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真相時代,新媒體環(huán)境下,網絡謠言層出不窮,尤其在重大突發(fā)公共事件中形成“輿論場”,影響事態(tài)的發(fā)展與演變。針對這一現象,本文著眼于當前社交網絡格局,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期間的網絡謠言傳播”為例,探索突發(fā)公共事件網絡謠言的產生原因及傳播特征,評估不同主體的行為,提出有效治理網絡謠言的策略。
【關鍵詞】突發(fā)公共事件;網絡謠言;傳播機制;治理策略
2020年2月始發(fā)于武漢的新冠肺炎疫情爆發(fā)以來,網絡上大量有關新冠肺炎疫情的謠言信息擴散傳播,一系列謠言扭曲事實真相、炮制事件,消費公眾恐慌,極大影響了疫情防控工作的開展,對政府公信力造成沖擊,甚至危害到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當前,探索重大突發(fā)公共事件中網絡謠言的治理策略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只有探索突發(fā)公共事件中網絡謠言傳播的規(guī)律,明確各主體如何應對網絡謠言,才能對網絡謠言進行有效的管理,從而增強政府的公信力,維護網絡生態(tài),構建和諧社會。
一、突發(fā)公共事件中網絡謠言的傳播及相關理論
(一)突發(fā)公共事件的概念及特征
突發(fā)公共事件是指突然發(fā)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和嚴重社會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具有突發(fā)性、低預見性、公共性、強危害性、持續(xù)性和無規(guī)律性等特點。
(二)網絡謠言
“網絡謠言是謠言的一種新的特殊形式,它是通過網絡媒介而生成并進行傳播的謠言。”[1]網絡謠言是指通過微博、國外網站、網絡論壇、社交網站、聊天軟件等網絡介質傳播的謠言,沒有事實依據,帶有攻擊性,目的性的話語[2]。主要涉及突發(fā)事件、公共衛(wèi)生領域、食品藥品安全領域、政治人物、顛覆傳統(tǒng)、離經叛道等內容。
(三)突發(fā)公共事件網絡謠言產生的原因
根據傳播學者克羅斯提出的公式:謠言=(事件的)重要性x(事件的)模糊性:公眾批判能力。謠言公式指出了謠言的產生和事件的重要性與模糊性成正比關系,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謠言產生的效應也就越大[3]。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以來之所以謠言四起,正是因其重要性和含糊性,且疫情發(fā)生以來情況并不明朗,與民眾切身利益、生命財產安全相關度極高;與此同時,疫情發(fā)生的突發(fā)性導致政府相關部門沒能及時對真實情況進行公開、公示,信息的不確定性大,結合網絡謠言制造成本低、傳播迅速、傳播渠道多樣等特性,都為網絡謠言的滋生與傳播提供了“溫床”。
(四)突發(fā)公共事件網絡謠言的傳播特征
1.傳播速度極快具有“爆炸性”效果。伴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技術的不斷更新,信息傳播方式和內容的豐富,網絡媒體在信息的傳播上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時效性,其一經傳播,具有極強的轟動性與爆炸性。
2.傳播主體的匿名性?;ヂ?lián)網作為一個開放的平臺一,網民眾多,信息來源繁雜,網絡謠言傳播渠道多樣?;ヂ?lián)網的匿名使得公民的社會責任感與個體在網絡上的傳播行為脫離,加之信息的模糊與傳播渠道的不確定,網絡輿情極易走向極端化,難以把控更難以追責。
3.謠言傳播對線下的輻射作用強。謠言在網絡上傳播影響網民在現實中的行為,網民的行為又進一步推動網絡上的輿情走向。進而導致一些大規(guī)模群體性活動發(fā)生,如“非典搶鹽事件”、“新冠肺炎搶購雙黃連口服液事件”。網絡謠言在傳播過程中,不斷推動網民在現實中采取新的作為,這是一個極其可怕的相互推動作用的過程。
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的網絡謠言
(一)疫情期間網絡謠言傳播過程和主要類型
網絡謠言可以看作是網絡輿情熱點中的一種,它也有從起始、高潮到波動、消亡的過程。突發(fā)公共事件的網絡謠言由于事件發(fā)展過程中網民的不安、焦慮等情緒不斷高漲,感性情緒主導下,理智缺失,謠言的傳播過程不再需要“醞釀”這一環(huán)節(jié),而是一經產生大范圍極速擴散,席卷全網。
網絡謠言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斷章取義型謠言。從整體中摘取片段,信息殘缺導致解讀錯誤。
例如“鐘南山院士建議鹽水漱口防病毒”,據鐘南山院士團隊辟謠稱,新型冠狀病毒侵犯的部位在呼吸道,鹽水漱口雖有利于清潔口腔和咽喉,但沒有辦法清潔呼吸道,且目前尚無任何研究結果顯示鹽水對新型冠狀病毒有殺滅作用。
2.偷梁換柱型謠言。部分謠言將不同的新聞事實要素糅合“改造”,以假亂真。
3.張冠李戴型謠言。如鐘南山院士看望林正斌教授不戴口罩,其圖片真實來源是央視科教頻道2016年10月12日播出的(大家》欄目[4]。
4.無中生有型謠言。即毫無事實依據,純屬編造杜撰的謠言,如有謠言稱鐘南山院士說吸煙者感染新冠病毒率遠低于非煙民,而這完全是杜撰。
5.夸大其詞性謠言。夸大既定新聞事實的某一部分或某一要素,如“武漢地區(qū)秩序已混亂”、“武漢地區(qū)病毒感染者死傷人數2天內翻倍”等。這類謠言真?zhèn)螕诫s難辨,具有迷惑性,易激發(fā)民眾恐慌情緒。
(二)疫情期間網絡謠言傳播的原因
1.信息不對稱。疫情期間,人心恐慌,信息具有的模糊性與不確定性難以滿足網民的訴求,網民無法迅速了解事情真相:致使輿情異化,謠言的衍生與傳播就有了可乘之機。
2.涉及民眾關注焦點。此次疫情與民眾切身利益、生命財產安全相關性極高,造謠者利用了民眾因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威脅產生的恐慌情緒和“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盲從心理,選擇了“疫情防控工作進展”、“各地區(qū)因疫情產生的死傷人數”及“如何預防新冠肺炎疫情”等公眾關注的焦點問題進行造謠,引起網民廣泛關注,獲得巨大流量。
3.網絡技術便利。當下網民廣泛使用的社交媒體,無論是在新浪微博、微信、QQ上傳播信息,還是轉發(fā)分享各種瀏覽器客戶端上的相關系列新聞,只需要動動手指頃刻就能完成,對于網民來說時間成本相當低,這也為謠言的傳播提供了便利。
4.網絡謠言本身篇幅短小、標題吸睛、語言浮夸、煽情且具有沖擊性,非常符合微信朋友圈、微博等自媒體轉發(fā)要求,且通過個別別有用心的自媒體插入視頻、圖片進行排版編輯,視覺沖擊力更大,產生“洗腦”效果,引起一眾網友轉發(fā)熱潮。
(三)疫情期間網絡謠言傳播特點
1.自媒體是網絡謠言最大的生產者。自媒體平臺的發(fā)布機制與流程缺乏嚴密的信息篩查與審核制度,部分網民運營個人的自媒體賬號,掌握著自媒體的發(fā)布權限,為產生與傳播網絡謠言提供便利。個別自媒體為增加用戶瀏覽量、吸引網民點擊文章,公然炮制假消息、制造渲染悲情的文章、“標題黨”,致使真相與謠言相互交織,混淆視聽,甚至催生新的謠言。且這些謠言經微博、微信被網民廣泛轉發(fā),向社會各界“病毒式”擴散,嚴重影響社會公共秩序。
2.存在部分新聞媒體在突發(fā)公共事件發(fā)生后,一味追求發(fā)布信息的時效性,忽略或未曾深入探究、核實新聞信息的真?zhèn)我约靶旁吹目尚哦葐栴},導致二次傳謠乃至產生新的網絡謠言,例如疫情爆發(fā)初期網絡謠言一度占據主導,曾有多個新聞事件發(fā)生“大反轉”,極大消耗民眾對媒體的信任,降低媒體自身公信力。
三、網絡謠言的治理策略
在網絡謠言的傳播過程中,媒介的介入影響著謠言傳播的途徑與范圍,受眾的心理與行為影響著謠言的傳播與事件的發(fā)展趨勢,政府的回應與處理手段則引導著輿論的最終走向。因此,探索網絡謠言治理的可行策略必須從政府、媒體、受眾這三大主體展開。
(一)建立統(tǒng)籌處理機制,政府提升權威性
新媒體環(huán)境下,突發(fā)公共事件時,網民們習慣于相信第一時間、第一現場傳達出的聲音與信息。作為第一手信息的接收者,政府必須掌握“及時”和“公開透明”兩個原則,構建官方信息發(fā)布體系,發(fā)布權威信息。突發(fā)公共事件發(fā)生后,相關單位堅持快速干預,發(fā)揮“第一聲效應”,把握公眾信任,及時發(fā)布和披露真相,積極回應網民關切。建立應對突發(fā)公共事件網絡謠言的快速反應機制和權威信息發(fā)布體系,抓住網絡輿情監(jiān)測的機遇,加強輿論引導,承擔社會責任。
(二)加強行業(yè)規(guī)范,媒體要做好“把關人”工作
信息的不確定性是謠言產生以及傳播的基本特征,因此,在突發(fā)公共事件中治理網絡謠言就要回歸信息的確定性。疫情期間網絡謠言擴散傳播,自媒體是最大的“制造商”,媒體要加強行業(yè)規(guī)范,堅持自律,發(fā)揮自身的專業(yè)性,發(fā)揮真正的作為黨和人民群眾耳目喉舌的作用,堅持報道新聞的客觀性、真實性、準確性等原則。更需要加強自我規(guī)范,積極發(fā)揮“把關”作用。網絡傳播時代無論是傳統(tǒng)媒體還是自媒體都需要強化“把關意識”,強化“意見領袖”意識,承擔社會責任,塑造良好的輿論生態(tài),從源頭上扼殺謠言的產生。
(三)不信謠不傳謠,網民需提升鑒別信息真?zhèn)蔚哪芰?/p>
面對疫情期間網絡上流傳的海量信息,網民要提高鑒別信息真?zhèn)蔚哪芰Γ谖唇浐藢嵭旁纯尚判缘那闆r下,不要在網絡上發(fā)布、轉發(fā)不實信息,時刻保持理性,勇于戳穿謠言、制止謠言,避免受到網絡謠言的蠱惑。
參考文獻:
[1]姜勝洪.網絡謠言應對與輿情引導[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2]朋友圈謠言防不勝防家長轉發(fā)攔都攔不住[Z/OL].新浪網,2017-05-05.
[3]詹勇.靠什么終結“網絡大謠”的神話[N].人民日報,2013-08-23(05).
[4]郭小安.謠言穿著名人的“馬甲”乘虛而入[N].中國青年報,2020-03-18.
【作者簡介】丁彬岐,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本科學生;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學。