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雪林
摘 要:從盲校陶泥教學面向全體學生的實踐出發(fā),在視障學生中采用分層教學:目標分層、授課分層、作業(yè)分層、評價分層,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有效地補償視障學生的殘疾缺陷,挖掘他們的潛能,使他們能各得其所、各展其長、各有所獲。
關鍵詞:分層教學;陶泥課程;視障學生
一、問題的提出
特殊教育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是特殊學生在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方面與一般學生存在巨大差異。作為一位盲校美工教師,則更多關注視障學生手功能的差異,具體表現(xiàn)在手的力度、靈活度、靈敏度等方面。長期在美工教學崗位,有責任思考和探索這一領域的教學問題。通過陶泥教學實踐啟示:陶泥制作過程是鍛煉和發(fā)展視障學生手功能的最理想途徑,也是正確建立形體及空間概念的有效手段。我在陶泥課教學中,充分運用教育過程和缺陷補償相結合的原則,探索分層教學,提高學生泥塑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
二、研究的內容和方法
在負責新班級時,首先對班上的每一位學生進行摸底調查,對學生的視力、年齡、興趣愛好、感知能力、動手能力等情況了解匯總后進行綜合評估,掌握分層的依據。
以本校六年前的三年級班9位視障學生為例,根據調查分層的綜合評估信息,把該班9位學生分為A層次3人,B層次3人, C層次3人,進行分層教學實踐。
(一)目標分層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布盧姆的“教學目標分類理論”,按層次制訂相應的教學目標。以陶泥球形體的塑造課為例(以下以該堂課為例):
A層次目標為加深球的概念,準確理解球面、球心,掌握其曲線特征,塑造出標準的球體;
B層次目標為通過球形教具來引導學生了解球的特征并建立球的概念,學會旋轉搓的技巧,塑造出基本標準的球體;
C層次目標為用球形玩具來認識球,能從不同的形狀中分辨出球形體,學生能在教師的幫助下塑造大致相像的球體。
通過預設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讓各層次學生有合適的學習目標,從而獲得最佳的學習動力。課堂上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座位,以滿足他們的意愿,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也可以按照A、B、C三層次將學生互相搭配來編排座位,發(fā)揮學生之間的互補
作用。
(二)授課分層
根據不同層次的目標設定,設置具體的、可操作的、與認知結構相統(tǒng)一的授課內容。即使同一內容,也可以設置不同的要求,以滿足各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學生保持持續(xù)學習的興趣,讓各層次學生人人有收獲,人人有發(fā)展。
三年級班陶泥球形體的塑造課上,先指導各層次學生觸摸球體范品,讓學生有初步直觀的認識,然后按三個層次來實施分層授課。
A層次的學生在加深球體概念后,可依據生活經驗用雙手模擬演示旋轉搓,教師用語言描述手勢和方法,要求學生兩手呈圓形運動軌跡,手勢要標準,把握速度和力度。在和泥后用旋轉搓的技巧把泥團搓圓潤,搓光潔,塑造出標準的球形體。完成高質量的球體之后,還可以結合生活經驗進行擴展創(chuàng)作,發(fā)揮想象力。
B層次的學生在聽了教師的語言描述后,用稍大于乒乓球的泥球模擬練習旋轉搓,以學會旋轉搓技巧。在進行旋轉搓塑造球體時,讓整個泥團在兩手心中旋轉這是塑造難點,通過泥球模擬旋轉搓指導學生突破難點掌握技巧,使之能夠塑造出基本標準的球體。
C層次的學生,幫助他們通過觀察、觸摸球來認識球形體,能夠從不同的幾何體中挑選出球體。在用教具模擬學習旋轉搓技巧時,教師要手把手指導動作和手勢。這一層次的學生能夠用彩泥球模仿旋轉搓進行練習,塑造出大致圓形的泥團即達成目標。
按照學生的需要設置各層次授課內容,這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則,讓各層次學生各有所需,各有所得。
(三)作業(yè)分層
三年級班陶泥球形體塑造的作業(yè)是這樣分層設置:
A層次的學生技能掌握較快,先讓其完成基礎性的作業(yè)——高標準的陶泥球形體塑造,然后布置具有發(fā)展性思維的作業(yè),以個人或合作的方式來塑造熟悉的類似球形的物體或球體組合。也可以鼓勵他們去指導B、C層次同學的作業(yè),使他們體驗自我價值,增強集體感、自豪感、合作意識。
B層次的學生智力發(fā)展正常,動手能力、感知能力一般,如果能夠激發(fā)他們做陶泥的興趣,他們能把陶泥球形體塑造得標準。要求他們認真完成基礎性作業(yè)——陶泥球形體的塑造,在收獲成果中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
C層次的學生不但能力弱,而且一般不喜歡動手做陶泥。教師盡可能多進行個別指導及鼓勵,起步時他們能夠動手用彩泥搓壓成接近球形的泥團就可以了。鼓勵他們課外玩做橡皮泥的球體,以培養(yǎng)他們的動手習慣。
分層設置作業(yè),讓各層次的學生完成作業(yè)感到輕松,難度適宜,完成的時間比較靈活,不再有畏懼心。學生在完成泥塑作業(yè)中既得到樂趣,又學會了相應的知識與技能,同時鼓勵學生每次作業(yè)后向高一級層次挑戰(zhàn),形成不斷向上的良性循環(huán)。
(四)評價分層
對三年級班A、B、C層次的學生,我從他們的平時作業(yè)和期末考核以及他們的過去和現(xiàn)在等各個方面來評價。
A層次學生是班級中的佼佼者,如果常常使用縱向評價,他們就一直遙遙領先,容易驕傲自滿。對他們就要多采用總結性評價和橫向評價,把他們與同等的學生進行評比,可以是同班同學或是往屆學生,跨校的視障學生,甚至是同年段的普校學生。A層次的學生思維活躍,用橫向評價來激勵他們挑戰(zhàn)自我,特別是與普校學生平等評價,有利于增強自信、開闊視野,促進學生個性的張揚。
B層次的學生以過程性評價為主,橫向評價和縱向評價相結合。我對他們制作陶泥作品的情況進行記錄:如學習態(tài)度、參與積極性、掌握知識和技能的情況及作品完成的情況,讓他們不斷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效。激勵他們努力向A層次靠近,體現(xiàn)特殊教育中學學相長的理念。
C層次的學生盡量采用過程性評價,引導學生自我縱向評價。教師要多注意細微觀察,對他們陶泥課中的點滴進步都要給予肯定、支持和鼓勵。引導他們把自己的現(xiàn)在與過去進行比較,可以和上周比,甚至更久,讓其感覺到自己在變化中進步。這種評價從情感上有利于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有利于學生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激發(fā)他們的內在潛能。
三、研究結果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努力,不同層次學生都取得可喜的成果。以下是三年級班六年后分層評估的情況:
A層次的學生,主要是通過教師的語言指導來理解掌握塑造方法和技巧,其語言理解能力及獨立思考能力相應提高,形成并具備了獨立進行泥塑制作的習慣和能力,能進行復雜的泥塑創(chuàng)作。到了七年級時,他們能塑造出猴子、獅子、天鵝等動物類高難度的陶藝作品,而且形神基本具備。
B層次的學生,開始對陶泥課興趣不大,在幾何體的塑造過程中,養(yǎng)成了喜歡動手的好習慣,慢慢提高了泥塑興趣。后來通過魚、龜等小動物模仿塑造,感受到泥塑藝術的樂趣,學習熱情越來越高,到六年級創(chuàng)作出了花瓶、陶罐等形態(tài)各異的陶藝作品。塑造中能運用形狀、空間等造型元素和對比與統(tǒng)一的形式原理,他們的想象力、觸覺經驗豐富了,手功能也得到充分鍛煉和發(fā)展,對陶泥塑造的興趣轉化為持久的情感。
C層次的學生由于從小缺乏動手訓練,剛開始手感僵硬,不愛動手,兩手習慣于握著拳。陶泥課從鼓勵他們動起手來開始,經過一年多的動手練習,他們整節(jié)課從頭到尾能動手捏泥搓泥,盡管第一年球形也塑造不標準,但動手塑造的習慣養(yǎng)成了。通過兩三年努力,有兩位基本能塑造各種幾何體,手掌和手指關節(jié)柔軟度和靈活度改變明顯。其中應某某同學經過兩年的努力,從第三層次躍至第二層次。
四、結論與討論
1.分層教學的初衷是分層次而不是分等次,是讓所有學生有信心、有興趣參與泥塑活動,享受陶泥藝術,積累感知經驗,發(fā)展形象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積極鍛煉和發(fā)展手功能。對盲生科學的分層次理論標準還有待進一步形成。
2.分層教學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評價要適合不同班級、不同層次的視障學生實際,突出適應性、合理性、發(fā)展性。
3.分層教學還需要把握視障學生層次的可變性,促進學生表達個性和創(chuàng)意,培養(yǎng)人文精神,形成健康人格。
通過三十余年的盲教美工實踐,泥塑課上分層教學能培養(yǎng)每位視障學生積極、主動、有趣、持久參與泥塑制作,最大限度地促進手功能發(fā)展,有效地補償視障學生的缺陷。每一位視障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參與,提高審美品位和審美能力,從而提高藝術素養(yǎng),使之在泥塑美育體驗中做最好的自己。在充分享受我國這份最古老也最有生命力的民間藝術中,和普校學生一起做這份古老藝術傳承和發(fā)展的平等參與者。
參考文獻:
[1]鄧猛.視覺障礙兒童的發(fā)展與教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韓萍.實用盲校教學法[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