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愛 李歷松(長沙市博物館)
清·石濤 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卷
在傳統(tǒng)文化受到空前挑戰(zhàn)的時代,大千先生反其道而行,選擇投入前清遺老曾熙和李瑞清門下學習書法和學問,畢生鉆研傳統(tǒng)國畫。大千先生早中期的山水畫,一方面以清初四僧石濤、八大、漸江、髡殘為代表的文人畫為師,尤以擅長臨摹石濤著稱于世,將古人之法與自然山水融會貫通;另一方面他對青綠山水的探索,超越了董其昌“崇南抑北”的偏見,尋找“沒骨”山水畫的典范張僧繇與楊升。經(jīng)敦煌的洗禮后,他再學習五代、宋、元山水,畫中可見仿王蒙、盛子昭等人的用筆,厚重蒼茫不失清潤之氣。
張大千早中期作品,主要分為山水畫、人物畫、花鳥畫三個類別。首先來看一下他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的山水畫,主要以臨、仿最多,臨、仿的對象主要以石濤、八大、漸江為主。中國山水畫發(fā)展至清代,主要有以“四王”和“四僧”為代表的兩大類型,清代早期以王時敏、王鑒、王原祁、王翚、吳惲為代表的正統(tǒng)派占主導(dǎo),他們通過豐富的收藏來反復(fù)地品味與模仿傳統(tǒng)經(jīng)典繪畫,作品繼承南宗風格的筆墨技巧。除了正統(tǒng)派之外,清代中期還有以八大、石濤、漸江、髡殘為代表的個性派畫家,他們沒有條件去觀賞大量的古代名作,所以更傾向于表達自己親眼所見的山川、河流、樹石等自然景觀,或者是用獨特的藝術(shù)語言描繪自己所熟悉的居住環(huán)境。張大千早期的繪畫向個性派學習,尤其以石濤為主,因為仿石濤太像,被稱為石濤專家、石濤傳人等。
從《舟中望山圖》《新安江行舟圖》《山中獨步圖》的款識“兩石濤”略似大滌子“大滌子筆法”,可以看出張大千在這個時期的作品主要是以臨、仿石濤為主。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都指的是石濤,那么石濤的風格是怎樣的呢?
《搜盡奇峰打草稿》長卷是石濤的代表作,畫面營造出“近山如篆,遠山如浪” 的強烈對比關(guān)系與動感,同時在這幅作品中沒有刻畫具體的物像,而是通過“萬點惡墨”“粗筆頭”“大圈子”等抽象的密集的墨點與彎曲的墨線來組織畫面,營造出了一種不安定與焦躁之感。石濤的這些筆墨特征與畫面氛圍的營造方式,都被張大千所繼承,如《舟中望山圖》《山中獨步圖》兩張繪畫中近處的石頭,造型比較奇特,有篆書的方硬之感,而《新安江行舟圖》遠處的山峰起伏有如海浪的動蕩感。
舟中望山圖 1932年 張大千
新安江行舟圖 1932年 張大千
嚴陵秋色圖 1934年 張大千
華山圖 1934年 張大千
白云繞山圖 1940年 張大千
《新安江秋色圖》《嚴陵秋色圖》《趙師俠詞意圖》在構(gòu)圖上是比較常見的“一河兩岸式”構(gòu)圖方式,畫面在描寫安徽黃山一帶的風景的同時,采用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古人筆法再現(xiàn)自然的表現(xiàn)方式。這些作品是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礎(chǔ)上,采用赭石與花青兩種水色顏料來繪制的淺絳山水,淡雅透澈,與石濤的風格一致。
《華山圖》是張大千學習“四僧”之漸江的筆法,“筆如鋼條,墨如煙?!笔菨u江用筆簡練的繪畫風格的體現(xiàn),淡墨細筆下很少有點染皴擦,用縱橫交織的直線與折線表現(xiàn)石的姿態(tài)和體積,與石濤繪畫中的動感不同,漸江的繪畫給人干凈、寒冷之感,他的繪畫風格是在學習元代倪瓚的基礎(chǔ)上,再融入對大自然的感受所形成的。他不僅學習倪瓚繪畫的天真疏淡的意境,還學習倪瓚惜墨如金的用筆方式。但是在構(gòu)圖上,與倪瓚所常表現(xiàn)的緩坡疏林的太湖景色不同,是因為漸江長期居住在黃山,所常見的山都比較高大挺拔。南、北方自然山水的地域區(qū)別,致使畫家們在描繪山水時,所采用的構(gòu)圖方式也不一樣,倪瓚開創(chuàng)“一河兩岸式”,而漸江繼續(xù)延續(xù)北方高山的中軸式構(gòu)圖。
昆明湖小景圖 1938年 張大千
江邊小景圖 1938年 張大千
山中幽居圖 1946年 張大千
黃山文殊院圖 1946年 張大千
20世紀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初期,張大千從石濤上溯董其昌,開始有計劃、有系統(tǒng)地學習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用色技巧。值得注意的是《白云繞山圖》的創(chuàng)作時間是在1940年,證明了張大千對青綠山水的探索,早于敦煌之行(1941年-1943年),學習董其昌集大成式的仿古,尋求沒骨畫法的典范唐代的楊升與六朝的張僧繇。
《白云繞山圖》運用朱砂與石綠的強烈對比色來刻畫山峰,山石的渲染與皴法以色代墨,山形與筆法學習石濤的“搜盡奇峰打草稿”,以自然為師。還有《昆明湖小景圖》《寒鴉垂柳圖》《江邊小景圖》《秋林覓句圖》都是張大千開始對小青綠與沒骨山水畫法的探索。《昆明湖小景圖》中的遠山運用墨勾勒以后用淡墨擦出山的陰陽向背,再罩染非常淡的花青赭石?!逗f垂柳圖》直接用沒骨畫法,簡略地勾勒出平緩山坡、柳樹與近處的蘆葦雜草,并在畫面的重點需要突出的地方用濃墨勾勒人物、船只與近樹等,營造一種疏朗清曠的意境?!督呅【皥D》《秋林覓句圖》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同樣是對樸素自然的平凡生活狀態(tài)的追求。畫面構(gòu)圖留白多,疏林小樹,筆法簡潔,隱約可見折帶皴、披麻皴。
20世紀40年代中期,張大千從敦煌回來以后開始學習宋元山水畫,如《黃山文殊院圖》《山中幽居圖》《峨眉一角圖》《嚴陵瀨圖》追求高遠、平遠、深遠經(jīng)典的構(gòu)圖的同時,畫面中可見許多南宗風格的筆墨特征和皴法技巧。
《黃山文殊院圖》多用枯筆淡墨的快筆寫出遠山,再用濃墨點醒松樹,近處的石頭山勾勒之后,以淡墨掃出?!渡街杏木訄D》的用筆接近元代四家之王蒙的手法,先取濃墨用牛毛、披麻、解索等皴法來強調(diào)山體結(jié)構(gòu)與質(zhì)感,再用淡墨、花青、赭石暈染近處土石、樹干與草木?!抖朊家唤菆D》《嚴陵瀨圖》遠處的山用淡墨渲染出豐富的層次,近處的山石用大筆寫出山體的線性和脊棱,給人尖銳方硬之感。
溥心畬作為封建王朝的“舊王孫”,將世俗之事淡然處之,勤勉于詩文書畫。心畬先生的繪畫初學“四王”,后舍南宗專北宗,山水畫呈現(xiàn)多種面貌,一為細筆“北宗”風格山水的奢華雅逸,主要承襲南宋馬遠、夏圭的構(gòu)圖多雄偉的崇山峻嶺與邊角之景,畫法上選擇剛硬一路的北宗筆法;二為董源、王蒙等人的“南宗”山水的演化而來,淡墨勾皴與濃墨點苔相間,頗具南方山水空蒙深秀之致,既繼承南派文人畫的蕭疏與意境,又不乏北派宮廷繪畫的縝密與功力。
縱觀溥心畬的繪畫風格,呈現(xiàn)出多種面貌?!度悍宸e雪圖》《雪閣棲鶴圖》《雪景寒林圖》《雪峰古剎圖》是他以雪景為主題的繪畫,通過對比,這四張雪景圖統(tǒng)一使用了中、側(cè)鋒并用的行筆,勾勒出勁健、變化豐富的峭拔山峰與堅硬石頭,在山體沒有使用皴法,只在底部通過墨色渲染,區(qū)分前后山的層次空間,再以墨色渲染天空以襯托出雪色的山頭。在溥心畬更晚一些的作品里,濃墨點苔變得更多,掩蓋了山石輪廓和皴筆痕跡,也成為他作品的標志性元素。
溥心畬的山水畫初學清“四王”,清“四王”繼承明代董其昌、莫是龍等人的南北宗的繪畫理論體系,將南宗繪畫的代表董源、巨然和黃公望等人作為學習的對象,進而“崇南抑北”?!八耐酢钡睦L畫強調(diào)對南宗風格繪畫的臨摹,而尋求一種趣味的不斷疊加和重組。
《坐看楓艷圖》《山居圖》《秋山訪友圖》是溥心畬南宗風格的山水畫,以披麻、解鎖皴、短條皴、折帶皴筆法為主,構(gòu)圖多取平遠式或者是“一河兩岸式”,同時將南宗慣于表現(xiàn)的植被豐茂、坡度平緩的山體變形拉長,演化為適合縱向構(gòu)圖需要的山形,淡墨勾皴與濃墨點苔相間,形成豐富的墨色層次,頗具南方山水空蒙深秀之致。
群峰積雪圖 1940年 溥心畬
雪閣棲鶴圖 1941年 溥心畬
坐看楓艷圖 1939年 溥心畬
溥心畬先生中期的繪畫舍南宗專北宗,這是由于清代“四王”的山水畫發(fā)展到晚期,不思上溯宋元和到自然界中寫生,往往落款為“仿”“臨”“擬”董巨或宋元以來的“南宗”名家筆意,而所謂“小四王”“后四王”等則題為仿擬四王的山水,他們的繪畫失去了對真實山川、樹石的感受。這就使得心畬先生在繪畫中繼承南宗文人畫的蕭疏與意境的同時,又融合北派宮廷繪畫的縝密與功力。
《水閣山林圖》《松巖雙馬圖》《江村日暮圖》《鮑照詩意圖》《攜杖出游圖》是典型的北宗風格的山水畫,構(gòu)圖多馬遠、夏圭的雄偉的崇山峻嶺與邊角之景,山峰以濃墨勾勒為主,落筆肯定,行筆略快,轉(zhuǎn)折處以方筆為主,再輔以淡墨渲染與斧劈皴,形成一種水墨淋漓之感,彌補北宗山水的剛硬筆法所蘊含的刻露之氣。
溥心畬的山水畫的另一特色是將山水畫和界畫自然地融合為一體,用色鮮妍而又透明清麗,工寫結(jié)合,和諧地將結(jié)構(gòu)繁復(fù)的樓臺殿閣,構(gòu)筑在崇山峻嶺之間。如《水閣暮色圖》《秋風暮色圖》《排云殿圖》,將“南北二宗”的精髓融合在繪畫里,畫風既有南派山水畫的秀麗含蓄,又有北派山水畫的勢狀雄偉。
中國的書畫藝術(shù)形態(tài)多樣,大千先生的早中期作品,從傳統(tǒng)繪畫中廣收博覽地汲取營養(yǎng),又以其活潑多變之姿譜寫出嶄新畫風,為他從古典到現(xiàn)代之路打下了堅實基礎(chǔ),最終化為前無古人的潑彩風格;心畬先生將王孫和逸士兩種截然不同的心境,付諸在精妙的筆法之中,渲染出一個安靜不沾塵俗的文人世界,確立了“應(yīng)時而變,行利合一”的書畫風格,使其成為近現(xiàn)代中國畫壇上擷取傳統(tǒng)精華又堅守文人格調(diào)的一位繪畫大師。如今“南張北溥”的提法已成舊塵往事,但他們以開闊的視野,破除束縛,借古開今的態(tài)度,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給后人留下了無比珍貴的精神財富,讓我們可以從中體會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源遠流長與豐富多彩。
松巖雙馬圖 國畫 溥心畬
山居圖 國畫 溥心畬
江村日暮圖 國畫 溥心畬
秋風暮色圖 年代不詳 溥心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