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飛
一、對“用球拍擊球”的理解
研討中,浙江師范大學孫喜和教授提出,“用球拍擊球關注的是擊打動作還是技術?”僅關注用球拍向前將球打出,而非關注擊球的動作,這是現在教學中常出現的問題。同樣是向前將球打出,當關注的是技術時,選擇不同力量、高度、角度擊打球,改變球飛行的速度和落點,而不是只重視某一單個動作反復練習。當意識到需要打擊出不同速度和落點的球時,身體才會進行調整而做出不同的擊打動作。如,轉腰增加力量、改變手腕動作擊球不同側面從而改變球飛行的方向等,這都需要一系列的身體調整。當擊球動作放到具體的運動項目中,擊球者會根據自己的運動經驗判斷來球、移動然后被迫擊球或者擊出自己想要的方向、速度的球。同樣是擊球動作,當關注動作時,它就是擊打動作本身,這沒有意義,而當置于運動環(huán)境中關注擊球技術時,就會有不同方向、不同速度、不同身體姿態(tài)等多種擊球動作出現,這時的擊球動作會和其他動作(如移動、轉身等)合理組合形成運動技術。
預判、移動、擊球都關系到擊球的質量,也直接影響到對方的回球質量,從而能為下一次高質量擊球做好準備。一個完整的擊球過程,從對來球的判斷,到選擇合適的方式移動,再到在移動中準備擊球的身體姿勢,直至最后選擇不同方式、力量和角度完成擊球動作,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至關重要。在研討中,孫喜和教授提到網球運動員李娜正是得益于其教練員對她原地擊球和跑動攔截技術的改變,才使她獲得成功。原地擊球速度和角度的多變可以使對手忙于應對回球,而跑動攔截是移動時上網擊球,可縮短對手擊球的準備時間。雖然原地擊球和跑動攔截都是基本的擊球方式,但是只有做到影響對手的擊球質量才是“有效”的擊球。因此,在教學中要設置不同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去體會擊球的速度、角度、落點,在此運動經驗的基礎上,加強對來球的預判,選擇合理的移動方式完成有效的擊球。
二、“用球拍擊球”動作技能教學探討
在學習球拍擊球動作技能前,如何選擇合適的擊球工具是首先面臨的問題。根據遠近法則[1],成人用的羽毛球拍、網球拍等,其球拍的重量和尺寸都會對揮拍的速度和對球的控制產生影響,因此,不適合初學兒童。在教學中,建議不同教學階段選用不同的球拍進行教學。初學者建議用短柄球拍進行基礎動作的學習,有一定運動經驗后,再使用較長的球拍進行移動、判斷球飛行路線的擊球。短柄球拍擊球并不是單指乒乓球拍,教師可以自制不同類型的球拍和球進行教學。如,進行向上擊球動作教學時,可以用平面較大、長度較短的拍子和氣球。球拍面積大、長度較短有利于學生控制球,氣球下落速度較慢,學生可以有較長的時間去預判球的落點準備接球,更容易完成動作的學習。隨著動作技術的掌握可以換成其他稍微長點兒的自制球拍和球,如,實木板的球拍、網狀線制的球拍和網球、羽毛球、泡沫球等,讓學生盡可能多地體會不同球拍擊球動作,為以后多種運動項目技術水平發(fā)展打下基礎。
從運動項目上看,球拍擊球運動項目有乒乓球、網球、羽毛球、壁球等,更廣義上用工具擊球還有棒球、高爾夫球、曲棍球、門球等,這些運動項目都有相似的揮拍擊球動作。按照擊球的位置可分為自下向上擊球(簡稱下手擊球),左右體側單手、雙手擊球(側身擊球),頭上自后向前擊球(簡稱頭上擊球)等揮拍擊球方式,這幾種是大多球拍擊球運動項目中所包含的基本擊球方式。如,乒乓球、網球、壁球、棒球等運動項目都包含側身擊球動作技能,這些都可以作為早期動作技能發(fā)展的學習內容,其他擊球動作技術是在這些動作基礎上根據擊球意識對身體姿勢進行調整完成的。如,羽毛球的高遠球、吊球、撲球等運動技術,都是在頭上擊球動作的基礎上對身體姿勢進行調整而來。因此,在教學中,應先學習基本的擊球動作,再發(fā)展專項運動技術。
從動作結構上分析,下手擊球動作是球拍從下向上揮擊,在身體前面完成擊球則不需要側身等其他動作,作為揮拍擊球教學的開始動作比較適合;側身擊球動作是在下手擊球的基礎上增加側身轉體;頭上擊球則是在側身擊球動作技能的基礎上抬頭,在最高點由后向前擊球,對身體要求最高,對反應時間要求最短。因此,在教學中應先教下手擊球,再教側身擊球,最后教頭上擊球。
球拍擊球動作技能主要體現在球拍對球控制的精確性和飛行路線上,也就是球的飛行高度、遠度、角度和速度上。因此,在教學中,可以根據球的飛行路線和運動概念設計不同的運動環(huán)境,讓學生體會不同運動環(huán)境中的多樣動作,為以后發(fā)展專項運動技術做準備。筆者針對初學者設計了短柄器材擊球教學內容(表1),如,根據學生的水平,設計不同的擊球目標,讓學生體會不同的下手擊球動作,隨著學生技術水平的提高,可以和其他動作組合,如,不同的移動方式和下手擊球、下手擊球和側身擊球、下手擊球和頭上擊球等。總之,要根據需要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讓學生體會不同擊球節(jié)奏和精確度。
隨著短柄球拍擊球經驗的積累和身體的發(fā)育,羽毛球、網球等長柄球拍的擊球動作得以順利進行,擊球動作的學習朝向運動專項技術發(fā)展。如,羽毛球運動,采用不同擊球方式、不同角度擊球使球落在固定區(qū)域內;判斷來球,擊出不同速度和角度的球等。此時要根據運動項目的特征,模擬真實的比賽情境,逐步提高運動意識水平和動作質量,讓學生既“會”動也“能”動。
三、“用球拍擊球”動作技能發(fā)展順序探討
用球拍擊球動作屬于操作性技能。操作性技能包括持球、撿球、運球、擊球、用短柄球拍擊球、用長柄球拍擊球等[2]。操作性技能概括起來是用身體不同部位對物體進行控制,讓物體按照自己的意識運動。球拍擊球動作技術學習應放在相關操作性動作技術學習之后。通過對比動作發(fā)展結構發(fā)現,揮擊動作和投擲動作有很多力學相似之處[1],可將投擲動作學習的相關身體用力經驗借鑒到球拍擊球動作上。兒童需要一系列技能才能接住一個球,包括眼睛和手的協(xié)調、用眼睛來追蹤物體的能力,連貫的預期并截獲物體,運用感性的認識,通過手指的操作能力來接住動態(tài)的物體[1]。在學習擊打來球時,如果已有接球時手眼協(xié)調、對物體追蹤和判斷能力等相關經驗積累,擊球將變得簡單。根據遠近法則,球拍擊球時,球拍的遠端變成距離身體中心最遠的部位,這時需要更努力地感知球和球拍動態(tài)變化的位置,如果沒有相關操作性動作技能的運動經驗積累則很難完成。因此,在學習球拍擊球前,應合理安排擊球和接球操作性動作教學內容。
從動作技能結構上分析,球拍擊球動作技能中既包括移動性動作技能,也包括非操作性動作技能。如,羽毛球的擊球動作,既有根據來球判斷選擇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等不同方向的跨步或交叉步等不同方式的移動形式,又有改變身體狀態(tài)去擊球的非操作性動作。所以球拍擊球動作技能是運動技能發(fā)展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在移動性動作技能和非操作性動作技能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因此,球拍擊球動作的教學,應在相應的移動性動作技能和非操作性動作技能的基礎上進行。如,學習側身擊球動作時,應在學生有非操作性動作相關的身體扭轉經驗的基礎上再學習側身擊球。而已經有身體扭轉經驗進行的側身擊球,學生的注意力會集中在球和球拍上,學習過程會比較順利。相反,學生如果沒有相關的身體扭轉經驗,先學原地擊球再學習側身擊球,其注意力則會集中在身體的側身扭轉動作上,不利于完成正確的擊球動作。
球拍擊球動作技能從對來球的預判到選擇合適的移動方式,再到有意識地擊球,是由一系列動作合理組合而成。根據來球,判斷選擇何種移動方式能快速到達擊球點,根據對手的站位擊出怎樣的球對手最難防守……這些都是基本動作有意識的合理組合。教學時要在大運動觀的背景下,根據運動項目的特性設置不同的運動環(huán)境,提高學生的預判、移動、擊球意識和球拍擊球的運動技能水平。
參考文獻:
[1]Gregpayne,耿培新,梁國立.人類動作發(fā)展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孫喜和,翟夢杰.以“我”為運動學習主體的教學思考[J].體育與科學,2016(2):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