保持和影響孩子學習國學效果的因素,如可意會、可言傳的二十四孝百里負米、親嘗湯藥、臥冰求鯉等樹立孩子孝道,感恩父母的場景,看圖說話,父慈子孝,通過故事案例來啟發(fā)學生,父母和老師一定要做到知行合一。開展經典誦讀、故事角色、古詩配畫吟讀、課本劇舞臺表演、識字大會、成語接龍、猜謎語、國學名人堂,飛花令、傳統(tǒng)節(jié)日風俗展,評選閱讀小能手、背誦狀元等活動營造各種國學學習情境和氛圍。
例如有些學生喜歡睡懶覺和遲到,可以讓其表演聞雞起舞的故事,《晉書·祖逖傳》記述:東晉時期將領祖逖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他們在半夜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床,拔劍練武,刻苦鍛煉。最后功夫不負有心人,祖逖被封為鎮(zhèn)西將軍,劉琨做了征北中郎將。有些學生吃飯喜歡挑食和浪費食物,可以體驗田間地頭的辛苦勞作,體悟《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進而知盤中餐皆辛苦,通過情境真實體驗,比枯燥的講述更能打動學生的心靈。
3.道德培養(yǎng),構建國學經典和現代教法融合的信息化模式,立德修身,養(yǎng)成正能量心性
詩詞大會、漢字聽寫會、成語大會、謎語大會都是國學經典很好的學習方式,要構建國學經典和現代教法相融合的信息化模式。在課前,以國學經典微課程的形式,采用動畫、視頻讓學生預習理解,上課背誦檢查,穿插故事情境模擬,課后提供國學經典課外讀物和思想交流,不僅在內容上加入國學知識,而且融合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心性自然養(yǎng)成,讀國學使孩子們安靜下來,不驕不躁,不奢不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春節(jié)、清明、端午、中秋四大節(jié)日承載著中國人的家庭觀念和敬祖情結,充分利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將課堂講學轉移到課外、戶外,特別是充分利用“互聯網+”,構建翻轉課堂的信息化教學模式,讓學生在網絡上有大量的機會接觸到豐富多彩的國學文化,提供各類經典資源、視頻、圖片,宣傳正能量,在翻轉課堂上以學生角色扮演,自我背誦講述和創(chuàng)新思維為主,采用思維導圖作畫,注重因材施教,根據每個人學習經典的不同程度,循序漸進。
例如《論語》的學習,可以采用以小見大,一以貫之,求未可知的學習方式進行,將仁愛的思想灌輸給學生,師愛生,生愛萬物,通過小的對話和情境、古裝表演,《孔子爺爺》詩詞吟誦,舞蹈表演,結合豐富的媒體表達資源,如三維動畫,身臨其境的方式耳濡目染,去感受孔子內仁外學當君子,德政禮制管國家的天下大同思想,啟迪孩子內心美,講仁愛,重道德,知禮節(jié)。
4.情感歸屬,教學相長的經典內容,培養(yǎng)學生自信和獨立習慣,用經典智慧啟迪孩子心田
文化要自信。文化信仰的缺失,讓很多少年沉迷網絡,而博大精深的國學給了青年一代最有涵養(yǎng)的追求,因為這是中華文化五千年的文明積淀,這也是很多國外文化無法比擬的,國學經典的學習能夠增加小學生的情感歸屬,不再只是依賴家長、兄長和老師,而是從國學經典中感悟國學大師、歷史名人的榜樣力量,用教學相長的經典文化,培養(yǎng)孩子自信自立的獨立能力和性格,用經典去啟迪孩子智慧的心田。
大聲讀出來,交流會,以老帶新,游歷名川,例如《大學》《孫子》的學習,孩子早讀就早明事理,他們會不自覺地說出來,這就是國學經典的魅力,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在讀誦《大學》時,要學會分享歷史故事,比如讀到“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俊德?!边@段時,誰是康叔?誰是太甲?如果將那些充滿了仁愛的故事講給學生,那么國學經典中的世界觀、價值觀就會潛移默化地在學生心里發(fā)芽。
四、總結
知行合一不僅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濃縮,更多給予學生的是自信、自立、自我學習的意志品質和道德情操,在小學生成才的關鍵期,以國學經典為依托的語文教育關系著國家的未來,不僅弘揚傳承著中華文化精神,關乎學生德育的思維發(fā)展和習慣養(yǎng)成,而且已經成為一種流行趨勢,愛人以德,從國學經典的知識學習、心性養(yǎng)成和道德培養(yǎng)三個維度教育過的學生一定腹有詩書氣自華,成為國之棟梁。
參考文獻:
[1]劉榮珍.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國學教育的策略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12).
[2]劉鳳華.國學經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探討[J].教育現代化,2017,4(34).
[3]袁建瓊.國學經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方式的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5.
[4]單月霞.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國學滲透的有效嘗試[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