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合同法 風險分配 錯誤 合同解釋
作者簡介:楊麗芳,廣東裕信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研究方向:經(jīng)濟法、合同法、擔保法、房地產法、婚姻法。
中圖分類號:D923.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7.020
所有交換性合同均直接決定著風險的分配,且合同約定的目的僅僅是確定哪一方當事人需承擔有關情況引發(fā)的風險,從而導致約定的給付交換出現(xiàn)困難、延遲、障礙等情況。當前諸多合同中均欠缺對風險分配的全面詳細地約定,往往會存在當事人即使作出了相應的約定,但這一約定卻存在一些漏洞,所有這些合同并不完整,不過這并非由于當事人不了解或是懶惰,主要是由于產生“完整的”約定是需要收費的,也就是說,立足于經(jīng)濟學角度需要支出“交易成本”概念之下的花費[1]。所以,在實踐中只有兩種情況該花費是合算的:一種是,當事人擁有足夠大的動機來制定較為完整的合同,且允諾了存在重大價值的給付;另一種是,其中一方當事人以類似或是相通的內容訂立非常大數(shù)量的合同。
若其中一方當事人已承擔了相應狀況出現(xiàn)的風險,那么現(xiàn)行法上就涉及到了諸多規(guī)則,其需要依據(jù)相關規(guī)則來對風險發(fā)生后引發(fā)的各種后果加以承擔。其中這些后果主要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1)承擔風險的當事人應付出損害賠償,即使當事人拒絕履行被請求承擔責任的合同。盡管這并不是自己所需負責的,但大多數(shù)時候是由于其已承擔了風險的狀態(tài)導致;(2)債權人即使未獲得債務人向自己承諾的給付,但是依然應提供相應的給付,由于阻礙債務人提供給付的狀態(tài)涉及到了債權人的風險范圍[2]。
在其他承攬合同中,在原則上經(jīng)營者制作的成果在受領前若發(fā)生了損壞、毀失等情況時,其必須承擔相應的風險,然而按照相關法律條例的要求,當成果已難以完成或是滅失,由于定作人所提供到承攬人的加工材料并不合格,那么承攬人在受領前有權請求支付報酬,其中發(fā)生的風險則由定作人所承擔。同時,若定作人的行為存在過錯,按照相關法律條例的要求,承攬人由于定作人沒有履行合同而依據(jù)相關條文的規(guī)定的享有的損害賠償請求權依然可以實現(xiàn)。此外,《合同法》第645條的基本思想在極大程度上擴大了“類推”方式,對于其他但同樣屬于應歸責于定作人風險范圍的情勢的案例,可以將這一條例作為判斷依據(jù)。
在訂立合同的過程中,若保證人沒有正確的認識主債務人的支付能力,也無人否認,其無法基于錯誤選擇撤銷同債權人訂立的保證合同;該狀況中由于錯誤而選擇撤銷的權利可能會被排除,主要原因是:保證人的錯誤與不被視為“交往中重要的”主債務人的特性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3]。不過,通常由于錯誤而被撤銷的權利將被排除,主要原因是雙方當事人均了解到保證的目的是擔保主債務,保證人面對的典型的合同風險為:主債務人的真實財產情況,其無法在事后利用錯誤來撤銷權利,以此來拒絕承擔該風險。如:關于婚禮合同的訂立,若買受人并不知道合同已被取消,那么購買婚禮禮物的人并不能夠因為錯誤而撤銷買賣合同,即使買受人身處在不關鍵的“動機錯誤”中,但排除錯誤撤銷的具體原因是:買受人必須負擔“使用風險”,也就是買受人無法如同合同訂立過程想象的那樣使用標的物的風險。
可以說,只要未對其他的風險分配規(guī)則進行約定,出賣人有沒有了解到買受人的使用計劃,承租人仍然要負擔租賃物的“使用風險”。舉例說明,某公務員在租賃房屋的過程中,已與房東簽訂了租房合同,但是由于自身因素影響使之無法使用租賃房屋,那么其無法基于錯誤選擇撤銷租賃合同;相關法律條例中規(guī)定:若買受人錯誤地認為自己可以從其他地方通過更低的價格買到標的物,或是出賣人錯誤地認為其能夠在其他地方通過更高的價格來對標的物進行出售,均不能夠基于錯誤而撤銷合同[4]?;诖?,第191條第2款提出的撤銷要求,就能夠被排除,主要原因在于沒有正確的判斷買賣物價值,并不是“交往中重要的錯誤”。然而,理智的人并不能夠充分理解這一點,為什么物的價值不可以視作“交往中重要的”物的屬性。所以,錯誤撤銷被排除的具體原因是:使得當事人面臨典型合同風險及或許會影響到商業(yè)交易的安全性,往往是由于買賣物的真實價值和約定價款之間的區(qū)別而導致的?;诖耍话阋?guī)則必須是滿足錯誤撤銷的條件是,同當事人選擇的風險分配規(guī)則沒有沖突。在面對此類事件時,法官應尊重風險分配規(guī)則,確保這些風險分配規(guī)則能夠實現(xiàn),也就是允許當事人由于結合合同所規(guī)定的負擔風險的范圍中存在的錯誤而撤銷合同。
關于交易基礎發(fā)生障礙或是失去的狀況,可選擇的風險分配規(guī)則為:結合合同目的只會落入一方合同當事人風險領域的情況,本質上難以實現(xiàn)交易基礎障礙的主張。針對“合同信守原則”,有的人認為:只要某個無法忍受的、難以符合法律和公平觀念的事件無法避免時,那么該原則是可以退居二線的。但是,這背離了事物的本質,其并沒有限制合同信守原則。合同除了是當事人依據(jù)從事行為的法律外,還是法官思考的出發(fā)點,可以說,合同中選擇的風險分配方案直接影戲到原告或者被告需負擔案涉沒有想到的情況或是希望落空的風險[5]。
一些情況下,可以主張交易基礎障礙或者失去,這并不是錯誤的,當“未能預見的事情”已然發(fā)生時,加上其中一方合同當事人提出約定給付因此難以實現(xiàn)或是失去意義時,也可以主張交易基礎障礙或者失去。同時,這一點和立足于約定風險分配規(guī)則是相同的,若約定風險分配規(guī)則能夠有效、準確的實施,就能夠得到以下結論:特定事情的出現(xiàn)超出了一方當事人負擔的風險,而合同中并沒有作出明確的規(guī)定,即可依據(jù)《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中相關法律條例來對相應的風險進行限制,該條例中明確到:當任意一方可以證明不履行合同條款是因為處于超出其影響范圍的障礙原因所導致,加上無法合理期待該當事人,那么在合同訂立過程中需要考慮這一障礙原因考,以此來防止這一障礙的原因出現(xiàn);即該當事人即使沒有履行自己的義務,其也不需要負擔相應的責任[6]。
關于過錯原則的具體解釋為:(1)由于債務人沒有履行義務,而導致債權人的利益被損害,只有當債務人沒有承擔起自己應當負責的義務,也就是債務人存在故意或是錯誤情況時,方可請求損害賠償;(2)當債務人并沒有提出已到期沒有結果的給付,并且催告后依然沒有結果的給付時,當債務人應各種因素而陷于“延遲”時,其必須向債權人賠償相應損害。但是,也只有當給付由于債務人所需負責的原因未出現(xiàn)時,“延遲”才會出現(xiàn);或是當債務人因此未提出給付,由于某個“在合同訂立即已經(jīng)”存在的障礙而導致提出給付無法實現(xiàn),那么債務人可擺脫代替給付的損害賠償責任;或是債務人不了解這一給付障礙情況時,也能夠擺脫代替給付的損害賠償責任。
相關考察發(fā)現(xiàn),即使立法者在重要位置規(guī)定了過錯原則,然而也因此允諾了自己無法遵守的內容。當債務人無法證明自己的行為沒有存在故意和過失情況時,那么債務人必須承擔給付的損害賠償責任,而立法者卻稀釋了過錯原則。同時,立法者認為過失規(guī)范必須“客觀地”確定,即只要債務人沒有與債權人另有約定,那么債務人需要負擔自己依據(jù)其個人關系無法如此謹慎行事的風險,也可以這樣理解,債務人僅僅是負擔一種擔保責任,同時這一擔保責任并不會因為被隱藏在過失概念的定義之下而發(fā)生變化。
若對此不存在明確的約定,在當事人之間需要選擇特定的風險分配規(guī)則,能夠借助不同的理由來支撐。對于債務人而言,若其具備給付能力,則必須負擔起相應的責任,這一點往往會被當作理所當然的事情或是以“交易利益”作為依據(jù)。對于出賣人而言,若其已經(jīng)允諾給付種類物,那么其必須依據(jù)相關法律條例的規(guī)定在一定范圍內承擔“購置風險”,而這并不需要特別的理由[7]。與之相反,何時能夠認為,出賣人就成果的屬性滿足合同要求向其合同當事人提供了“擔?!?,有時是不確定的。其中一方當事人需不需要承擔特定的風險,是無法立足于錯誤撤銷合同,也無法主張交易基礎障礙,或是忍受由于這樣特定風險的實現(xiàn)而帶來的不利影響。這就引發(fā)了一般性問題,即有沒有存在結合以決定風險分配的相一致的檢驗方案,因為當事人并沒有做出詳細的約定,所以需要給出補充的合同解釋,即當事人雖然未呈現(xiàn)出來,然而必須呈現(xiàn)出來的內容,若其就一直拖在那里沒有解決的點在其約定中依然要作出規(guī)定,且會同時重視誠實信用原則與交易習慣的規(guī)范。
針對當事人所必須呈現(xiàn)出來的內容,在合同訂立過程中必須對風險分配作出約定的“完整”合同,往往會由于交易費過高而難以實現(xiàn),即在存在漏洞的合同中必須對當事人本可達成的約定加以補充,若其忽略了支出的交易成本,需要進一步協(xié)商哪些一直拖在那里沒有解決的問題、風險分配問題等;或是當事人如何進行風險分配,假定其在合同訂立過程中已充分掌握了所有信息,就能夠更加合理的評估各種風險造成損害的幾率是多少,其在面對風險時會遭受哪些不利或是付出的金錢等,及若其承擔了風險可以選擇何種防御措施等。在這里,當事人在作出決定時應對以下因素進行充分考慮,即出賣人是不是已經(jīng)“擔?!绷顺晒膶傩詽M足合同要求,且其他情況中也需要對這一情況進行考慮,所以法官應承擔起自己的職責,當欠缺明確的合同約定的情況下,法官需要對一方當事人所需成負擔的各種風險,一方當事人所需承擔義務的實際內容、一方當事人受到一般交易條款中規(guī)定的義務所帶來的影響進行檢驗,然后當事人可以對能夠同時滿足雙方利益的方案上達成一致,并在合同內容中納入補充合同解釋過程中。
綜上所述,風險分配規(guī)則在合同義務的明確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須對現(xiàn)行法上的風險分配規(guī)則、當前合同中關于風險分配存在的錯誤及交易基礎障礙加以全面分析,明確風險分配中不夠清晰的約定或是欠缺明示的約定,然后借助合同解釋來對存在的漏洞進行填補,對不夠清晰的約定進行澄清,從而實現(xiàn)對風險分配進行恰當明確。
參考文獻:
[1]崔華潔.關于《合同法》中風險負擔問題的思考[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3):147- 148.
[2]于韞珩.論合同法風險分配制度的體系建構——以風險負擔規(guī)則為中心[J].政治與法律,北大核心,2016(4):77-85.
[3]王莫菲.CISG與合同法風險轉移制度的比較研究[J].法制博覽,2019(28):82-84.
[4]陶偉騰.為《合同法》第121條正名[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5):94-98.
[5]王佳西.論合同法中的法定連帶責任[J].中外企業(yè)家,2020(2):248.
[6]劉若杜.現(xiàn)實基礎下的合同法歸責原則[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9,34(5):41-45.
[7]崔建遠.合同法應當奉行雙軌體系的歸責原則[J].廣東社會科學,2019(4):22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