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 李雪梅
艾滋病是性傳染性疾病,需要終身服藥治療,目前還沒有根治艾滋病的方法,高效聯(lián)合抗逆轉(zhuǎn)錄病毒治療是目前認為對艾滋病最有效的治療方法[1]。研究指出,治療效果與服藥依從性存在密切關系,需要感染者長期堅持治療,想要確??鼓孓D(zhuǎn)錄病毒的治療效果,服藥依從性至少保持在95%以上[2],但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部分艾滋病患者依從性低,導致治療效果差[3]。本研究通過分析艾滋病抗逆轉(zhuǎn)錄病毒治療資料,探討影響因素及護理對策,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12月我院診治的220例經(jīng)HIV抗體、機體免疫功能檢查確診艾滋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30例,女90例;年齡4~74歲,平均(40.27±12.89)歲;傳播途徑:性傳播(男男同性戀及有冶游史)120例,母嬰傳播76例,吸毒24例。
1.2 方法 應用艾滋病患者服藥依從性標準判斷抗逆轉(zhuǎn)錄病毒治療依從性,依從性良好,患者超過95%的時間能夠按時、按量服抗逆轉(zhuǎn)錄病毒藥物;依從性差,患者超過5%的時間漏服抗逆轉(zhuǎn)錄病毒藥物[4]。比較不同患者人口學特征、性伴侶或配偶感染、艾滋病確診年限、心理狀態(tài)、經(jīng)濟狀況、對艾滋病及抗病毒認知、藥物毒副作用等方面的差異。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χ2檢驗,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艾滋病抗逆轉(zhuǎn)錄病毒治療依從性的因素。檢驗水準α=0.05。
2.1 影響艾滋病抗逆轉(zhuǎn)錄病毒治療依從性的單因素分析 本研究納入的220例艾滋病患者抗逆轉(zhuǎn)錄病毒治療依從性良好134例(60.91%),依從性差86例(39.09%)。單因素分析顯示,年齡≥60歲、女性、初中以下教育水平、未婚離異喪偶、病程<1年、無業(yè)、不良心理狀態(tài)、性伴侶或配偶感染陰性、經(jīng)濟狀況一般、對艾滋病及抗病毒缺少認知、有藥物毒副作用是艾滋病患者抗逆轉(zhuǎn)錄病毒治療依從性的相關影響因素(P<0.05),見表1。
表1 影響艾滋病患者抗逆轉(zhuǎn)錄病毒治療依從性的單因素分析
2.2 影響艾滋病患者抗逆轉(zhuǎn)錄病毒治療依從性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對艾滋病及抗病毒認知缺少、心理狀態(tài)不良、低文化水平、藥物毒副作用是影響艾滋病患者抗逆轉(zhuǎn)錄病毒治療依從性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影響艾滋病患者抗逆轉(zhuǎn)錄病毒治療依從性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近年來艾滋病感染數(shù)量不斷增長,嚴重危害社會及個體安全,艾滋病是一種慢性疾病,只有進行正規(guī)治療才能控制疾病,進而提高生活質(zhì)量,使其重新返回社會、學習以及工作當中[5]。當前臨床針對艾滋病患者主要實施高效抗逆轉(zhuǎn)錄病毒治療,通過治療可有效降低病死率,提高生活質(zhì)量,但為保證治療效果,對患者的依從性有很高的要求。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療用藥依從性普遍較差[6],本研究納入的220例艾滋病患者抗逆轉(zhuǎn)錄病毒藥物治療依從性良好134例(60.91%),依從性差86例(39.09%),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對艾滋病及抗病毒認知缺少、心理狀態(tài)不良、低文化水平、藥物毒副作用是影響艾滋病患者抗逆轉(zhuǎn)錄病毒治療依從性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
艾滋病及抗病毒認知缺少會導致患者治療依從性下降,部分患者認為艾滋病是一種無法治療的疾病,因此在感染艾滋病病毒后,選擇放棄治療,對治療缺乏主動性[7],還有部分感染者經(jīng)治療后病情有所緩解,在思想上放松警惕,逐漸認為沒有服用藥物的必要,還有患者未全面了解抗病毒治療服藥方面的相關知識,認為幾次錯服、漏服不會給治療效果帶來太大影響。因此,醫(yī)護人員應加大健康宣教力度,全面了解患者目前的具體狀態(tài),健康教育內(nèi)容包括艾滋病基礎知識、預防方法、抗病毒治療方案、家庭護理應注意的問題,提高患者對艾滋病的認識及自我保護意識,主動用藥,改善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8]。
艾滋病存在低自尊、自我接納困難的特點,面對社會、家庭、自我時普遍表現(xiàn)出悲觀消極的態(tài)度,甚至有的患者會受到外界人士的歧視,產(chǎn)生一定的扭曲心理,不愿意配合治療[9]。因此應實施心理干預減輕患者的恐懼、絕望等,告知其抗病毒治療的臨床意義,創(chuàng)造無歧視的生存環(huán)境,指導患者正確、規(guī)范用藥,提高其健康知識掌握率及治病信心,同時進行同伴教育,讓其相互傾訴,相互提醒按時、按量服藥。
抗逆轉(zhuǎn)錄病毒藥物有較多副作用,近期副作用主要包括胃腸反應、肝功能損害、皮膚瘙癢、藥物性皮疹等,而遠期副作用則包括高脂血癥、糖代謝異常、血色素降低、骨髓抑制等[10],患者因擔心使用藥物會產(chǎn)生副作用,因此私自減少藥物用量或間歇性服藥。針對這種情況,醫(yī)護人員應向患者介紹抗病毒治療的作用機制、起效時間、副作用及預防處理方法,使其知道大多數(shù)副作用在6~12周后會慢慢緩解[11],且在不影響療效的基礎上,可以結合患者各階段實際情況適當調(diào)整治療方案,每天服藥次數(shù)不能超過2次。
低文化水平患者對艾滋病的認知程度、重視程度均較低,易忽視治療,或是在進行服藥過程中不按時、按量用藥[12]。因此對于文化程度低者應積極動員家屬參與到治療計劃中,對患者每天的服藥過程給予協(xié)助和監(jiān)督,在此基礎上護理人員動態(tài)隨訪,了解患者服藥情況,并給予針對性指導,有效保障用藥效果[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