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鳴(北京)
1.
今天從早到晚,自由行,一日游,走了真覺寺、覺生寺和東岳廟。
2.
真覺寺也叫五塔寺,現(xiàn)在是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真幸運,居然碰巧“成親王永瑆藏歷代名家書帖展”延遲撤展了,讓我還來得及拜會這位我甚喜愛的皇族書法家!
永瑆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一子,稱“皇十一子”,是清中期的四大書家之一,齋號“詒晉齋”。嘉慶九年,永瑆奉旨摹勒刻石歷代名家墨跡,歷時數(shù)十載,亮墨精拓,終于拓成《詒晉齋法書》,這個展覽便展出了《詒晉齋法書》的部分拓本。
永瑆與我似乎也是頗有因緣,自然我也總是格外關注這位成親王。聽父親講,1962年,東四人民市場書畫部曾售賣一函《詒晉齋法書》,標價70元,怎不令我望眼欲穿!到了2012年,海王村也曾拍賣過《詒晉齋法書》嘉慶拓本十三卷,更是讓人我心旌搖曳!
還有,我年少時便見過父親收藏的一幅古畫手卷,上有永瑆的書詩二十題,并鈐有“皇十一子永瑆鑒賞古畫真跡珍藏之印”和“詒晉齋印”。近年來,我也陸續(xù)接觸過不少永瑆的書跡,每每心有念念,過目不忘。看來永瑆今日又在真覺寺與我應約了,終于不見不散。
3.
游走了真覺寺,接著又去訪覺生寺。
覺生寺原本是一座雍正朝奉敕興建的佛家寺院,現(xiàn)在是一處古鐘博物館,又名大鐘寺。
覺生寺里有一棟二層小樓,即藏經樓,想必就是當年皇家入藏《龍藏》的處所?!洱埐亍芳础肚〈蟛亟洝?,亦稱《清藏》,因經頁邊欄飾以龍紋故名《龍藏》,為清代官刻漢文大藏經,始刻于雍正十一年,完成于乾隆三年,收錄經、律、論、雜著等1669部共7168卷。
只是藏經樓現(xiàn)在已無經書可尋,兀自擺放著一座座古鐘。而古鐘也已是無鐘聲可聞,肅然靜穆一如坐化的老者。我辨識著古鐘身上遍布的經文,遙想著當年鐘聲遼遠,經文廣布,始知五蘊皆空,空中無色,菩提薩埵,心無掛礙……
4.
時候不早了,走出覺生寺,又趕緊跑到了東岳廟。未曾想,在西配殿偶遇“觀硯——慶云精舍藏硯展”,便喜出望外,也顧不上求仙問道了,只一頭扎進硯堆里。
據(jù)說,硯臺最早帶進東岳廟已有近五百年的歷史。五百年后,慶云精舍又在東岳廟一次擺出了60方古硯,算是一個盛會。這其中的許多硯石都是超絕的名品,既有老坑、麻子坑、宋坑等端石和廟前青等歙石,又有銅雀臺瓦硯和陽嘉三年磚硯,真可謂寶硯大觀。
不僅如此,這些古硯大多有書畫名家的刻款。我注意到有文徵明、陳道復、丁云鵬、沈荃、宋犖、朱彝尊、王云、禹之鼎、戴熙、翁方綱、梁同書、改琦、董誥、文點、黃莘田、林佶、顧洛、張廷濟、陳鴻壽、李文田、錢泳這些赫然閃亮的名字,感覺他們都是從書畫的背后走到古硯的展前,齊聚一堂,讓這金石殿堂里充滿了人文的氣息和藝術的古韻。
其中有一方青紫端硯,石質極佳,硯堂上以九眼為九星,布列有致,故名九曜臨池。硯側鐫有康熙年間的吏部尚書宋犖的銘文:“爾色凍白,爾質潤堅,葆白守堅,以全其天。九曜布列,靈光熊然。撫茲矩式,是我良田?!?/p>
撫茲矩式,我與宋犖相隔三百年同撫硯田,誰說我不是與這位清宮里的大鑒藏家神通際會呢?原先讀他的一首《江城梅花引》,不知何事,寫盡了他的百般不舍,此時,我解讀的,卻是這方寶硯的離人情殤:“斷腸,斷腸,起彷徨。月有光,漏正長。欲去欲去,不忍去,余韻悠揚?!?/p>
這真是一次絕妙的賞硯雅集,令我滿心歡喜。神游中,不知不覺已到閉館時間,只能改日再來跪拜東岳大帝了。
5.
今天一日三游,猶有余興,明日亦復如何?
還在想《詒晉齋法書》,不禁又憶起了永瑆。
永瑆有一首明日詩,寫在暮秋,想不到落筆卻是如此的凄寒,吟出了一個落寞親王孤傷的情思:
霏微寒雨暮秋天,羅幔秋鐙黯澹邊。
秋衣準擬明朝換,明日簾櫳冷翠煙。
明日,就去北海后海的成親王府,再去看一看永瑆,看一看簾櫳如何冷翠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