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芳
摘 ?要:生本教育就是關注學生本身的能力,激發(fā)出學生本身的潛能,并誘發(fā)學生學習主動性的過程,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應改變傳統(tǒng)單一、枯燥的教學形式,結合學生本身的個性色彩,分析學生的成長需要,在學生本質閱讀素養(yǎng)下,熏陶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性情,幫助學生形成語文閱讀的自主習慣。
關鍵詞:生本教育理念 ??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策略
學生為本,教師輔助;學生主體,教師主導。這是當下素質教育所提倡的生本教育,須知學生本身就具備一定的文化儲備、生活經歷,他們的思維在不斷的運轉,大腦也在不斷的思考,學生們天馬行空、思維跳躍,相比成年人來說,雖然他們的想法還比較稚嫩,但已然能夠聯想諸多,對文章有獨立的閱讀思考能力,教師應減少主觀干預,促使學生深入淺出的閱讀文章,領會含義。
一、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不夠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小學語文閱讀中,仍舊習慣以教師為主體展開閱讀活動,學生們嫌少有自己獨立的閱讀空間,且集體閱讀后,還要聆聽教師的想法,而自己一些想象的內容無法闡述,他們只能將一些自己的想法暫時的拋諸腦后,生硬的記憶教師所述的所謂重點,導致學生思維形成定式,一段時間后,學生思維不再活躍,甚至已經習慣性的等待教師來解說,自己不懂得先于教師闡述思考,沒有自己個性化的閱讀思路,學生們的閱讀想法均十分雷同,泯滅了小學生的天性。
(二)形式化的自主學習和合作
自主閱讀較為形式化,雖然教師已經意識到,應該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他們獨自展開閱讀描述、總結、分析、探索,然而在合作或單獨的閱讀中,教師總是不放心,插手良多,小組討論中,教師也總是以文章主旨、文章要點等總結句式,去套學生的觀點,最后一些與教師意思相近的學生勝出,久而久之,學生會自然的將言論傾向于教師所喜,一些比較獨特的想法,另辟蹊徑的觀點消失于無形中,還有一些學生自主學習中,注意力不夠集中,不能全身心參與閱讀,找不到方向,比較耽誤課堂時間。
二、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創(chuàng)設閱讀教學情境
情境創(chuàng)設下學生深入閱讀的文本世界,從一個真實的生活世界走進了語文搭建的虛擬空間,當然這個虛擬的空間也是真實存在的,是作者經歷的,然而學生并未見過,或者有過類似的經歷,他們是難以感同身受的,當情景在課堂上如同蜘蛛網一樣搭建的越發(fā)完整,學生也開始沉浸在情景中,此時他們情緒放松,語言豐富,拋開了課堂秩序、制度的枷鎖,學生暢所欲言。如閱讀《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教師先幫助學生理解名揚中外這個詞的含義,教師說:“如果有一天我們班的××成為了科學家,讓大家坐在云朵上玩兒,體驗不坐飛機就飛上天的樂趣,那么××,一定就名揚中外了,不僅我們中國人知道他,外國的人也都知道他,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的名字,同學們你們說厲不厲害呀?”接著教師提問學生們:“人可以名揚中外,畫也可以名揚中外嗎?你們知道的比較有名的畫有哪些?”接著教師利用多媒體來演示一些名揚中外的畫,其中有一些是學生聽說過但是沒看過的,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接著教師讓學生們分析為什么這些畫名揚中外?真的分析了一些比較有名的畫之后,結合教師提供的科普,學生們也能夠初步的去鑒賞畫作。接著教師利用多媒體來展示《清明上河圖》。教師把這幅畫慢慢地放大,學生們看到畫作上的販夫走卒等不同的人物形象,親身的感受到了這幅畫的熱鬧。身處于《清明上河圖》的情景當中,學生們自主地發(fā)現了畫作的驚奇之處。
(二)通過多媒體營造閱讀氣氛
人的感官是最能觸及心靈的,因此在學生閱讀時,適合文章內容的閱讀氣氛更能使學生融入到文章的閱讀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等教學設備,播放有關文章音頻,視頻或者圖片等,讓學生最直接的感受文章內容,尤其是在描寫景物的文章中,利用這種教學方法,更能讓學生設身處地的閱讀文章。比如在《美麗富饒的西沙群島》這課中,全文都描述了西沙群島的美麗景色,但是大段的語句描述使得學生閱讀時很難想象到,因此教師可以在學生閱讀前給學生播放有關西沙群島的視頻景象,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文章的內容,在閱讀時還可以播放一些海浪海鳥的音頻來創(chuàng)造閱讀氣氛。再如《觀潮》這一課中,作者描寫了錢塘江大潮來前、潮起、潮落、潮去的壯觀景象,因此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錢塘江大潮的景象再讓學生閱讀文章。
(三)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生本教育理念主張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真正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語文教師要拋棄原來單向傳授知識的方式,巧妙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自己來探索,通過一系列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例如采用小組討論、小競賽、個人演講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自己探索語文知識,尋求答案,教師只要做好指導、評價即可,為學生提供個人學習的空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實踐來學習,理解的層次深,且不再是簡單記憶,而是內化成了自己的知識積累。例如在《釣魚的啟示》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問題“為什么作者不愿意將魚放回湖里、為什么作者的父親堅持要把魚放回湖里、分析作者心理的變化”,將學生分為3—5人的學習小組,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一起討論,找到問題的答案。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走下講臺傾聽學生的討論,及時給予指導和建議。這種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體,自主探索解答問題,對課文的理解會更深,也會形成自己的體會,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了語文素養(yǎng),積累了語文知識,提升了教學效果。
結語
在生本教學理念下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實現其教學目標,就要求教師能夠正確認識小學生的地位,尊重小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將小學生作為教學的中心,通過合理地應用現代化教學設備與先進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能夠引導小學生積極地對閱讀文本進行進一步的研讀與思考。
參考文獻:
[1]徐曉蕓.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04).
[2]黎銀花.關于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討[J].學苑教育,2018(04).
[3]徐龍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策略[J].教育革新,2019(1).
[4]張濤.由生本教育的明晰性堅決性和徹底性帶來的反思[J].中小學管理,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